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創作身份”,一項少數人靈活運用進階技能

文案“創作身份”,一項少數人靈活運用進階技能

文案小灶開講 004期

《小灶》來到第4期。這裡選題都是文案人的日常小菜,它記錄的過程思考,比書面經驗更接近項目實操。

這期內容很關鍵,寫拿到項目在動筆前,如何做破題開篇思考?《小灶》觀點結合案例,內容依然貼近實戰。

按慣例先下一條brief吧:有一款澳洲紅酒,它家葡萄莊園有100多年曆史,這瓶酒售價近4000RMB一瓶,屬於品類中高端形象的那款。客戶有了大體宣傳方向,想打時間概念。

拿到這個項目,你會怎麼思考?

不需多言,接到新任務後人們大腦往往會一片空白,短期進入木然狀態。這種異常煎熬,是文案人每天都在經歷的常態。面對deadline壓頂,絕大多數人無意識中滑向了最糟糕的選項,任自己深陷其中,被恐慌、無助、沮喪、焦慮的情緒包裹吞噬。你對這些狀態,一定不陌生。

極限壓力下,你靠什麼寫文案?靠經驗嗎?靠文案方法論嗎?靠靈感嗎?不,我不靠這些外部協助寫文案。因為它們靠不住。

經驗和方法不具備普遍性,靈感又不常有。什麼才是寫作過程中穩定依靠?我把自己在日常工作中用到的文案思考寫下來與你分享。以下答案極具個人化特徵。

如果你已有了驅動文案創作的成熟認知模型,就不必貪戀他人的工具;如果你還在尋找答案,不妨把下面這段對話記心裡,多品品。

文案“创作身份”,一项少数人灵活运用进阶技能

這4行自問自答,記錄了我在寫文案時最重仰仗的認知驅動——“創作身份”。

說開後,這套文案認知很容易理解。我之前寫過它的認知基礎——作為一名文案,我是品牌故事講述人,我是在替品牌發聲,代替它與用戶溝通。(見《小灶》第1期)

既然是在為品牌發聲,那我想的不是怎麼寫文案,用什麼方式表達。我想的是這個品牌是什麼樣的人格?我該調取怎樣的情緒和創作身份來發聲?

接到項目一起討論時,多數人在尋找方法、模型、思路……我是少數派,我想最多的是,我要扮演的這一發聲主體,它調性、性格、心態是什麼?我更像一個文字演員,在細細琢磨即將扮演的角色個性。

如果你覺知體內同時存在著“本我”和“非我”,就很容易理解這套文案寫作認知。

我的“創作身份”是什麼?我用什麼口吻狀態對外發聲?思考得越多就越偏離“本我”主體!“本我”和“非我”是相互牽引、此消彼長、互相抑制的關係。人們常說寫什麼像什麼,而我作為文案人要做到“寫什麼是什麼”。

我最倚重的文案寫作方式,不是經驗、方法,而是“身份模擬”。

我可以扮演一塊石頭、一隻貓、一個鋼筆、一個筆記本、一本書、一瓶酒……我常常輕易抹掉“本我”的存在,讓另一個“非我”身份佔據我的身體和腦子!我可以輕易出讓自己肉殼,讓外來意識來引導我寫出它該寫的話,它想說的事。這是我經年累月下形成的自覺意識。

當遇到開篇所提到的思路空白、頭腦木然時,我沒法靠“本我”營救。關注自我,只會讓人沉入焦慮、無助、茫然的創作狀態,越想陷越深。此時,我通常靠“非我”來抹殺“本我”。只有把“本我”格式化,讓它暫時從大腦裡請出去,我才能暫時回到文案思考正軌上。忘掉本我,才能打開全部創作知覺。寫文案時的“我”,不再是“本我”,是“非我”在掌控一切。

我要替誰寫發聲,就去扮演它的身份。執筆寫文案的不是我本人,文案是“非我”的意志表達。比如,我們文案交流群裡有成員提到她手邊工作,全國最大工程機械交易、交流平臺的傳播項目。我下意識想到,此刻我就是一位工地挖機師傅,也是一位有幾臺機子的小老闆。跟挖機師傅做交流,我得先體會他們的生活視角和營生狀態。

“我”現在已經變身,“我”想到自己是一位挖機師傅,每天坐在搖晃的機子上,這個位子不平坦、還灰頭土臉,這個位子迎著太陽,工位上有工友們的哈啤酒,聊家常。這個工位是“我”生活的來源,是好日子的希望。我在網上找到一張工友圖,很好還原了“我”理解的挖機師傅生活視角。夕陽、下工回家的路、高起的挖鬥、汗水醃漬的一天,他們常年坐在機器工位上,每天10個小時養成了他們是透過機器,從高處向下看工地和世界的特有視角。要跟挖機工友們交流,寫文字的人起碼要把自己的電腦“搬”到這個視角和位子上。這樣才有共同語言。

文案“创作身份”,一项少数人灵活运用进阶技能

當我看清我要寫的人,我就能看到他們的心事。只有先成為他們,才能站在他們的視角寫出他們聽得進去的內容。這是我長期堅持的觀點。

我寫文案沒有固定的創作方法,只不過習慣比別人花更多時間和精力琢磨、理解此時我的“創作身份”。我理解的創作身份、扮演的品牌角色,它們拿著我的筆敲打心門,引導我發聲。

以上是我最慣用、也最順手的文案寫作認知模型——我靠一個“非我身份”寫文案。這不是什麼獨創秘籍,很多搞文字創作的人都會這樣驅動思考。不過,他們更多用“移情”、“同理心”來形容這種創作狀態。

文章最後,回到開篇那瓶紅瓶。它是我們微信群裡另一位同學發起的項目討論。群裡同學在一起貢獻了很多idea,以下是大家在一起討論時提到的關鍵詞。

“回望世紀百年”

“品味百年時間”

“相信時間的力量”

“時間能證明一切”

“1908年,百年老藤”

“向時間致敬”

文案要圍著“時間”寫,大家就以“時間”為關鍵字,組一句短話。這些是主流文案創作方式推導出的文案結果。我覺得扣著時間方向的討論,都沒離題。不過,我是文案認知思考群體中的少數派。

在跟著大家思考項目細節時,我不自覺化身成了一瓶酒,任“非我身份”悄悄佔滿大腦。我覺得,我寫的每一句話,都是這酒在宣示自我身份。文案講時間,是酒在講述它對時間的理解。廣告宣傳是酒自己在說話,而不是靠人給它貼時間標籤。漸漸的,我在心裡琢磨和刻畫這瓶酒的身份、形象和調性。我在想,這是一瓶什麼調子的紅酒?

當絕大多數人都把百年作為終身榮耀、徽章掛嘴邊,“我”能不能反過來?去說100年只是每一個日常的自然組合,百年時間沒那麼重要。100年小意思啦,日常操作罷了。低調才是高調的外衣和底氣。我來做一瓶自誇、又不自張的酒。整個是風輕雲淡,不自張的狀態。“我”大概就是這種調調!

“我”想到,很多企業都想做百年老店,馬雲不也說阿里巴巴要做百年企業嘛。很多奢侈品喜歡講故事、講傳承,100多年的奢侈珍貴好物比比皆是。人家求之不得的東西,在這瓶酒這裡只是最日常的堅持。100年是珍貴好物的入門起點。不是時間賦予了“我”尊榮,而是“我”作為一瓶酒,“我”百年如一的堅守,才讓時間有了意義。

時間是“我”價值最穩定的標籤,而不是價格。百年只是一瓶老藤酒的起點。有了這一身份認識,一個清晰的聲音從小至大在“我”腦中和瓶中迴響。“我”想到了一個創作發聲方向:

# 百年起點 起點百年 #

這瓶老酒把百年看作是自己的一個小臺階、“小小的起點”,而這個起點是別人一生的百年追求。有了這一“創作身份”做基礎認知,再去寫文案,就有了明確方向,而不是盲目去找與時間有關的文字組合。於我來說,整個身份模擬過程,已經是一種自覺意識。我習慣了先定身份、形象調性,再發聲。

一條文案、一段話吸引人的絕對不是技巧、方法和文采、修辭,而是文字背後那個形象豐滿、個性明確的人。所以,起筆前我最最重要的寫作習慣是去勾勒此刻的“創作身份”,去理解這個品牌的主體形象。

《文案小灶5分談》記錄一線文案人對一線項目理解和思考。它不是標準,不是答案。更準確地說,它只是一名職業文案接到工作項目時,大腦的思考漣漪。不盡不詳處請在交流中交換觀點。

最後,歡迎帶著文案困惑、工作項目和思考加入我們的創作成長社區。回覆“入群”,找到文案覺醒的思考大本營。

《文案小灶》003期小結

《文案小灶》002期小結

《文案小灶》001期小結

文案“创作身份”,一项少数人灵活运用进阶技能

回覆“入群”,加入升級版文案社區,獲取“藏經閣”和“文案長談”等多項會員福利。

文案“创作身份”,一项少数人灵活运用进阶技能文案“创作身份”,一项少数人灵活运用进阶技能

藏經閣品牌合集上新了,會員無限下載全部

回覆 “入群” ,獲取“藏經閣”和“文案長談”等多項會員福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