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神的泥土——記天津泥人張

在天津,除了狗不理包子和大麻花之外,我想更有名的應該是泥人張了。作家馮驥才曾說過:(天津)手藝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張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沒第二,第三還查著十萬八千里。

天津泥人張彩塑是從清朝道光年間開始的,創始人張明山從小在父親和鄰居的薰陶下,走上了泥塑藝術道路。從小耳目渲染,張明山很小就會捏泥人了,只是到了十八歲之後,有了自己風格和創新,捏出的泥人惟妙惟肖,就連京劇大師譚鑫培都來一求他的作品。

到了現在,泥人張已經有180年的歷史,也傳到了第六代傳人張宇。捏泥人所用的泥土,是經過精挑細選,然後在經過幾道 工序之後才能使用,不是所有的泥土都能用來捏泥人的。

傳神的泥土——記天津泥人張

泥人張張家世代所需的泥土,是在天津西北的一片蘆葦塘所取得的。因為這裡的泥土含沙量較少,有機物較多,所以更富有普通泥土不具備的黏性,可塑性非常強。

泥人張的祖上曾經把每一種泥土都認真的分析過,通過實踐判斷出各種泥土的粘合度、柔韌性。天津有兩種膠泥,一種是黃膠泥,一種是紅膠泥,但相比之下還是紅膠泥的各項特質要好,所以張家一直選用它來做原料。

取回來的泥土要先攤開晾曬,蒸發掉泥土中原有的水分,讓泥土完全碎裂變成顆粒狀。如果直接使用,會因為泥土中含鹽量較高,會使泥人表面粗糙,還有很大的可能會破裂和風化。

在泥土乾透之後,挑出裡面的雜質,比如小石塊和草根之類,然後用兩毫米的篩子,把泥土篩選一遍。篩完之後,看上去已經非常細膩了,似乎可以用於創作作品了,其實不然,這只是第一道工序。

接著把泥土放入大的容器之中,加入清水,然後用力攪拌,使泥土顆粒完全融化為泥漿,接著進行第二次篩選。把泥漿倒在更細的篩子進行過濾,這個篩子只能漏下去水和最細膩的泥漿,稍微有一丁點顆粒就會留在篩子裡。

傳神的泥土——記天津泥人張

經過這道工序,泥土中的雜質被完全去除,留下細如麵粉的泥漿。再放置24小時,泥漿已經分離成泥和水,泥沉在下面,水在上面。然後小心的將上面的水舀出去,留住下面的泥土。

第六代傳人張宇說:泥塑是非常細膩的的藝術品,原材料篩選的越細緻,做出的泥塑會更精細,能夠增加泥塑的光滑度、光亮度,尤其是臉部一些表情的塑造,會達到吹彈若破的效果。

篩選出來的泥土雖然已經很細膩,但如果直接拿去捏泥人,完全乾燥後就會開裂,這是一個很傷腦筋的問題。不論你的技藝多麼高超,一旦開裂,這件作品就面目全非了。

不過經過張家祖上長期的實踐和摸索,已經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是在篩選好的泥土中,再加入棉絮之類的纖維物質,就會增加泥土的粘合性。那麼怎樣去增加纖維呢?

張家人把棉花截成一節一節的,放在泥土之上,然後用錘子一錘一錘的砸,有點類似和麵的感覺,但要比和麵累的多,一個捶打的動作往往需要五六個小時才能把棉花和泥土徹底融合在一起。期間張家曾嘗試用其他省力的方法,但效果遠遠比不上手工操作。

經歷千錘之後,纖維給泥土增加了無數的脈絡神經。接著要用防水的油布把泥土包好,放置於特定溫度、溼度的地窖裡,需存放三年之久。因為這樣可以使泥土中的微生物發酵,以增加泥土的可塑性。

傳神的泥土——記天津泥人張

創始人張明山的時代,已經過去了180多年,但製作泥塑的工藝卻絲毫沒有改變。從採集回來的泥土,到成為可以做泥塑的坯料,是一個脫胎換骨的過程。原本普通的泥土,將被賦予全新的使命。

張家人首先構建出作品的初步形態,他們用拍板來拍打坯料,拍出頭、肩、腰、身體的各個比例。泥塑所用的工具,統稱為壓子,藉助工具把泥土可塑性的特點發揮到極致。

熟練的張家人只消用幾分鐘,就能完成從泥坯到成形的步驟。把一團泥巴,短時間內捏塑成一個活靈活現的人物,是泥人張家族的手藝,更是創始人張明山的絕活。他的這項絕活就像現在的畫家完成速寫一樣,除了勤學苦練,沒有捷徑。

張明山會經常到集市上,觀察路人和攤販的肢體語言表情神態,暗自按照他們的樣子偷偷練習。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張明山能在短時間內抓住人物的特點和特徵,迅速將人物捏出來。

那時候沒有照相,人們沒有見過非常真實的人物影像,所以人們看到他的作品,哪怕只有八分像,人們也會感覺非常的像。張明山信手拈來的背後,飽含著無數的挫折和辛酸。

傳神的泥土——記天津泥人張

光靠泥塑的技法是不能做出傳神的泥人的,需要手眼心法的高度配合,敏銳捕捉人物的神態,是關鍵的關鍵。清朝道光年間,京劇演員余三勝在中國,是超級明星。他在天津演出的時候萬人空巷,張明山在看戲的時候,就捏出了和他一模一樣的泥人。

張明山的泥人是融匯了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寫實的技法,藉助一些京劇名流的口口相傳,使他在天津名聲鵲起,流傳至今。

一件泥塑從捏製完成,到晾曬乾透,打磨處理等一系列的工作,需要幾個月的時間,然後才會迎來最後一道工序——上色。泥塑非常講究色彩的搭配,因此也被稱為彩塑,民間還有三分塑,七分彩的說法,可見上色的重要性。

張明山在用色上卻別具一格,用比較忌諱的輔色關係來搭配,比如紅色和綠色,黃色和紫色,但是雖然是犯了忌,效果卻非常雅緻。張明山和畫家任伯年關係很好,在用色方面受到他的影響,更加獨到。

泥人張至今180多年,歷經六代父子相傳,在2006年,被列為第一批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