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開國第一功臣徐達用25萬人馬滅掉強大的蒙元了嗎,是如何做到的?

gaoyan1989pm

北伐之戰雖然是由徐達指揮的,但是確切來說謀劃者是朱元璋。整個北伐的戰略走向也是完全按照朱元璋的規劃一步步實施的。徐達從公元1367年十月份領兵出征討伐元朝起,直到公元1369年八月攻克甘肅慶陽結束,全部時間歷時約兩年。基本分為五個步驟,如下:

第一步,取山東。攻伐山東的時間從徐達出兵開始算到次年二月份結束。

第二步,取河南。此戰從公元1368年二月份徐達攻陷山東起,直至次年五月結束。明軍控制了自潼關以東的要地,並嚴防潼關,防止關中元軍東竄擾亂明軍戰略計劃。(此為重中之重!!!)

第三步,取大都。此戰從公元1368年七月起,至八月結束。

第四步,攻取山西、陝西。此戰自公元1368年八月至十二月,明軍先擊破元軍大將王保保於太原,繼而掠取山西各地。之後,明軍繼續掃除了元軍盤踞在甘肅慶陽地區張良臣等部。至此,元軍主力除大部就殲外,殘餘均北竄。

第五步,徵漠北。嚴格意義來算,到了這一步明軍已經取得了天下,只不過此時的戰略方向是不斷打擊元朝殘餘,奪取元朝所處的錫林郭勒盟草原走廊(大興安嶺與燕山連接北側山麓)掃除元軍漠北最後的一處據點開平(今多倫),或逼迫元軍逃亡漠北和林(今蒙古國烏蘭巴托西南365公里),或就此剷除元朝餘孽。此戰延續時間較長,一直到二十九年後洪武帝臨終前仍未完成!

總體來說,此時的朱元璋已經攻滅湖北的陳友諒和江蘇的張士誠,已經完全控制了長江以南大部分地區以及山東一部分戰略要地。公元1367年九月,也就是北伐前一個月,朱元璋已經攻克了張士誠堅守的平江城(蘇州),利用這一個月,朱元璋積極地為北伐做準備,除了繼續發兵攻佔張士誠地盤上未控制的地區之外,朱元璋還召集了明軍高層軍官開了個座談會,會議的重點就是討論如何攻滅元朝。

會議開始,朱元璋首先提問徐達、常遇春等人打算如何滅元,徐達、常遇春意氣風發地告訴朱元璋他準備由江淮長驅北上,直搗元都。但是朱元璋卻並不認同,他認為元朝在北京建都百年,城防必定堅固,假如大軍圍城一時難以攻下,後勤供給又被切斷,那麼明軍將有全軍覆沒的危險。而且河南地區的王保保,關中地帶的李思齊、張思道等均是元朝百戰餘生的猛將,個個手握重兵,假如明軍逼迫元都,他們可能會放棄前嫌一致對外。所以朱元璋主張利用運河的水路優勢先攻克山東,穩定地保護住明軍後勤供應補給線,然後由山東溯黃河西進控制河南,最主要的就是控制潼關,阻止關內元軍出兵。然後大軍再沿著運河北上,下臨清,破天津,再兵圍元都。既然朱元璋平元方略最大的顧及是王保保等元朝軍閥,那麼在公元1367年,朱元璋積極謀劃攻取元朝時,王保保等元朝大將們在幹嘛呢?兩個字,內訌。

所以,朱元璋北伐成功的一部分原因是趁著元朝內訌。公元1365年,元朝平定了索羅帖木兒叛亂後,旋即任命王保保總制山西、陝西、河南、河北、山東諸道兵馬,希望他能南下江淮,再現其父察汗帖木兒剿滅紅巾軍的豐功偉績。但是,等王保保調發關中四將李思齊、張良弼、孔興和脫烈伯四人時,四人卻拒絕服從他的調遣。王保保大怒,隨即派軍征討,雙方打的難解難分。朝廷一看,只能退而求其次,又改任王保保總制潼關以東兵力,負責肅清江淮;李思齊總制鳳翔以西,進取四川;另外元廷又加派了朝中高官總制餘下三將,進取湖北的襄陽以及河南南部。此外,還命令大將王信固守山東之地。

這下,王保保不幹了,拒絕服從命令!朝廷惱了,又下了一道詔書,明確告訴王保保手下眾將,王保保是叛徒,現在他手下的地盤不再屬於他了,你們可以按照朝廷詔令瓜分他的地盤!這下,王保保hold不住了,其手下諸將多叛,更有發兵攻殺王保保者。王保保為自保,遂自率士卒退往山西澤州。王保保失勢了,關中四將並沒有看熱鬧,他們人人都爭先恐後地踏上了一腳。陝西,山西之地的元軍開始兵戈相見!這次內訌的激烈程度到了什麼程度?當明軍攻破潼關,完全佔領河南之時,守將李思齊逃竄到關中,第一件事想的不是整軍對抗明軍,而是如何調用剩下的10餘萬精銳滅掉王保保。直到明軍控制了山東,河南,又攻破了德州,他們彼此的爭鬥才告停止。

這時,元都既失去了山東和河南的屏蔽,又沒有了南方之地的漕運供應,物價暴漲的大都城早已勢如累卵!王保保他們可能在想,明軍進軍為何如此迅速?其實,明軍進軍迅速更重要的一個因素是依靠水運的優勢,具體來說是依靠了運河!所以,朱元璋能完成北伐,運河佔了首功。這個運河不是隋煬帝開鑿的運河,而是元朝開鑿的運河,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京杭大運河的前身!

隋唐至宋,經過歷代皇帝的改善,大運河已經成型,此時的大運河連接了江南和中原地帶,幾乎囊括了當時所有的產糧區,而他們交匯的中點就是如今的鄭州滎陽,也就是圖中的板渚。

北宋太宗時,江蘇、浙江、江西、湖南以及湖北的糧米自長江經淮河,再轉運汴京,此為汴河線;陝西糧米經三門峽運到汴京,此為黃河線;河南、安徽地區的糧米經閔河、蔡河運入汴京,此為惠民線;山東之地的糧米經五丈河(又名廣濟河,因河寬達五丈,故稱)至汴京,此為廣濟線。所以,運河已經成為了國家經濟運行的大動脈。

到了元朝建都北京,北方的米粟供應基本依賴南方。但是對元人來說,依靠隋唐的運河實在太繞遠!所以,元人將大運河裁彎取直,開鑿了由濟寧到東平的濟州河以及東平至臨清的會通河。從此,以洛陽為中心的隋代橫向運河,改為了以大都為中心,南下直達杭州的縱向運河,這一改動,運河直接縮短了900多千米。雖然當時黃河又一次改道南流,但是為了保護會通河,經過賈魯治理後的黃河已經穩定在會通河西南方向的汴水河道,也就是如今的廢黃河河道。

當然俗話說的好,“一個好漢三個幫,一個籬笆三個樁”,徐達北伐成功離不開本人以及手下眾將的英勇善戰和足智多謀。但是沒有朱元璋的戰略藍圖,以及朱元璋亦步亦趨地指揮,也是難以成功的。如攻山東時,朱元璋告誡徐達囑咐眾將此行為弔民伐罪,不得騷擾百姓。然後告訴徐達對待孤城拒守之地,不要糾纏,只需派小將圍困即可,其本人應該運籌中軍,按照既定戰略策應諸將。此外朱元璋還貼心地告誡常遇春作為大將,不要每戰與小將爭能,要保護好自己。再如攻大都時,朱元璋又告誡徐達,因為北方平曠無險,利於元軍騎兵縱橫,所以為防萬一,應該先選偏將領軍先行,繼而徐達再率主力水路並進。最後告誡徐達如果元主北竄,不要追擊,因為王保保、李思齊等元朝軍閥還未平定,出塞不得其時。

公元1368年八月,在明軍咄咄逼人的攻勢下,元順帝北竄,但是其人仍然滯留在多倫等近塞地區觀望時局,以圖恢復。於是,已經登位的洪武帝旋即發兵開展的八次北征打消了他的念頭,元順帝也在明軍打擊下逃到了大漠以北,這一打就是二十九年,並直接造成了駐守北平的燕王朱棣實力坐大,引起了後來的靖難之役!


大福讀史

中國歷史上的南北統一之戰大多是北方政權碾壓南方政權,而南方政權能取得北伐成功的戰例卻是鳳毛麟角。1367年11月徐達奉朱元璋之命,統率25萬大軍北伐蒙元,堪稱由南至北統一華夏之經典戰例。

徐達能成事主要有五大優勢。其一:徐達有一個穩固的大後方。以歷代北伐成敗得失中探究,三國時諸葛亮,姜維的北伐,東晉桓溫、祖逖、劉裕的北伐,南宋岳飛、韓侂冑的北伐之所以功虧一簣多緣於後方不穩,後院起火再牛逼的軍事行動也難持久,若強行突進則會成孤軍深入之危勢。

徐達北伐有朱元璋坐鎮南京,要糧給糧,要人給人,明中央政府有條不紊的為北伐軍提供高效的後勤保障。徐達這仗打的順暢。

其二,做戰計劃周密合理。一開始常遇春提出直搗元大都,以最快的速度滅掉蒙元。朱元璋認為這個戰術過於輕敵,忽視了元朝在河北的重兵集團,未採納。於是徐達與謀士們共同制訂了一個北伐三步走的做戰計劃。第一步,迂迴山東、河南、陝西,在迂迴作戰中大量殲滅元軍有生力量。第二步向河北及元大都進軍直搗黃龍。第三步拿下元大都之後繼續掃蕩北京方各地,鞏固戰果。在北伐之戰中徐達嚴格按三部走戰略,穩紮穩打,再不到一年的時間就實現了戰役目標。

其三,徐達本人的軍事才幹極佳,以常遇春為副將,雙方配合默契,可謂強強聯合,當然攻必克,戰必勝。

其四,元朝內部內鬥熾烈,以1295~1368七十年內元帝國換了十個皇帝,無休止的內鬥耗盡了元帝國的元氣,已是一個泥足巨人,被人輕輕一推便轟然倒下。

其五,北伐軍軍紀嚴明,所到之處秋毫無犯,得到了北方士民的擁護。尤其稱道的是,徐達從不殺降,元軍降卒都予委善安置,根本上瓦解了元軍的扺抗意志。

隨著明軍的勢入破竹,元順帝只能是捲起鋪蓋,退出關外,漢人政權再一次雄據長城內外,徐達之功可謂震爍古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