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到底存在不存在,有什麼證據證明它的存在嗎?

今天要努力966

在近代以前,人們往往分不清楚傳說和歷史,在那個時代裡,夏王朝的存在是根本不需要質疑的事情。但近代以來,歷史學和傳統的歷史學之間有了本質的區別,在這種情況之下,夏王朝的存在就成了問題。

疑古思潮的代表性人物顧頡剛先生

近代一方面今文經學興起之後,起到了思想解放之功,傳統典籍構建起來的歷史框架轟然崩塌。另一方面從西方傳過來的十九世紀的史學,尤其是容克學派的史學講究實證主義,也對中國傳統歷史敘事提出了質疑。加上從西方傳來的考古學,與這兩種思想潮流相互激盪,更使得中國古人傳統的歷史敘事遭到了空前的質疑,很多古人以為常識的觀念進入當代以後都成了都成了經不起解構的事情。近代的疑古思潮也正是在這種歷史背景之下產生的。

疑古思潮的代表性人物顧頡剛先生提出層累地造就中國古史說,應該來說,顧先生的觀點還是具有很大的啟發性的。對我們今天的人們來說,起到了很大的思想解放之功,讓我們知道神話和歷史不是一回事,傳說和歷史也不是一回事。不過,顧先生及其追隨者也存在著疑古過甚和疑古過勇的弊端。

具體到題目所問的夏王朝,在疑古思潮最甚的時候,夏商兩代都收到了很大的質疑,他們懷疑這兩個朝代是否真實的存在過。與此同時,西方的史學界也不承認這兩個王朝的存在。這裡要說的是,西方史學界和中國史學界一個重要的不同是,西方史學界對考古學的依賴要比我們強。中國史學界更看重的是傳世文獻。但西方史學界不存在著豐富的傳世文獻,他們更多依靠考古發現來構建起歷史的譜系。所以,大家可能注意到西方人的歷史觀念之中有探秘情結,而中國人沒有。

殷墟全景

後來殷墟發現之後,對於殷商王朝的質疑無疾而終。但對夏王朝的質疑並沒有停止。不過,在發現了殷墟以後,也激發起人們尋找夏文化遺址的熱情。一度有人以為,仰韶文化就是夏文化,有人以為龍山文化是夏文化。49年之後,隨著我們國家田野考古事業的展開,人們對考古學寄託了更大的期望。在對夏文化的研究中徐旭生先生的貢獻非常重要,他的《1959年豫西調查夏墟的初步報告》確定了後來夏文化考古的方向。他指出夏文化的探索方向應該是豫西一帶地區,後來人們的發現果然是在這一帶地區。

到目前為止,作為夏文化探討對象的遺址,在豫西、晉南地區已經發現上百處。其中,1952年登峰玉村遺址的發現,它與已知的鄭州二里崗商代遺址時代很近而文化類型不同,於是人們就想到它可能是夏文化。這一發現揭開了建國後夏文化探討的序幕。1956年在鄭州發掘了洛達廟遺址,出土文物較多,具有獨特的文化特徵,又與鄭州商城二里崗文化具有共同的文化因素,而相對年代又早於河南龍山文化早於二里崗文化,所以這個遺址發掘後,人們也將其作為探討夏文化的對象,並將同類型考古文化命名為洛達廟類型文化。

洛陽周圍重要遺址分佈圖

1959年發現的二里頭遺址比洛達廟的規模要大得多,所以人們放棄了洛達廟的命名,而將這類文化命名為二里頭文化。總之,到目前為止,已經在考古發掘中找到了探索中的夏文化,它的上限可以河南龍山文化和山西龍山文化的晚期,偃師二里頭遺址則屬於夏文化的中晚期。夏朝的存在已經在考古學上得到了確證。

二里頭遺址發現的爵

當然,問題並沒有得到根本的解決。首先,到現在為止,我們並沒有發現任何屬於夏文化的文字資料。也就是說我們國家有文字可考的歷史還只能到殷商王朝為止。很多學者認為夏朝應該有文字,比如裘錫圭先生就主張夏王朝有文字。但我們到現在為止沒有發現,也許永遠無法發現。其次,關於夏文化的時間斷代還有爭議。到底二里頭文化是夏王朝的什麼時期?不同學者有不同的說法。二里頭文化也分為好幾期,他們是什麼關係?也還有待解決。因而,關於夏文化的質疑從來就沒有終止過。最近二里頭遺址要建博物館,本來他們準備申報的是夏都,但是有司慎重起見還是把夏都兩個字去掉了。

二里頭發現的綠松石牌型器

對於質疑者的質疑,有可能永遠不會找到答案。畢竟考古學是無法絕對復原歷史的。而且考古發現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是,我們對歷史的認知並不能僅僅建立在考古學之上。本來,中國史學的傳統就不是建立在考古學基礎之上的。考古學和歷史學是兩個不同的學科。中國傳世文獻對歷史的構建,並不能被虛化。在傳世文獻之中,《史記·夏本紀》、《尚書》、《左傳》等可靠的文獻,以及先秦諸子都記載到了夏王朝的真實存在。就算二里頭不是夏文化,就算我們沒有發現夏文化的遺址,也不能說夏文化就不存在啊,畢竟沒有發現的東西並不等於沒有。比如我們可能永遠無法用考古學來證實大禹治水,但你不能大禹治水就沒有發生過。雖然它可能不如傳世文獻記載的那個樣子,但也不能說他就是一個神話傳說。

傳世大禹畫像

綜上所述,我要告訴你的是,夏王朝的存在不容置疑,是絕對真實的事情。證據就是我們先民古老的歷史記憶,這就是我們傳世文獻中的眾多記載。雖然記憶或許會有偏差,但記憶本身是真實可靠的。


野叟雜談

一、禹王碑,坐落於長沙市嶽麓山北峰,最早發現于衡岣嶁峰崖壁,面積2•58平米(高184釐米,寬140釐米),碑文9行,每行9字,共77字。據考證,此碑是從南嶽衡山拓來的複製品。因為從韓愈(唐代)、劉禹錫對碑文的有關賦詩歌詠中,可以推定,真正的禹王碑當時在南嶽衡山,所以他們稱之為“衡山鎮山之寶”。該碑文字蒼古難辨,有人謂之蝌蚪文,有人謂之鳥篆。其內容,現代人至今尚無能識能譯者。《辭源》裡明確指出,禹碑是“夏禹治水時所書”,所謂“大禹繼父治水,七年聞樂不聽,三過家門而不入”的美談皆源於此。

二、關於河南偃師二里頭宮殿(城邦)遺址及文物,據C14法測定和樹年輪法校正,其建造時間要在公元前1900年左右,與各種古書記載的、距夏朝帝都不遠的、由姒姓斟鄩氏部落聯盟所建的都邑或畿內方國;城邦內不但發掘出了居民社區,而且發掘出了一定規模的鑄銅作坊、製陶作坊、石料廠以及大量陶器、石器,甚至還發現了酒窖(說明“夏王少康釀秫酒”是真的),尤其是發掘出的望京樓遺址,與史書的相關內容一致,補充證實了商湯當年滅夏的年代和經過;再是出土了一批珍貴文物及酒器、禮器,如:迄今為止最早的綠松石龍、最早的銅製乳釘紋酒爵、最早的農耕文明成果——5種穀物、華夏文化統一的標誌——玉璋等。

三、從史書“殷革夏命而有冊典”可知,殷商先人的簡冊典籍,是在散佚的夏代“三墳”、五典、八索、九丘”等簡牘的基礎上作了修改,並非憑空捏造,《尚書•夏禹書》中提到的,夏代以“夏篆”為官方文字、以巫師、祭司刻畫於甲骨上的文字為世俗文字是有根據的,即周武王滅商的旗號“奉帝命復有夏”,而且在武王滅商後,周公立即著手恢復應用夏朝的官方文字——夏篆,尤其從周篆跟夏篆的相似度來看,不但說明周人對夏朝的懷念和推崇,也恰恰證明了夏朝存在的鐵一樣的事實。同時,周王朝力主“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建國之初便恢復對夏朝君主的祭祀,並四處尋找夏禹的姒姓後裔,將東樓公兄弟等夏后氏宗親部落分封到杞國、繒國、越國。姒姓氏族中名聲較大的有夏(夏候)、黨(党項)、歐(歐陽)、鮑(褒)等,大都在封建社會做過官僚士大夫,這都是夏朝存在過的活生生的例證


來取笑

想在某處考古,挖出古物,上面寫著,“我是夏朝”,這種可能,我和你們說,幾乎不可能。想在考古地點找到歷史記載的某個事件的證據可能性是有的,但是到現在依舊沒有說服力。為什麼?原因是人們對夏朝的理解和發現的角度可能出了問題。首先,人們對史書記載的“夏周西來說”裡的“西”,理解的太過狹隘了;第二,人們對史書記載的夏朝萬國來朝這個事件有意無意忽略了;第三,人們把山海經這本書的定位和定性搞錯了;第四,甲骨文和世界各地發現的早期文字之間的緊密聯繫給忽略了;第五,人們把世界各地典型的神話傳說忽視了,而且對神話的定性可能也搞錯了。第六,基因的溯源給忽略了。第七,人們沒有利用好古語音這個非常有用的工具。第八,完全忽視了人類大遷徙這件事。

如果把上面我提到的這幾個方面有機聯繫在一起,你就會如揭幕般看到鮮活的生機勃勃的讓人熱血沸騰的華夏文明史!但是如果還按照現在的方式來尋找夏朝,或許你根本找不到。

結論:1.現在的人類同根同源,但不同命2.絕地天通之後,人類開始更大的分歧:文化文明的走向。3.夏朝幾乎做到真正萬國來朝。4.華夏一脈傳承至今,歷史遠非4.5千年。5.華夏人是真正的神州子民,絕非虛言,亦非強行自信,而是事實。


再出定襄

夏朝不但存在,在夏朝之前還有一個虞朝“4000多年”的歷史,將中國推進到公元前五六千年。只有那些企圖厄殺中國文明的、巔服我國的別有用心的沒文化野獸才對這個提出那蠢貨的懷疑。


劉摯仙老夫子


泉水土地

《曲》是中國最古老的第一部經典,裡面記錄的內容是伏羲以前的文化內容和文化發展步驟。《中》是從《曲》發展來的第一部經典,是中國的第二部經典,這兩部經典中的內容都是伏羲以前的文化成就,憑這兩部經典就可以證明夏朝的存在,有人需要嗎?我無償奉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