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泥料朱泥與紅泥分的清嗎?

接觸了很多玩壺的朋友,發現玩壺的人各有偏重,有的人喜歡看款型,有的人喜歡看壺身的陶刻,有人則喜歡收藏老壺,等等...

紫砂泥料朱泥與紅泥分的清嗎?

最多的還是看中泥料的朋友。其實泥料的好壞首先代表了紫砂壺的基本要素,好泥料=好壺,不一定全對,但有它的道理。所以到了後面就是隨著形、功、款、神韻等等逐步向上了,而這些基本上都需要對紫砂有深入瞭解的壺友欣賞。

紫砂泥料朱泥與紅泥分的清嗎?

所以欣兒覺得,沒有經驗的朋友可以只考慮泥料,如果是收藏,只有提高自己的鑑賞能力,才能練就慧眼識別真正值得收藏的壺,沒有捷徑可走,畢竟市場混亂,仿品贗品如此氾濫。

紫砂泥料朱泥與紅泥分的清嗎?

泥料向來是個說不完的話題,今天我們先從朱泥開始和大家講講,接下來的內容大多比較枯燥,有朱泥的基礎知識,朱泥的特性和產地等等,比較多實例也會講到。而之所以寫朱泥,是因為朱泥是大家都挺喜歡的一個泥料。大部分泥料我們都有做,而泥料這種東西都很混亂,一支生一支的,也不希望大家在買壺的路上買到自己不喜歡的泥料,更多的是幫助不懂泥料的朋友對泥料有個認識。

紫砂泥料朱泥與紅泥分的清嗎?

而我們說到關注朱泥的“概念”,其實歷史上並沒有對朱泥有很明確的說法和定義,加上部分商家胡亂編造導致的曲解誤會(當然不是所有壺商都是無良的,我們不要盲目對立,有一些壺商還是靠譜的)歷史演變之下,朱泥的叫法也很多變化,其中細分出來的就不少了,如大紅袍、黃龍皮等等,這個我們後面會講到。

紫砂泥料朱泥與紅泥分的清嗎?

▲ 朱泥原礦

朱泥是礦層屬性,是一種粘土質泥質岩,而書上記載朱泥是黃石岩層底層部分,這就容易和小紅泥成為一個大品類,本身朱泥的收縮比和小紅泥都差不多,因此特別容易混淆。你說看色澤?可是他們的色澤是否鮮豔,取決於風化程度和氧化鐵的含量,風化程度高且氧化鐵含量高的時候,成陶的色澤就會鮮豔,反之則是橙黃色,色澤較暗淡。

紫砂泥料朱泥與紅泥分的清嗎?

▲ 朱泥原礦和試片,顏色取決於燒製溫度和物質含量

照這樣來看,朱泥和紅泥貌似差不多,你可以認為朱泥屬於紅泥的範疇,但是他們之間最大的區別就是礦源和泥性,不是色澤的深淺,一般來說,朱泥礦料主要在嫩泥礦裡,原礦多在山表黏土層或者架土和嫩泥礦之間,由青白色的嫩泥風化形成,礦料呈泥塊狀,這一點都被主要的研究者和泥料專家認可的。

紫砂泥料朱泥與紅泥分的清嗎?

▲ 黃龍山的紅泥原礦和各個溫度燒製出來的試片,看看顏色相差

因從前趙莊盛產朱泥,素有朱泥趙莊的說法,記載說地表都是黃色土,燒製出來卻是硃砂色,且收縮率遠高於一般的紅泥,這就滿足朱泥泥料收縮比極高的前提,而又由於是硃砂色,基於這兩點,趙莊的的朱泥,卻是是朱泥無疑。

紫砂泥料朱泥與紅泥分的清嗎?

▲ 採紫砂原礦現場

按照通俗的說法就是:朱泥由嫩泥演變而來,紅泥從白泥演變出來,都是風化出來的。大家知道,宜興的陶土分甲泥、白泥、嫩泥,紫泥則是甲泥演變,紅泥則是白泥演變,朱泥就是來自嫩泥演變。而朱泥和紅泥雖然外觀相似,本質卻完全不一樣。

紫砂泥料朱泥與紅泥分的清嗎?

▲ 紅泥原礦,和朱泥是不是很像?

我們再看看朱泥是如何形成的。前面說到朱泥是夾在嫩泥層中的,質地疏鬆,雨水從地表滲入泥層,和嫩泥接觸後沿著縫隙進入泥層深處,風化後自然成為了朱泥。有時候風化不均勻,會出現土黃色或者鐵鏽紅夾帶著青白色的泥塊,被人們成為“夾花豬頭糕”。

紫砂泥料朱泥與紅泥分的清嗎?

礦層雨淋風吹的,泥漿流失掉了,剩下氧化鐵含量高的部分,使得泥質細膩,燒製出來色澤鮮豔,但這樣的朱泥泡養後效果很不錯。但同樣在嫩泥礦層中,被風化過度了會形成“泥岩狀(硃砂)”或者“泥核狀(大紅袍朱泥)。因此市面上這麼多朱泥也會有不同的品類,主要根據外表效果、產地來區分,主要有黃龍山朱泥、趙莊朱泥、小煤窯朱泥之類的,但是他們的泥性差別不大。

紫砂泥料朱泥與紅泥分的清嗎?

略微可以知道一下的就是朱泥的泥性了,我們都知道紫砂主要就是雲英石母等等這些礦物質組成,但是朱泥燒結的溫度影響就非常大了,一般朱泥燒結溫度在1110—1150℃之間,但是在燒到1110的時候,則是橙黃色的模樣,斷面也比較細密。1130℃是硃紅色,1150就是深紅色了,所以看顏色分辨產地有時候並不是那麼靠譜,燒結溫度不同導致的顏色不同,是比較難控制的,且朱泥的泥性比較重,難以黏合製作,因此不適合做大品,而市面上挑選的朱泥,收縮比最好不好超過17%,甚至是更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