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禺的端午民俗刷屏央視,到底有何魅力?

昨天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在此之前,番禺區各鎮街陸續開展了龍舟活動。各式龍舟在河涌遊弋,形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值得高興的是,以龍舟製作之鄉而遠近聞名的洛浦街上漖村上了央視《新聞直播間》欄目,以及被命名為“中國龍舟文化之鄉”的石樓鎮上了央視《朝聞天下》《新聞直播間》《東方時空》《第一時間》4個欄目,讓全國人民目睹大番禺的風采。事不宜遲,讓小番帶著你,一起深入到這兩個地方,目睹其龍舟製作的精湛工藝,領略龍舟文化之鄉的傳統風俗。

番禺的端午民俗刷屏央視,到底有何魅力?

番禺的端午民俗刷屏央視,到底有何魅力?

上漖村

央視新聞報道

央視6月16日《新聞直播間·端午節民俗地圖》新聞報道

每年到這個時候,手工藝人們在端午節前,把一艘艘新造的傳統龍舟送下水。番禺上漖村是龍舟製作之鄉,黃劍挺是傳統龍舟製作師傅,他認真做每一條龍舟,力求精緻。多年以來,他努力傳承龍舟手工製作技術和精神,匠心不改!

傳承傳統龍舟製作

上漖村的船廠以家族式經營為主,主要有黃、盧、梁、陳四個姓氏,黃氏是上漖村最早造龍舟的家族。據村中老人講述,黃允是上漖村最早造龍舟的工匠。黃允之後,將技術傳給黃寮,這是第二代。再後來,黃寮又傳給他的兒子黃福、黃輝。“我爺爺黃福又把龍舟製造工藝傳給了我父親黃善。”黃劍挺說。

2010年,在外闖蕩多年的黃劍挺回來接手家業。對龍舟的熱愛,源於一生專注於龍舟的父親黃善。“我父親15歲開始造龍船,今年75歲,一輩子熱愛龍船。我們造龍舟,還會有踢球、旅遊等興趣,但是我父親的興趣愛好是龍舟,可以說是100%投入。”

番禺的端午民俗刷屏央視,到底有何魅力?

新龍舟駿水

第六代“龍的傳人”是黃劍挺的兒子,今年35歲的黃潤佳,他28歲開始向父親學做龍船,如今,他與67歲的父親一起“拍硬檔”。“如今很少人做龍舟,但這是一個很有前景的行業,龍舟的文化越來越受重視,所以很需要我們去傳承造龍工藝。”黃潤佳說。

上漖村造龍舟的歷史

洛浦街上漖村是歷史悠久的手工製作船隻和維修基地,據說最早可追溯至清代。

如今,上漖有龍船廠14間,廠區面積約4290平方米,集中分佈於三支香水道上漖湧沿岸,均為臨水而建。鼎盛時期,龍船廠一度超過30家,年產龍船約50艘。

番禺的端午民俗刷屏央視,到底有何魅力?

老龍船頭

上漖村是龍舟製作之鄉

洛浦街上漖村是華南地區著名的龍舟製作之鄉,已有140年以上的歷史。上漖龍舟製作技藝包含升底、釘腳旁、扎彩盤、上龍纜等14個工序,擁有側立偏差控制、掌口、釘眼處理和船體設計4大技術。

番禺的端午民俗刷屏央視,到底有何魅力?

經過多年發展,上漖龍船廠不僅是珠三角地區龍舟製作的行業龍頭,而且龍舟製作的訂單遠銷至湖南、浙江、港澳及東南亞地區,已成功列入廣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龍舟小鎮將落地洛浦街

今年1月初,打造龍舟小鎮項目被列為2018年番禺區重點建設預備項目。在保育龍舟文化和傳統制作技藝的同時,積極尋求新的發展,讓傳統文化藝術在新的時代得以重煥生機。該項目借力廣東龍騰創意產業園有限公司,定位為龍騰時代產業園區,前期建設裝修面積8388平方米,截至今年5月底已完成總投資1380萬元,預計今年7月開園投入使用,屆時有望打造成為集品牌總部、智能技術、科技孵化、文創類四位一體的產業園區。

番禺的端午民俗刷屏央視,到底有何魅力?

洛浦街黨工委書記曾遠明(左二)陪同市政協原副主席平欣光(左三)考察龍舟小鎮建設 葉安琪攝

據悉,洛浦街擬構建龍舟製作行業新型發展道路,將上漖村龍舟製作基地內10餘家相對獨立的龍舟廠整合起來,成為龍舟製作聯合體,並依託該基地建設一棟三層龍舟博物館和遊客服務中心,打造出一個基礎設施完備、特色文化彰顯、產業支撐明確的特色精品小鎮,力爭成為番禺區全域旅遊的新亮點。

番禺的端午民俗刷屏央視,到底有何魅力?

石樓鎮

央視新聞報道

央視6月17日《新聞直播間·端午節民俗地圖》新聞報道

地處珠江岸邊的廣東番禺的石樓鎮,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一到五月初五(端午節當天),來鎮上的各個村莊都會派人,一個村一個村的登門拜訪,因為是划著龍舟來往,所以名之為龍船景,據說從明朝末年開始就有這一習俗了,而且規矩也頗為講究,要喝茶吃龍船餅。今年是石樓鎮大嶺村第一個召景,也就是發出龍船景的號召。

前來拜訪的龍船在水面上來回遊三次“打個招呼”才能上岸,上岸後第一件事情就是要交回柬。過來拜訪的,除了打招呼以外,還要吃上一塊龍船餅和喝上一杯龍船茶,而龍船茶也是有講究的。喝完茶吃完餅,各村前來拜訪的龍舟在河涌裡盡情遊玩互動,接下來他們還有擇日到其他村拜訪,一直持續到五月初五,端午節當天。

石樓鎮龍舟的歷史

石樓鎮龍舟活動歷史悠久,群眾基礎深厚,民俗特色鮮明。

2007年,石樓鎮大嶺村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2009年,石樓鎮被命名為“中國龍舟文化之鄉”“中國龍舟文化傳承基地”“廣東省龍舟文化之鄉”。

石樓鎮一直保持著從農曆五月初一到初五每天都有“景”,初一大嶺景、初二茭塘景、初三石樓景、初四赤崗景、初五細路扒。石樓鎮也有多條明星龍船,如石二村的大烏龍、大嶺村的黑橈和白橈、勝洲村的靚仔龍船等。

龍船景不光比速度,還比龍船的表演技藝、比裝飾,因此十分具有觀賞性。每當“龍船景”時,村民扶老攜幼站滿河岸觀看,場面十分熱鬧、壯觀。

番禺的端午民俗刷屏央視,到底有何魅力?

龍船招景趁景禮數週

龍船“招景”“趁景”的路線時間早已形成慣例,百年不變。當日,來自兄弟村、老表村的七八十艘龍船穿梭到訪,親戚朋友各方賓客共聚一堂,水上彩龍爭流競渡,一河兩岸人山人海,龍船鼓聲、鞭炮聲震耳欲聾,好不熱鬧。

“石樓大烏龍”

龍舟之鄉番禺,龍舟式樣繁多,其中最經典的莫過於“石樓大烏龍”。

番禺的端午民俗刷屏央視,到底有何魅力?

番禺的端午民俗刷屏央視,到底有何魅力?

其造型全國罕有,但又顯得穩重而憨厚,船身烏黑髮亮,遠看就像威風凜凜的黑將軍,不僅是番禺乃至珠三角一帶有名的龍船前輩,還是當地的“龍船王”!

我們番禺厲害了!希望番禺龍舟民俗文化可以一直傳承下去,更希望可以讓更多的人認識番禺龍舟精神和民俗!

番禺的端午民俗刷屏央視,到底有何魅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