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與道家的一次生死之辯

任何一種思想體系,在將自身道德、價值標準高度神聖化的同時,都有意無意地展現出對

其它思想的排斥。而排斥的手段通常以故事敘述的形式,對被指責方的核心人物形象進行貶損,從而達到彰顯自身的目的。比如今天我們將要分享的故事,從“清靜無為”“天人合一”的角度看就很有趣。

孔子被困在陳、蔡兩國交界的地方,七天沒有生火做飯。 大公任前去慰問他,說:“你快要餓死了吧?”孔子說:“是的。”大公任說:“你怕死嗎?”孔子說:“是的。”

孔子與道家的一次生死之辯

大公任說:“讓我試著說說不死的道理吧。東海有種鳥,名叫意急。作為鳥類,它動作遲緩,好像沒有飛翔的能力;總是結伴而飛,擠在眾鳥之間棲息;前往時不敢飛在前面,返回時不敢落在後邊;飲食時不敢先嚐,一定要吃剩餘的東西,所以它不曾受到眾鳥的排擠,外人也始終不能夠傷害它,因此免除了禍患。筆直的樹木先遭到砍伐,甘甜的井水先會枯竭。你或許粉飾才智來驚醒愚笨的人,修養自身來顯明他人的汙濁,明亮的樣子像是舉著日月行走,所以不能免於禍害。從前我聽大成之人說過:‘自誇的人不會成功,功成不退的人將會毀敗,名聲大振的人就要吃虧。’有誰能夠拋棄功與名,迴歸到芸芸眾生之中呢!道行流佈天下而不自露,德性廣傳天下而不自顯;純一平常,與率性而為的人沒有兩樣;削除有為的形跡,拋棄一切權力地位,不為功名所誘惑。所以自己不會去責備別人,別人也不會責備自己。通透的人不求聞達,你又何必喜歡這些呢!”

孔子與道家的一次生死之辯

孔子說:“好極了!”於是告別朋友,辭退弟子,躲進大澤之中,穿著粗布衣服,吃著橡子板票,走進獸群而獸不驚散,踏入鳥的行列而鳥不驚飛。連鳥獸都不厭惡他,何況是人呢!

孔子與道家的一次生死之辯

其實,作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他被後世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孔子號“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他的一生在行走和講學中度過,根本不可能“告別朋友,辭退弟子,躲進大澤之中”。子曰:“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深知修身養性的孔子如果說憑著大公任的一套歸隱大法就能讓孔子棄世遁野,不僅難以讓人相信,更有彰己貶人之嫌。

原文:孔子圍於陳蔡之間,七日不火食。大公任往吊之曰:“子幾死乎?”曰:“然”。“子惡死乎?”曰:“然。”任曰:“子嘗言不死之道。東海有鳥焉,其名曰意怠。其為鳥也,翂翂翐翐,而似無能;引援而飛,迫脅而棲,進不敢為前,退不敢為後;食不敢先嚐,必取其緒。是故其行列不斥,而外人卒不得害,是以免於患。直木先伐,甘井先竭。子其意者飾知以驚愚,修身以明汙,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故不免也。昔吾聞之大成之人曰:‘自伐者無功;功成者墮,名成者虧。’孰能去功與名而還與眾人!道流而不明居,得行而不名處;純純常常,乃比於狂;削跡捐勢,不為功名。是故無責於人,人亦無責焉。至人不聞,子何喜哉?”孔子曰:“善哉!”辭其交遊,去其弟子,逃於大澤;衣裘褐,食杼慄;入獸不亂群,入鳥不亂行。鳥獸不惡,而況人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