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示範帶動助推三產融合發展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高縣大窩鎮作為全縣首個鄉村振興戰略示範區,迅速啟動大雁嶺鄉村振興戰略示範區建設。

一、著力黨建引領,強化鄉村振興組織領導

把黨建引領作為鄉村振興的首要工程,著力探索“三聯”促“三共”的工作機制,切實強化黨建對鄉村振興的引領功能。一是支部聯建促共建。按照“一心多點”佈局,把黨組織建在產業鏈上,創新組織形式,探索建立跨鄉鎮、跨區域的聯合支部,發揮基層黨組織的統攬功能,形成區域發展的整體合力,促進共同建設。二是利益聯結促共享。按照“一職多能”的要求,突顯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組建全覆蓋,探索“田園託管、統購統銷、承包經營”等集體經營方式,構建“入股分紅、眾籌眾創、投資收益”等利益鏈接模式,發揮集體經濟組織在推進集約化經營、供給側結構性調整、品牌營銷、盤活生產等方面的積極作用,使村黨支部戰鬥堡壘作用不斷鞏固,管資產、做服務、搞經營、促增收的職能進一步增強。三是治理聯動促共榮。按照“一核多元”的模式,構建以聯合黨總支為核心的鄉村治理模式,集體公司、企業、群團組織、自治組織多元聯動,大力實施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六五六”工程,強化依法治村,揚黨風、養村風、樹家風,把村規民約立起來,文明家庭樹起來,光榮榜紅起來,建立健全“自治、法治、德治”互促互補的鄉村治理體系。

二、著力科學規劃,補齊鄉村振興差距短板

按照十九大“建設美麗中國”的要求,優化大屋村新村規劃,大力實施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加快農村公路、飲水、信息等基礎設施建設,為推動生態宜居補齊短板。一是多規合一。把農業產業發展規劃、幸福美麗新村規劃、旅遊景區建設規劃、脫貧攻堅作戰計劃、“一河三長廊”全域黨建示範規劃、農民增收計劃等多項規劃銜接起來,統籌新村、產業、黨建和社會發展佈局,制定形成了“一心兩點四線五園區”的發展佈局。即:一心:以黨群服務陣地為中心;兩點:豆砂壩和葡桃溝兩個新村聚居點;四線:圍繞四條產業公路建設茶葉+花卉旅遊觀光環線;五園區:豆砂壩黨建精神文明建設示範園區、早白尖千畝茶葉科技示範園區、雲鋒林峰旅遊休閒度假園區、黃金灣水上觀光園區、華格林特色養殖園區。二是三產融合。始終圍繞“服務宜賓、融入宜賓、吸納宜賓”的理念,大力推動茶旅融合、桑旅融合、農旅互動,大力發展採摘經濟、體驗農業,新建陽光餐廳、景觀小品、特色小木屋,大力培育茶鄉樂、漁家樂等鄉村經濟業態,新建雲峰湖養老公寓,大力提升大雁嶺休閒康養、旅遊度假的內涵,逐步把大雁嶺建設成為宜賓具有影響力的三產融合發展示範區。三是三生同步。因地制宜,突出茶葉特色主導產業,建成3000畝以上茶葉核心示範區,著力提升茶葉產量和質量,建統防統管標準化茶園800畝、水果採摘園980畝,補植茶園600畝,新建提灌站1個;強化村民自治,大力實施人居改造工程,加快推進村道油化改造及配套綠化、亮化和美化工程,提高農民生活水平;開展農村垃圾治理,增加環衛設施、環保措施,建立垃圾回收機制,農村生活垃圾處理能力進一步加強。

三、著力改革推動,激活鄉村振興內在動力

把農村改革作為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主要抓手,以城市化的思維規劃建設農村、以工業化的思維改造提升農業、以職業化的思維轉變引導農民,讓農民共享鄉村振興發展成果。一是推進農村綜合改革試點。完善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改革,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通過引進龍頭企業流轉農戶土地,大力發展茶葉產業,鼓勵支持剩餘農村勞動力就地就業;實行土地增減掛鉤和集體公司經營制度,按照統一規劃、規模經營、集體託管、品牌經營的理念,持續壯大村集體經濟。二是推進治理方式改革。通過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的要求,全面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在自治的基礎上,深入開展基層依法治理工作,加大民事糾紛調解力度,實現司法調解、行政調解、人民調解的有機結合,充分利用農民夜校、農民講習所推進大屋村法制講堂普及工程,定期開展法律進鄉村、進景區、進農家等活動,培訓更多的法律明白人。三是扶持改變農民增收渠道。開展新型職業農民、新型管理型人才培訓,大力培養致富帶頭人,大力培育體驗農業、休閒農業、創意農業等新產業新業態,大力發展鄉村旅遊,積極推進“大雁嶺”AAAA級景區建設,促進“田園變公園、新村變景區、產品變禮品、農房變客房、農民變股民”,不斷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四、著力五大振興,實現鄉村振興任務目標

大雁嶺鄉村振興示範區總投資6693萬元,實施34個項目,建成了6000畝茶葉產業核心示範區。一是鄉村產業振興。實施“農業+”“旅遊+”,著力建基地、搞加工、創品牌、促融合,推動農業與旅遊、養老、康養、文化等產業深度融合,大力發展鄉村旅遊業,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投資3361萬元,實施茶園補植600畝、建設水果採摘園980畝,發展漂流、攀巖、游泳池、度假山莊等旅遊項目,舉辦採茶年會、忠孝文化節系列活動,新建高效噴灌和提灌站項目,配套完善產業基礎設施,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積極創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實現產業振興。二是鄉村人才振興。按照縣委“以職業化的思維轉變引導農民”的工作思路,總結提煉了“富、強、善、美”的大屋精神,湧現了十佳創業青年李勇、身殘志堅帶領鄉親發展的王青海、孝老敬老模範楊厚富、道德模範王聖才等先進典型,凝聚了大屋發展的正能量。開辦“高縣鄉村振興大學堂大雁嶺講習所”,開展新型職業農民、新型管理型人才培訓,大力培養致富帶頭人,實現了農村剩餘勞動力就地就業,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三是鄉村文化振興。既抓“口袋”、又管“腦袋”,既抓物質文明、又抓精神文明。大力實施精神文明建設“六五六”工程,建成了文化院壩、農家書屋、文化長廊、農村信息服務站、移動舞臺、文化廣場等六大活動陣地,成立了文藝骨幹隊伍、志願服務隊伍、道德評議隊伍、技術培訓隊伍、新鄉賢隊伍等五支隊伍,開展了為民主題教育活動、“道德講堂農民夜校”、致富能手培訓、身邊好人評選等精神文明建設活動。四是鄉村生態振興。落實生態發展理念,實現可持續發展,投入2452萬元完善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村民、遊客居住舒適度,大力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建立垃圾回收機制。實施道路油化10.9公里、農房風貌塑造200戶,建設生態大雁嶺。同步配套完善了道路綠化美化及亮化、景觀綠化、陽光餐廳、小木屋、旅遊廁所等,提升旅遊功能,推進農村景區化建設。五是鄉村組織振興。以“黨建+”為載體,堅持黨建“三聯”促“三共”示範引領,即支部聯建促共建、利益聯結促共享、治理聯動促共榮,深化“支部+經營主體+基地(園區)”等模式,投資177.5萬,實施陣地提升、黨建示範,強化政治引領、示範引導、服務帶動作用,不斷提升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力、凝聚力和戰鬥力。(高縣大窩鎮黨委書記 塗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