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尔维亚为何会点燃“一战”导火索?

今天我们将开启一个新的系列。不同于以往基于欧洲全局观念的宏观分析,我们将从一战各参战方的微观视角重新品读一战,尝试着重新构建起各国走向战争的路径。做为1914年6月28日那个悲剧事件的直接参与者,第一期我们就来品读塞尔维亚的战争之路。

大塞尔维亚的民族史诗

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就像一颗陨石坠入大海一样,在欧洲掀起“民族主义”的滔天巨浪。这股巨浪不仅冲击了奥地利、普鲁士、沙俄、法国甚至英国这些大国,更波及到了欧洲边缘地区的一系列较小的国家和民族。巴尔干就是其中最典型的地区,而塞尔维亚又是巴尔干地区民族风潮的代表。

早在1844年(一战爆发70年前),塞尔维亚内政大臣伊利亚·加拉沙宁就为国王起草了关于“塞尔维亚国家及外交政策规划的备忘录”。在这份备忘录中,加拉沙宁认为,塞尔维亚政策的核心就是“国家统一原则”,即只要有塞尔维亚人居住的地方就是塞尔维亚。按照他的说法,大塞尔维亚应该包括塞尔维亚、阿尔巴尼亚、马其顿和希腊的大部分地区,但是奇怪的是,这个版图并没有提到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加拉沙宁的备忘录流传下来并成为塞尔维亚民族主义的“宪章”。

塞尔维亚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家,在这里没有完善的教育体系,历史大多靠口口相传和诗歌的方式一代代流传下来。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经过无数人润色、当然也是脱离了历史真相不知多远的“民族史诗”被保留了下来。这个民族史诗的核心是塞尔维亚于1389年在科索沃被奥斯曼帝国击败的故事。其中也包括民族英雄米洛什·奥比里克潜入奥斯曼军帐刺杀苏丹的事迹。经过流传,塞尔维亚民族反抗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统一、英雄行刺、牺牲这些内容也就成为了整个民族神话的核心,激励着历代塞尔维亚年轻人。

塞尔维亚为何会点燃“一战”导火索?

一战爆发前的巴尔干版图

外交路线的抉择

“大塞尔维亚的民族史诗”虽然为塞尔维亚的国家战略提供了宏观的构想,但这个史诗本身就是一个“神话”:一方面,设想中的土地上的人们并不完全认同自己是“塞尔维亚人”。从宗教的角度来说,这里既有东正教、也有天主教,甚至还有大量的穆斯林。从民族的角度来说,克罗地亚人、阿尔巴尼亚人、保加利亚人、希腊人甚至奥斯曼帝国的居民都可以宣称自己不是“塞尔维亚人”。另一方面,塞尔维亚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识字率很低、也没有像样的工业。如果他要实现自己的大国梦就必须与奥斯曼帝国和奥匈帝国为敌。为此,塞尔维亚只能通过拉拢外部大国和暗中支持破坏活动与他们对抗。这也在一个侧面反映出,为什么到了十九世纪末,这里会成为泛斯拉夫主义的“集聚区”。

塞尔维亚的外交路线经历了两个明显不同的时期。1878年的柏林会议上,沙俄扶植保加利亚,希望借此使保加利亚成为俄国在巴尔干地区的代言人,对抗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同样觊觎巴尔干其余地区的土地,特别是马其顿。塞尔维亚也认识到这一点。在这一时期,塞尔维亚始终与奥匈帝国保持亲密的关系,大批军火订单投向奥匈帝国的斯柯达兵工厂,在经济上也依赖于与奥匈帝国的贸易。可以说,只要沙俄支持保加利亚一天,塞尔维亚就不会和奥匈帝国对抗。

这一亲密的关系一直保持到1903年。这一年的6月11日,几十名青年军官闯入王宫,刺杀了塞尔维亚的亚历山大国王并扶持佩塔尔·卡拉乔尔杰维奇继任国王。起初,新国王承诺不会改变亲奥匈帝国的政策,并很快获得了奥匈帝国的承认。但上台不久,塞尔维亚就抛弃了他的承诺。将军火订单交给了法国军火商、在经济上也开始摆脱对奥匈帝国的依赖,并且得到了来自法国的巨额贷款。塞尔维亚与奥匈帝国的关系迅速恶化。

塞尔维亚为何会点燃“一战”导火索?

斯柯达兵工厂始终是欧洲的军火巨头。不过这张照片是在一战之后拍摄的

为什么选择斐迪南

更严重的危机爆发于1908年奥匈帝国对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吞并。波黑实际上已经被奥匈帝国统治了将近三十年,只是名义上还不是奥匈帝国的版图。1908年奥匈帝国对该地区的吞并在很多欧洲政治家看来不过是改了个标签,但这一行为却彻底激怒了塞尔维亚人。这一事件直接导致了两个后果:其一是极大地加强了塞尔维亚与俄国和法国的关系。其二是使得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更加激进,大量的激进团体涌现出来,这些组织大都主张依靠暴力甚至是恐怖的手段对抗奥匈帝国,“解放”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在落后、识字率低和小农经济占主体的塞尔维亚,不论当局支持还是反对这种做法,都是他们控制不了的。两次巴尔干战争的胜利,使塞尔维亚的版图得到大幅度的扩张,这又让很多塞尔维亚人认为他们的国家壮大了,“可以遵循自己意志制定国家政策了。”

就在此时,一个新的目标——奥匈帝国王储斐迪南大公成为塞尔维亚激进分子的新目标。讽刺的是,他们之所以选择斐迪南大公,不是因为他对塞尔维亚十分强硬。恰恰相反,斐迪南大公是奥匈帝国国内少有的温和派,他主张给予帝国内部少数民族更多的自治,建立联邦制或者是多元帝国(他也认识到双元帝国的效率之低下)。塞尔维亚激进分子认为,一旦他的改革成功,就会削弱波斯尼亚人的反抗精神,而塞尔维亚也会丧失在南斯拉夫地区的主导地位。就这样,塞尔维亚人拿起枪,走上了一条将葬送欧洲上千万条生命的战争之路。

塞尔维亚为何会点燃“一战”导火索?

斐迪南大公夫妇

一点反思

重温这段历史,我们可能会感到困惑。在欧洲版图中,塞尔维亚无疑是一个小国。其外交政策总是夹在大国的争斗之中。但就是这么一个小国的一小群人的作为,却引爆了导致欧洲四个帝国灭亡,上千万人死亡的世界大战。当然,塞尔维亚只是一个导火索,并不是事件的主因。但是,通过对这段历史的品读,可以让我们认识到,在国际关系中,关键小国往往可以发挥远比其实力大得多的作用。因此,不论是解读历史还是分析国际关系,都不应该忽视“小国”的做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