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御製“琺琅彩杏林春燕圖碗”命名質疑

文 蔡暄民

2006年11月,一件由著名收藏家張宗憲收藏的御製瓷胎畫琺琅碗在香港佳士德秋拍上以1.51億港元的天價落槌,驚起古陶瓷收藏界唏噓一片。作為圓明園舊藏的乾隆御瓷,拍出如此高價也是情理中事。然而,藏界彷彿只對它的價值津津樂道,而對該碗的命名是否正確則興趣缺缺。其實,該碗的命名並不準確,正確的名字應該是“清乾隆御製琺琅彩桃紅燕喜圖碗”。

清乾隆御製“琺琅彩杏林春燕圖碗”命名質疑

問題的焦點有二:一、碗上畫的是桃花還是杏花?二、畫的是一棵樹還是一片林?首先來看第一個問題,其一,杏花開敗後才發芽長葉,而桃花在開時枝頭已發新葉。碗上枝頭上新葉如翠,紅綠相映,顯然畫的是桃花,非杏花也。其二,杏花怒放時是全白色,唯有桃花盛開時呈粉紅色或紅色,碗上花朵全是粉紅或紅色,分外奪目。其三,杏花的花蕊是黃白色的,桃花的花蕊才是紫紅色的。因此碗上所畫為桃花毋需置疑。

明確所畫是桃還是杏後,第二個問題也迎刃而解:碗上只畫了一棵桃樹,獨木不成林,何來“林”之說?故正確的命名顯然理應為“清乾隆御製琺琅彩桃紅燕喜圖碗”。如果當時奉旨畫此碗的宮廷畫師九泉有靈,知道後人竟將他畫的桃花誤認了杏花,心裡會多麼悲催呵!這種誤讀,是對人情物理失察所致,也是對前人心血的忽視,說重些是對子孫後代的誤導。

清乾隆御製“琺琅彩杏林春燕圖碗”命名質疑

古陶瓷界歷來存在一個陋習,第一個專家或機構命名了一件器物,後面的人就不加思索,照抄照搬,以訛傳訛,一錯再錯,如此的例子不勝枚舉,如一個所謂的專家說汝窯存世67.5件,後面的象小學生背書似的跟著念“汝窯存世67.5件”、又一個孤陋寡聞地宣稱“瓷胎畫琺琅自清康熙朝開始燒製,”後面就跟來一大片鸚鵡學舌聲……古陶瓷界不學無術實在太多,笑話連連,今只擇其一而糾之。

可能有人會覺得我吹毛求疵,其實不然,學術上是來不得半點虛假的。歷代官窯佳器全代表了那個時代的頂尖藝術精品,當時創燒時都是一絲不苟,千錘百煉的產物。我輩後人面對這些寶貝當以虔誠的心態研究鑑賞,絕不能草草認之,想當然而命名,這將貽誤後人,留下歷史的笑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