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战胜方和战败方都很憋屈的战争----一战

欧洲大陆是一片非常神奇的大陆,神奇在于这片大陆上的领导人,上午还能和和气气的坐在一起吃饭,下午就能拼得你死我活。一战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由于欧洲大陆上的国家都是由多个民族和政治集团分分合合组成,所以各个国家之间都有点相互看着不高兴又不至于打起来的矛盾。这其中还是有很多脾气比较暴躁的人经常会在中间搞点小摩擦,但是都不足。但是1914年,塞尔维亚的一个暴躁小年轻开了一枪,这一枪开得就叔叔能忍,婶婶不能忍了。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王储费南茨.费兰迪大公携妻子在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做特别访问,这位大公完全忘了这片土地上的人都对奥匈帝国充满了仇恨,一位年仅十九岁的学生冲上街头,一个没忍住就枪击了这位奥匈大公和他妻子。这就是著名的“萨拉热窝事件”,这个小伙子的没忍住也拉开了一场涉及6500万人,十多个国家的世界大战,也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场莫名其妙开始又莫名其妙结束的战争。

一战参与国家众多,篇幅有限就不一一列举,总体来说分两大阵营,由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给代表的的同盟国和由英国,法国,俄罗斯组成的协约国。

导语中有提到一战前各个国家都有点矛盾,都是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和经济上的小摩擦,都不至于打起来。导致真的战争打起来后,所有参战国都不知道这场战争会打出个怎么样的结果。也不知道是要打到什么样子才算完。战争没有信仰,没有目的,导致战后清算只剩下了贪婪和报复。

这场战争中有很多有意思的的地方有很多,比如由于工业革命刚刚起步,一战期间都没有可移动的重型设备,所以防御方有很多重型装备可以防守,但是攻击方冲锋就全靠两条腿。正因如此,这场战争中大多数时间都对峙,双方都在战壕来回过招。双方士兵也不知道为什么要打,就在战壕里相互看着,看了好几年。没命令冲锋的时候两家关系还挺好,甚至可以一起过年,在2005年的电影《圣诞快乐》中,有一幕就是英法联军和德国军队在圣诞节一起唱圣诞歌喝酒的场景,根据记载,这一幕是真实发生的。

一场战胜方和战败方都很憋屈的战争----一战


还有一个特别有趣的点,直到德国投降,德国的领土上都没有一个敌军的士兵。不同于二战,一战到战争结束前两个月,德国都还一直认为这场仗自己应该是赢定了。同样英法联军也以为自己输定了。这点主要是因为战争期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俄国为了巩固新政权,放弃了与德国的战争,并且割让了一大片工业区和农业区给德国,既解放了德国东线战场的部队,又为了德国的经济上提供了支持。德国大量的部队可以投入西线对抗英法的战争。就这样德国心里美滋滋,相信自己已经胜券在握。

有句话说的好,世界大舞台上,唱歌可以没有美国,跳舞可以没有美国,但是打架不可以没有美国。坐在一旁当吃瓜群众的美国,本来在安安静静的吃瓜,时不时的喊喊加油,突然一艘军舰莫名其妙的被德国炸了。美国坐不住了,直接加入协约国,以每月25万的兵力支援英法联军。德国本来还不当回事,只要自己军队先到战场收拾掉英法联军,等美国来了早就打完了。但是明天和意外不知道谁来的更快,西班牙流感爆发了,这下德国懵了,仗还没打德军死于流感就接近两百万人。英法联军正在战壕里睡着觉,突然听到德国投降了。美国大兵到达战场屁股还没坐热,就通知可以回家了。一战就这样在两方都一脸懵逼的情况下结束了。

这场战争的结束,协约国的军队都没有踏入德国的领土,就留下一个问题,战胜国无法控制德国,这让英法联军失去了很多谈判的筹码,这就导致战后战胜国和战败国之间战后协约足足谈了半年才结束。

一场资本大国之间讨价还价---巴黎和会。

战后会议在巴黎凡赛尔宫举行,史称“巴黎和会”。法国选在这里是有原因的,法国对德国非常仇恨,普法战争就结束这里,1871年普鲁士帝国军团进入巴黎,普鲁士国王在凡赛尔宫加冕为德意志国王,德意志国也就是后来的德国。法国选在这里也就是为了羞辱德国,把当年耻辱还给德国。

参与巴黎和会的国家有十多个,但是起到主要作用的英法美三个国家。可以说持续半年的会议大多数都是这三个国家在讨价还价。这三个国家各怀目的,造成了这场会议分赃不均,也给二战留下了隐患。

首先是美国,时任美国总统威尔逊作为战胜国参加了会议,如果说一战最大的受益方,那就非美国莫属。一战期间美国参战的时间并不长。在战争前期,美国搞起了军火了生意,给双方卖武器。卖完武器,又怕双方粮草不足,又买起了农产品。卖完农产品,又怕双方军费不足,搞起了贷款,把送双方赚的钱又借给战争双方,成为欧洲最大的债主。完了还加入胜利方成为战胜国。美国可以说赚的盆满钵满。

威尔逊抵达巴黎后,发表了美方的十四点建议。每一条都宣扬着,种族自由,主权独立,维护和平等等。像极了一个和平使者。当然美国这么做有原因,第一点,威尔逊是个知识分子,充满了浪漫的理想主义情怀,希望能建立一个长期和平的世界。第二点,美国是双方的债主,协约国已经打成了穷鬼,对德国太过分的话,把德国也搞成穷鬼的话,债就不好收了。

一场战胜方和战败方都很憋屈的战争----一战


这里挑14点中几点来说一下:第一点、签订公开协议,杜绝秘密外交。就光这一点,英法就不答应了,因为英法在联合之前就有很多秘密协议,一答应协议就作废了。第二点、维护海上自由航向。这一点对德国没有任何影响,甚至还有点好处,因为德国海军本来就被困在港口了。不同意的是英国,英国不答应了,因为英国是最强大的海军。第五点、公正对待殖民地,考虑殖民地当地政府的正当要求。这点又让英国难受了,通过了英国的殖民地就失去了合法性。简单的说就是美国对德国说:“你主动惹事,把占别人的东西还给人家再赔点医药费,大家都还是好朋友。”回头又对英法说:“人家也知道错了,咱们也别赶尽杀绝,以后大家低头不见抬头见就算了。”总之美国全程站在道德制高点的和稀泥。这主要是因为,美国没有什么损失,还赚了一大坨。同时跟俄国不接壤,也不怕革命影响。所以他才能站在上帝角度。

一场战胜方和战败方都很憋屈的战争----一战

美国总统威尔逊


这听起来像不像中国的一句古话“站着说话不腰疼。”是的,法国也这么认为。法国总统克莱蒙梭,号称“老虎总统”。这位老虎总统强烈严格惩罚德国,当然法国这么要求不是没有原因,一战中损失最大的就是法国,法国损失了全国4%的人口,而且都是青壮年的男性,在法国的记载中,法国几乎每一个家庭都有人在战场上牺牲。而且主战场一直在法国领土上,所以法国非常仇恨德国,当然这里面还有普法战争的因素在里面。法国相当于100年内两次受到了德国的侵略,而且每次都损失惨重。所以法国的惩罚欲望相当强,这位老虎总统恨不得直接肢解掉德国,让德国在这个世界上不再存在。

如果说美国方在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和稀泥,那英国就是在美法之间和稀泥,英国反复劝解法国不能肢解德国,又同时要求德国必须为战争负全部责任。当时的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是位非常有政治见解的政治家,他在演讲中提到:“如果过分惩罚德国,将会迎来德国下一代人民强烈的复仇欲望,和平都难以得到维持。”英国作为海上贸易大国,他明白,如果肢解德国,法国将吞并德国大量的工业区和经济命脉,法国就会成为欧洲大陆上新一任的霸主,这会对英国造成巨大的威胁。所以英国无论如何也不能肢解德国。

憋屈的协定--《凡赛尔协约》

这里有一个小插曲,巴黎和会的三巨头产生了强烈的分歧,法国坚决不同意英美两国的意见。因为法国的历史伤痛,他绝对不允许德国人有卷土重来的机会。由此美国提出建议,他们三方签订协约,一旦德国再次进军法国,英美两国将无条件支持德国。法国在英美的软磨硬泡下,勉为其难的接受了这条协约。但是反转又发生了,主张这份协议美国总统威尔逊拿着这份合约回到美国国会,美国的议员们不通过这份协议。当然这里是因为美国的党派争斗,当时美国的政治结构里面,参众两会都是共和党的,但是威尔逊是民主党。这下法国就不答应了,本来法国就接受的就是一个明天不确定的承诺,现在主动承诺的是你,通不过的也是你。战胜国的三巨头,再一次掐起来,这让巴黎和会再一次陷入了僵局。

持续了半年,进行了一场又一场政治博弈,期间领导人愤然离席无次数,在美国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下,最终法国还是妥协了,三方正式签订了历史有名的《凡赛尔条约》。当然英法两国也不得不妥协,因为当时还有一件事情是英法双方所担忧的:在俄国革命中胜出的布尔什维克--由列宁创建的俄国无产阶级,这场革命的传染性,是英法不能确定的。如果真的肢解了德国,俄国就会直接英法接壤,留下德国还可以作为英法的天壤屏障。所以法国最终还是倔不过现实问题。

一场战胜方和战败方都很憋屈的战争----一战

巴黎和会合影


最终《凡赛尔条约》在巴黎正式签订。主要决定的内容有:德国撤出比利时,法国,卢森堡等占领区;法国收回洛林和阿尔萨斯,德国萨尔区的煤矿由法国开采;德国裁军到是以下;德国向协约国缴纳军事装备;协约国军队占领莱茵河的左岸,建立军事防御区;同时德国需要支付战胜国1320亿德国马克,约等于330亿美金。这让德国陷入了绝望,拒绝签字。当时法国摆出了最后的底牌,德国不签就继续打,打成肢解德国为止,德国不得不屈服。

最终德国损失了10%的领土,12.5%的人口,最重要的是损失大量殖民地的矿场开采权和工业收益权。德国不仅仅是欠了一屁股债,还找不到地方还,这里就是给二次世界大战埋下了一颗复仇的种子。

整个会议下来,法国没能肢解德国,很憋屈。英国的赔偿少于法国太多,英国憋屈。德国赔了夫人又折兵,德国当然更憋屈。还有同期包括中国和日本在内的很多国家,都很憋屈。总结一战,就是一场毫无意义的战争,大家都莫名其妙的损失了一大坨。法国元帅福煦事后评论说:"这不是和平,这是二十年休战。"果然,时隔二十年,1939年德国再次发动了二次世界大战。

奇迹般的富国---波兰

一战结束了以后,由于美国提出的民族自决以及大小国一律平等的思想。分裂出很多小国家。其中有一个非常特别的国家:波兰。

波兰这个国家为什么特别,因为在威尔逊提出的十四点中,有一条指名道姓的建议就是建立波兰,而且是要求建立一个有港口的强大波兰。

波兰在18世纪末,当时欧洲的三大帝国:普鲁士帝国,奥地利帝国,沙俄帝国在战争中把波兰肢解了,三大帝国分别占去了三分之一的土地。这里就可以想象波兰帝国复国的难度有多难,波兰要想复国必须同时推翻三个欧洲最强大的国家。这个概率大概就是,一个人买了一注双色球,一注七星彩,一注六合彩同时中了的概率。波兰这个国家出现过很多伟人,有伟大的钢琴家肖邦,政治家钢琴家帕德雷夫斯基,获得两次诺贝奖的居里夫人等等,这些非常伟大的爱国者。在这几代爱国伟人的奋斗下,得到了美国政府的支持,又在二战这个契机下终于复国了。当然波兰的复国有很多政治因素,最直接的因素就是因为不能肢解德国,但是又必须控制德国,所以建立一个国家控制德国非常有必要,刚好遇到这群爱国伟人生生不息的奋斗,波兰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三大条件,于是在这么难的情况下复国了。

一场战胜方和战败方都很憋屈的战争----一战


当然波兰的建立也有带来一些反面因素,在法国的要求下,德国的军队裁剪到十万人以下,并且工业没有,经济又穷。而波兰又是一个十分仇视德国的国家,所以建立起来的强大波兰随时可以对德国落井下石。但是又不去过度控制波兰,因为波兰的部分土地是跟俄国接壤的。波兰太弱,俄国战火随时可以扑过来。就这样,波兰有大国庇护,有意无意的骚扰德国,也是二战爆发的重要原因。

结语: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世界带来了沉重的灾难,总共参加了6500多万人,战死1500多万人,伤残2000多万人。给正在工业革命中冉冉升起的欧洲各国一朝打回了解放前。当然也有正面影响:推动科技上的进步;加强了各国政治,文化,军事;最重要的是开启了民族意识,给后续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好的环境,进一步推进了人权平等的实现。

我是希胤,一个历史文化的爱好者,希胤的文章除去历史数据尽最大可能追求原创,如果大家觉得还不错请大家点点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