好的文案,常使用的4種“騙人”技巧

文案具有迷惑人心的作用,原因都是來自於一個樸素的道理:相同的信息用不同的方式說出來,給人的感受是大不一樣的。這就是為什麼我說:好的文案會“騙人”。

好的文案,常使用的4种“骗人”技巧

文案是門手藝活,其中一些技巧是必不可少的,文案常常使用的“騙人”技巧有以下四種:

一、生動描述的詭計

試試看感受一下下面兩種說法:

  • 付款後三個工作日發貨
  • 付款後我們將在三個工作日內,選一個好天氣用藍色心形包裝袋,把禮品交到你的手上。

其實這兩句文案想要表達的意思都是一個意思,即三個工作日發貨,但根據類似的市場調研數據,後一句文案會讓人更有購買的慾望。僅僅是文案描述的不同,你大腦的理智就被“欺騙”了,更容易造成衝動消費。

我們可以再挖掘一下其中原理,為什麼這種生動描述的文案,會讓我們更加衝動購買?

廣告想要給目標消費者營造的往往都是一幅美好生活的圖景,品牌與消費者溝通的更是精神層面的情感追求,如果純粹論理性的話,所有消費者都知道,不是買個東西就能讓自己的生活走上人生巔峰的。

生動的細節描述,會讓人們引起情感共鳴,感性的力量將戰勝理性的計算,從而進行衝動消費。

而心理學理論告訴我們,生動的聯想、情感的共鳴,將會給目標人群帶來認知層面的放鬆,各種產品性價比、性能參數的權衡將退居二線,在理性放鬆的時刻,你將更容易做出購買決策。

所以說,文案的第一條詭計就是——使用生動的描述性語言。

二、大數描述的詭計

試著比較一下下面這兩個描述:

  • 中獎概率15%。
  • 每50個人中就有7個人中獎。

上面兩句話你會覺得哪一個中獎概率更高?如果是第二句的話,那許多人跟你一樣陷入了這個文案的詭計,事實上,第二句話中的中獎概率只有14%,比第一句低。

如果你覺得是你來不及計算,那再比較一下下面兩句:

  • 中獎概率7%。
  • 每100個人中,就有7人中獎。

這兩句話所表達的意思其實一樣,但根據相關調查顯示,依然是後一句讓人更有購買商品的衝動。

這還不是最有意思的,在比較一下下面兩句:

  • 中獎概率0.17%。
  • 每一萬個人中,就有15個人中獎。

調查結果依然是……後一句的描述讓人更有消費衝動。而事實上這完全是反邏輯的,後一句中獎概率僅0.15%,但文案的描述方式不同,讓所要表達的信息更具有銷售力。

這其中的奧妙在於,在表達數字、比例時,如果你希望消費者忽略這個數據,那就用小數的方法來表示,比如說比例;如果你希望消費者重視這個數據,那就用大數的方法來表示,比如說人數。就像上面的例子一樣。

其中的心理學原理是,人們的注意力會聚焦在大的數量上,有人稱之為“分母效應”,意思是人們會更多會忽略分母數值,而更被分子數值所吸引,從而忽略了真實的數值。

所以說,如果你想要顯得你的產品很棒、促銷很優惠,那就突出大數值的細節,人們自然也會感覺到可靠。

所以說,文案的第二條詭計就是——使用大數值的描述。

三、引發恐懼的詭計

人類對正向信息往往不太敏感,而對負向信息特別敏感,細想一下,你印象最深刻的生活片段是什麼?八成不是什麼快樂的時光,而是你的痛苦時刻、你在眾人前出糗的時刻、你的各種尷尬時刻……

快樂容易被遺忘,而尷尬、痛苦卻印在我們心中,這背後其實是生物進化而來的本能,只有趨利避害才能適者生存,避免危險就需要生物對危險信息足夠敏感。

說回到文案上,你可以比較一下下面兩個句子:

  • 我們的空氣淨化器,讓你在家的生活更健康。
  • 我們的空氣淨化器,讓你在家擺脫霧霾的煩惱。

顯而易見,消費者的痛點都是想要避免某種危害、某種不便而形成的,第二句文案的煽動性明顯大於第一句,因為人們相對於獲得利益,更會關注避免威脅。

通過一些負面信息的描述,能夠引發用戶恐懼,催促其進行購買決策,所以說當你想要描述某種功能或者利益的時候,引發用戶恐懼會讓用戶把希望寄託在你的產品上,那麼你們就是一條船上的人了。

所以說,文案的第三條詭計就是——使用引發恐懼的語言。

四、錨定對比的詭計

相同的產品,相同的數值,

與不同的東西比較,就會給人不同的心理效果,這就是錨定法則的底層機制,而這也是品牌定位理論的心理學基礎。

就光說文案,試著比較一下下面兩種描述:

  • 中獎概率高達10%。
  • 中獎概率(僅)10%。

消費者對於中獎概率10%其實是沒有概念的,因為他們不知道如何去比較,而文案的不同表達方式,會引導消費者進行不同的心理對比。

我們都知道上面兩句所要表達的意思完全一樣,但第一句的潛在信息是,同類的抽獎,中獎概率低於10%,就把消費者心理錨定的點,定在了低於10%的小數;同樣,第二句讓人覺得中獎概率本應不止10%。兩句話一對比,顯然第一句更有銷售力。

不僅是數值上,在其他描述性文字上也是如此,試比較一下下面兩句:

  • 我們品牌是人人都買得起的奢侈品。
  • 我們品牌比同類產品更具價值感。

第一句話把自己的品牌拉到了奢侈品的類別比較中,錨定了奢侈品,天然會給人價值感,儘管消費者也清楚,人人都買得起的東西不可能成為奢侈品,但這個情況下理性是不太管用的。

而第二句話讓品牌依然在同類別競品中比較,錨定的點是同類產品,那麼就算說的再好聽,依然是在對比各種性能參數。

所以說,文案的第四條詭計就是——使用錨定的語言。

結語

其實文案中的“騙術”或者說“操縱術”,背後的道理是人們對不同信息的敏感度是不同的,並非真的要欺騙,只需通過不同的表達方式,放大利益點的敏感度,那麼你的文案自然就能引導消費者的購買行為了。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 CC0 協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