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灭亡后,能主持大局并能摆平各方面势力的,只有袁世凯

辛亥革命胜利后,革命先驱孙中山被选为了临时大总统。可让人没想到的是,这个大总统还真的成了“临时”的,仅仅三个月后,孙中山主动辞去了大总统一职,将政权拱手让给了袁世凯。因此,历史上就将袁世凯视为窃国大盗。

大清灭亡后,能主持大局并能摆平各方面势力的,只有袁世凯

可是当我们重新回顾那段历史的时候,就会发现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绝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主观意愿,而是有着复杂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在当时国际国内错综复杂的大环境下,其实孙中山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就当时的形势来说,袁世凯似乎更适合当大总统。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从个人声望上来说。

孙中山虽然是革命党的领导人物,但我们都知道他在晚清时期政治地位并不高,甚至连官僚都算不上。他大多数时间是在海外经营革命活动,在国内即没有政治基础也无经济基础。就算是在广大劳苦大众心中,孙中山的影响力也非常有限,辛亥革命和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运动有着实质性的区别。

如果了解这一情况,就很容易理解为何辛亥革命在南方发起时,革命党往往都要借助当地封疆大吏和社会名流的声望来发动革命,道理就是这么简单,革命党在当时并没有足够的声望来推翻清政府。

大清灭亡后,能主持大局并能摆平各方面势力的,只有袁世凯

而袁世凯则不同,他在晚清的政治舞台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李鸿章临死前举荐他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更何况他手中握有北洋新军这一杀手锏,就连摄政王载沣也忌惮他个人的威望,不敢对他下手。

而且有一点非常关键,袁世凯在一段时间内成为了革命党和清政府都极力拉拢的人物,各方面的势力都对他寄予厚望,称他是挽救危局的不二人选。是时,清政府虽要亡而未亡,革命党看似要成功而未成功,袁世凯因此成了最最关键的人物。反过来看,假如袁世凯誓死捍卫清廷,那么革命党注定要失败。

大清灭亡后,能主持大局并能摆平各方面势力的,只有袁世凯

第二,从各国列强的态度来看。

在各国列强看来,孙中山的的影响力远不如袁世凯。袁世凯经营北洋多年,对帝国主义的了解可谓深刻,而且他们之间的合作也较为广泛,各国都视袁世凯为“强人”,对他也竭力支持,把他作为自己在中国的代理人。

坦白的说,各国列强对孙中山及其革命党的了解是不够深刻的。清政府灭亡后,各国不断在军事、经济、外交上向革命党人施加压力,他们积极策划南北和谈,逼迫南方向袁世凯妥协。

第三,从临时政府的经济状况来看。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当时的临时政府就是一个空壳子,总统府连维持日常开支的费用的都拿不出来,至于各省的军队要钱要粮就更无从谈起。有人会问,既然是政府为何不积极实行税收政策呢?

大清灭亡后,能主持大局并能摆平各方面势力的,只有袁世凯

面对耗大的军费和各项开支,临时政府只有借债一条路,可事实上,各国银行并不买账,他们认为临时政府并不具备借款的资格,说到底就是怕他们还不上。如此一来,临时政府就很难运作下去,剩下的只有南北和谈,将大权让给各方面都能摆平的袁世凯。

第四,临时政府内部矛盾重重。

临时政府因为财政出现困难难以为继,这就会导致内部矛盾频发。比如黄兴、汪精卫、胡汉民等人就赞成让位,尤其是汪精卫因为刺杀摄政王载沣获罪后得到了袁世凯的援手,为此他十分赞成让袁世凯出来主持大局。

大清灭亡后,能主持大局并能摆平各方面势力的,只有袁世凯

从以上几个方面可以看出,辛亥革命取得成功后,暴露了它的致命弱点,它的革命基础不广泛也缺乏有利的经济支撑,虽然手中也有数量可观的武装力量,但这些武装并非孙中山所能完全控制。要说打,以孙中山当时的势力绝不可能战胜袁世凯。既然局面不能维持,打又打不过,那么只有坐下来谈,但是坐下来谈总是需要诚意的,让位就成了必然的选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