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說二戰輸的不止是德國,輸的還有戰勝國英國?

用戶65649164599

一般都說二戰的戰敗國是德國、日本和意大利,《聯合國憲章》上也有個“敵國條款”說明了這一點,但要說二戰最大的失敗國,那還真的非英國莫屬,一場世界大戰,讓一個旗飄七大洋的日不落帝國沒了。

(紅色部分是大英帝國曾經有過的版圖,在二戰之前,除了籃圈標出的北美13塊殖民地和佛羅里達成了美國的一部分之外,其餘都還是大英帝國的一部分)

1992年克林頓戰勝了老布什當選美國總統,那年和老布什競爭共和黨提名的是帕特·布坎南。這個布坎南是美國最著名的舊保守主義政治評論家、作家、政治家和媒體人,他是尼克松、福特和里根這連續三位共和黨總統的高級顧問。1992年和1996年為了美國的舊保守政治後繼無人,親自出馬競選總統,當然都失敗了。

(帕特·布坎南)

布坎南的政治生涯和這個問題無關,但他在2008年出版的一本書,《丘吉爾,希特勒和不必要的戰爭》,中的觀點倒和本題有關。那本書的副題是“不列顛是如何失去了帝國,西方又是如何失去了世界(How Britain Lost Its Empire and the West Lost the World)”。

(“不列顛失去了帝國,西方失去了世界”)

其實歷史學家中一直人對英國參與兩次世界大戰有不同於主流觀點的看法,布坎南是勇闖禁區的最大腕級人物,這本書在美國成為暢銷書,對近年來美國的外交政策有相當大的影響。

真要說德意日三大軸心國,除了日本在敗戰後吐出了臺灣、朝鮮半島以及一戰之後從德國接收來的赤道以北太平洋上的大量島嶼,損失慘重之外,德國和意大利其實沒有什麼損失。

德國該損失的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都已經損失了,非洲的大量殖民地和太平洋上的大量島嶼都被日本、英國和法國瓜分了,而二戰結束之後除了被分裂為東西德之外,被波蘭等國拿走的領土並不多。而意大利受到的處罰則可以說輕微得出奇,比如意屬索馬里在1941年就已經被英國佔領,但在戰後依然交還了意大利,直到1960年才獨立。

但是大英帝國呢?

雖然英國在19世紀末的布爾戰爭失利之後就一直有人在主張“大英帝國衰亡論”,但英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勝利使得大英帝國登上了巔峰時期。英國憑藉接受來的戰敗國德國在非洲和南太平洋的殖民地,使領土面積達到了空前的3400萬平方公里,帝國的臣民佔到了全球人口的1/4。

但這個史上最強大的帝國還沒有來得及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創傷中恢復過來緊接著又被人拖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兩次世界大戰耗盡了大英帝國在數百年中積累的全部海外財產,英鎊區解體,無法再對抗戰後的非殖民化浪潮,得帝國不可避免地走向崩潰。

二戰在1945年就結束了,但英國人過了六十多年,直到2006年的最後一個工作日,12月29日才算完全還清因參加第二次大戰而欠下來的債。那一天英國財政副大臣愛德華•波爾代表聯合王國政府寄給美國財政部一封正式的對美國戰時給予支援的感謝信,附上了最後一張8330萬美元的支票。

大英帝國的崩潰是一個漫長到幾乎使人沒有耐心去觀察。一般來說,大英帝國真正的崩潰始於1947年的印度獨立而終於1997年的香港迴歸中國,居然花費了整整50年的時間。

(丘吉爾,親手葬送了大英帝國的帝國主義者和愛國者)

特別是在美國,有人對丘吉爾的評價非常低,他們認為丘吉爾是最堅定的帝國主義者和愛國者,然而他也是造成大英帝國崩潰的元兇。不管是不是同意這個觀點,所有的歷史學家都承認,沒有第二次世界大戰,大英帝國不會那麼快地崩潰。


冰冷雨天

完全贊同。德國當然是徹底輸了,而英國則是贏了面子輸了裡子。其實不光是英國,整個西歐洲幾乎都沒有贏,最大的贏家其實是美國。


戰後,英國元氣大傷,直接退出了昔日世界霸主霸權地位,就連在歐洲的強權地位都難以維持。而且其國際外交話語權和國際外交地位也順勢下滑。尤其是在政治、經濟、軍事、金融等綜合國力上都徹底輸給了新興崛起的美國。

我們知道,戰後的歐洲幾乎一片瓦礫,經濟衰退嚴重,可以說幾年的戰爭將歐洲打殘了。亟待恢復經濟的歐洲包括英國在內都完全依靠美國的“馬歇爾計劃”,才漸漸地復甦,但這個過程卻給了美國控制歐洲的機會。



比如說戰後為了對抗前蘇聯,歐洲各國竟無能為力,還得依賴美國人。這就給美國進一步駐軍歐洲,控制歐洲創造了機會。北約組織的成立其實就是馬歇爾計劃的一種延伸!從此,美國不僅抓住了歐洲的軍事,也控制了歐洲的經濟和政治。英國也就成為了美國在全球利益跟隨的“小弟”。



東震木

世界大戰中德國是兩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那為什麼還有一種叫做英國也是戰敗國的說法呢?下面是英國巔峰時期的勢力範圍

而現在英國龜縮在一個小小的島嶼之上



因為英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徹底失去了世界霸主地位,二戰後,英國的國際影響力一落千丈。從昔日的超級大國,變為了世界二流國家。

可以說,英國比德國輸得更慘。

因為英國在二戰中失去的一切。失去了英國它遍佈全球的殖民地,失去了支撐起英國的帝國特惠制。失去了加拿大,失去了澳大利亞,失去了馬來西亞,失去了印度,失去了南非。失去了英國那曾經無敵的海軍。



失去了一切一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除了中美蘇,勝利的以外,其他國家全部是失敗者

中(恢復獨立)

美(成為了世界第一)

蘇(打出了第二的地位)

德國,日本,意大利,國破家亡,淪為半殖民地以及商品傾銷地(美國駐軍十美國價值觀)


尋找丟失的方向盤

這句話沒毛病,其它二戰參予國在二戰中只損失了錢財人而已,可英法(尤其是英國)不僅損失了錢財人,而且還損失了廣大海外殖民地,錢財人沒了,還可慢慢恢復,而土地沒了,那就徹底輸了。

1947年印巴分治,印度緬甸巴基斯坦獨立建國,意味了大英帝國全球殖民地大規模喪失的開始,再經過短短几十年,英國在東南亞、中東、北非、東非、中西非、南非的殖民地紛紛獨立建國,英國由世界最大帝國逐漸龜縮到今天的英倫三島上。

下面再通過地圖來看看英國曾經的領土有多大吧:

英法二戰後的衰退卻成就美國,讓美國成為了世界的霸主,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英國的確是二戰中輸得最慘的一個國家。

本館近二萬枚英女王國王及其殖民地早期系列珍郵(亞洲第一)以最直觀最形象的方式展示了日不落帝國由盛入衰的過程,歡迎朋友們關注本館!


湘平古珍郵館

如果把二戰前後的英國做一下對比就會發現,英國的勝利更像是一種慘敗,曾經輝煌的,在滿世界耀武揚威的“日不落帝國”迎來了日落。


領土面積

撐起英國“日不落帝國”這個稱號的是遍佈全球的海外殖民地,亞洲、非洲、美洲、大洋洲,到處都是英國殖民地,曾經有一項統計數據,巔峰時期的英國侵略了世界上90%多的國家,僅有極少數國家得以倖免。


二戰初期,英國在歐洲戰場直面德國,太平洋戰場尤其是東南亞地區直面日本,英國雖然取得了最後的勝利,但是付出了慘重的代價,英國的殖民地紛紛獨立,英國勢力只能退回英倫三島。

國際地位

國際地位與國家實力成正比,國際事務中,弱者沒有發言權,二戰結束後,原本的世界霸主英國淪為二等國家,美國蘇聯成為超級大國,在國際事務中具有決定權,英國也認清了形勢,選擇成為美國的跟班。

英聯邦國家

二戰之後的英國地位並不是想很多人想象那麼低,作為聯合國的常任理事國,英國說話具有相當大的分量,而且在英聯邦國家當中仍具有巨大影響力。

軍事實力

二戰期間,英國軍隊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英國軍隊在正面戰場表現不佳,歐洲戰場,敦刻爾克撤走了30萬人。

非洲戰場,即使是武器裝備,後勤補給,軍隊數量全面佔優的情況下,仍然被隆美爾打的落花流水,抱頭鼠竄,甚至連英國直接控制的埃及都受到影響,隆美爾也因此獲得“沙漠之狐”的稱號。


東南亞戰場,3萬日軍曾讓8萬英軍不放一槍地選擇投降,緬甸戰場,中國遠征軍解救了被日軍包圍的英軍,但是英軍轉頭就把遠征軍出賣了,只顧自己逃跑。

二戰結束之後,英國失去了面積巨大的殖民地,經濟也逐漸開始下落,英國成為德國的陪葬,所以戰敗的不僅僅是德國,某種程度上來說,英國也是失敗者。


綠色落日

這個說法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不過若輸的有英國,那麼整個歐洲何嘗不是輸家呢?

從工業革命開始,歐洲逐步成為世界經濟、文化、政治和軍事中心,不管是歐洲列強如何在海外開拓殖民地,又或者爭奪海上霸權及所屬殖民地,但毫無疑問列強的核心關注都在歐洲本土,這也是沙俄向歐洲擴張受各方面的牽制,美國從英國殖民地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即使在一戰以前沙俄已經擴張成了世界面積最大的國家,英國殖民地已經橫跨各大洋大洲,號稱日不落帝國,又或者美國取代了英國成為經濟總量最大的國家,以及東亞的日本純純欲動極為不安分,但毫無疑問歐洲仍然是世界上核心!



所以第一次世界大戰只能是主要戰場在歐洲,並且很快的有滋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列強的內鬥終於徹底毀滅了歐洲的世界中心的位置,並且促使兩個超級大國的崛起:美國和蘇聯,從此歐洲一分為二,東邊被蘇聯捆綁在自己身邊,西邊被美國捆綁在自己麾下,表面上是北約與華約兩個國家集團的對峙,而實際是則是美蘇冷戰,歐洲再也沒有了以前指點世界的實力,從此淪為兩個體系的附庸!



比較顯著的是英國,在對抗納粹德國的擴張中,英國耗盡了數百年的國力,雖然最終戰勝了德國,但如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家和地區,原屬於日不落帝國或者英聯邦的國家,最終成了美國的跟班小弟,而戰後英法等國仍然擁有一定量的海外殖民地,但英法的掌控能力卻嚴重下降,如法國試圖恢復在中南半島的殖民統治還必須依賴美國的支持,最終成了美國直接主導!



當然英國也好不到哪裡去!殖民地獨立浪潮最終迫使英國只能堅持一個鬆散的英聯邦,幾乎只是一個象徵性的組織,而英國自己甚至險些連海外殖民地都無法保衛,如英阿馬島戰爭,英國幾乎傾盡全力並得到美英法等國的支持,甚至對頭蘇聯也紳士了一把,英國才勉強的保留了一點尊嚴!



最為打臉的是作為聯合國五常之一的核國家英國,除了核潛艇是自己造的,核彈頭和運載火箭卻是美國技術,而且常年被暫時寄存在美國的北美防空指揮部下屬的核潛艇基地中,也就是說當英國人想做核反擊的時候必須通過美國主子的同意,才能領用核彈頭和核武器!



法國雖然特立獨行戰後有了一定的自主,但有些事情不是法國說了算,例如著名的俄法“西北風級兩棲登陸艦交易”,在建成下水後不得不取消交易,一方面給俄羅斯賠償鉅額違約金,另一方面把軍艦賤賣給了埃及!



而整個歐洲更為悲慘,冷戰時期德國法國就是對抗華約,面對蘇聯龐大的機械化裝甲集群的最前線,好不容易盼來蘇聯和華約解體,歐洲一體化的夢想卻胎死腹中,快反部隊壓根就沒希望,表面上歐元和大飛機項目獲得了好處,但不得不揹負北約對南聯盟的打擊後的戰爭經費,以及北約東擴的經濟補償提供者!一切都要看著美國的臉色行事!


嘟嘟超

英國在戰爭中已經把血流乾了,錢也花沒了!主要是沒有那個士氣去幹涉了!

英國的人員損失沒有一戰那麼大,錢是花了一些,但跟一戰也差不太多,主要是因為英國那個時候已經很窮了,福利開支也很大,第一次世界大戰已經把英國打得破產了,膽子也被打沒了!而且因為美國的抽吸效應,英國也很難再像一戰之前一樣籌集金錢進行戰爭,這一切導致英國從內政軍事外交全面的潰敗,你可以說他是輸家,但是二戰也僅僅是加速了美國取代英國的過程而已。


帝國曆史觀察者

因為英國在戰爭中損失慘重,戰後實力大減,國際地位下降,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損失慘重。

在戰爭爆發後,歐洲大陸被德國佔領,僅剩英國苦苦支撐,不斷的轟炸使英國不斷遭受損失,戰爭的持續消耗更是使國力衰弱。

第二,損失大量殖民地。

因為自身實力的下降和戰後民族獨立運動,英國在東南亞的殖民地損失殆盡,南亞的印度作為英國王冠上的明珠,也被迫放棄,成立了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獨立的主權國家。

第三,國際地位的下降。

在二戰過程中,蘇聯和美國迅速崛起成兩個超級大國,世界形成兩大陣營,英國徹底失去霸主地位,被迫與歐洲抱團取暖。


津城沐雨

大規模戰爭就損失來說沒有贏家,雙方等會付出巨大而沉重的代價。戰勝國最終的勝利是在無數的人員犧牲和國力消耗很多年無法恢復的代價獲得的,在一戰二戰當中只有美國是在遠離本土的地方作戰,其他國家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壞,有的國家毀壞程度相當嚴重。像蘇聯雖然最後勝利了,但損失的代價甚至比戰敗國德國還大。法國投降的早,損失比較少,英國遭受轟炸損失比較嚴重。由於戰後國力嚴重衰弱,法國英國他們都失去了大量的殖民地,大部分殖民地獨立了。所以雖然是戰勝國,但那些失去的東西永遠也回不來了。



風起雲飛揚51798741

第二次世界大戰涉及國家和人口都是空前的,英國處於歐洲大陸之外,一直以來都可以相對減弱戰爭對他的衝擊,但是二戰卻是英國曆史上一個重要轉折點。

在二戰之後美國建立了美元霸權,英國失去經濟中心地位。英國在二戰之後殖民地紛紛獨立,英國再也不是日不落帝國。英國在二戰之後失去世界政治中心地位,世界成為了美蘇爭霸的天下,英國淪為美國小弟,而其又不同於歐洲國家的地理位置,成為了美國管理歐洲的管家。所以英國長久以來妄圖恢復一戰後的凡爾賽體系,讓歐洲再次成為世界中心。

德國自然就不用多說,分裂成為了兩個國家,被加上了很多的緊箍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