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運汽車營收破百億背後:募資17億後悄然終止新三板掛牌

大運汽車營收破百億背後:募資17億後悄然終止新三板掛牌

2018新年伊始,大運汽車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大運汽車)成為山西省公開表彰的50家優秀企業之一,而在此前的2017年12月,大運汽車剛剛憑藉銷售收入突破百億,榮登運城市“龍榜”企業。

大運汽車營收破百億背後:募資17億後悄然終止新三板掛牌

對於“雙喜臨門”的大運汽車,董事長遠勤山表示,“大運汽車將快速提升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市場佔有率,力爭早日成為500億、1000億體量的企業,實現汽車產業的規模經濟效應”,喜悅之情溢於言表,然而這份喜悅卻暫時與資本市場無緣。

遠勤山的關鍵佈局:從大陽摩托到大運汽車

無論是山西富豪榜“常客”的遠勤山,還是擁有國內知名重卡品牌的大運汽車,許多朋友應該不會陌生。

山西資本圈注意到,遠勤山在從事摩托車銷售十年後的1997年,正式組建大運集團的前身——山西通達集團,並於隨後的1999年成立廣州市大陽摩托車有限公司,開始生產大陽摩托,“心隨我動,大陽摩托”也成為當時風靡全國的知名品牌廣告語。

不過在摩托車製造業競爭力日趨增強的背景下,遠勤山力排眾議,於2007年聯合山西諾維蘭集團的朱建軍(後退出),正式註冊組建山西大運汽車製造有限公司,2009年10月第一輛大運重卡下線,自此“大運重卡,風馳天下”傳遍大江南北,大運重卡也逐漸成為中國民營重卡企業的領軍代表之一。

伴隨大運重卡的逐漸做大,山西大運汽車製造有限公司也開始不斷進行增資擴股及股權重整,直至2014年12月,公司註冊資本由1000萬元增至1億元,2015年6月,遠勤山決定將山西通達集團及個人所持山西大運汽車製造有限公司股權全部轉讓給旗下的大運九州集團,隨後將註冊資本變更至8億元。

2015年11月,山西大運汽車製造有限公司迎來關鍵“突破”:由有限責任公司整體變更為股份有限公司,公司也更名為大運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大運九州集團持股99.875%,大運集團持股0.125%,值得注意的是公司此時的評估值已高達62.9億元。在此次股改之後,大運汽車又進行了一次重要增資擴股,由公司員工、經銷商等組成的佳運合夥、成運合夥、運豪合夥、德運合夥等4個持股平臺對公司進行增資,註冊資本也變更至8.5億元。

而在公司股權結構不斷變更的同時,遠勤山出於整合優質資源、突出汽車主營業務、避免同業競爭的目的,還對大運汽車進行了重大資產重組:在已有的山西大運汽車銷售有限公司基礎上,又收購了由通達集團旗下的兩大生產基地成都大運、湖北大運,並將非主營業務剝離出大運汽車,後者將只專注於重卡、中卡、輕卡以及其他專用車輛的研發、生產及銷售。

大運汽車營收破百億背後:募資17億後悄然終止新三板掛牌

(重組後的大運集團公司格局)

大運汽車營收破百億背後:募資17億後悄然終止新三板掛牌

(大運汽車公司經營結構)

大運汽車新三板“一年遊”:募資17億後悄然摘牌

在完成股權及資產重組之後,遠勤山及大運汽車選擇謀局資本市場,而首選地則是新三板。2016年11月,大運汽車掛牌申請獲同意並於當年12月成功掛牌,證券代碼為870012,公司新三板歷程自此開啟。

大運汽車營收破百億背後:募資17億後悄然終止新三板掛牌

當然,掛牌首年的大運汽車也並沒有讓人失望, 尤其是在在經歷資產重組之後,公司業績迅速“飆升”:2016 年大運汽車實現整車銷售 42,318 輛,實現銷售收入61.78億元, 同比增長 82.01%,其中,主營業務收入60.57億元,同比增長 82.28%,實現淨利潤 2.1億元。另外,2016 年大運重卡市場佔有率位居行業第七位,其中核心戰略車型牽引車銷量行業排名第六,大運中卡位居行業第六位。

不過,大運汽車登陸新三板之後,最重要的動作便是完成了大額募資:2017年9月,大運汽車完成向遠勤山、中冀匯智、中小企業基金、海爾創業等在內的9個機構或個人合計發行2.21億股,每股發行價格為8元,合計募資高達17.7億元,這份“成績單”即便放在A股市場也足夠靚麗。

另外,如果按照8元/股的發行價格來測算,發行後大運汽車的估值達到85億元左右,而實控人遠勤山所持股權市值將近60億元,而這尚不包括其他資產,所以遠勤山實際財富應該遠超60億元。

而在公司獲得大額募資的同時,大運汽車的業績也繼續“狂飆”,2017年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48.58億元,淨利潤達到2.3億元,雙雙大增,這也為全年實現百億營收打下堅實基礎,不過資本市場卻無緣“見證”大運汽車的百億營收。

2017年10月,也就是大運汽車完成17.7億募資僅僅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公司突然宣佈停牌籌劃重大事項,並隨後宣佈為配合公司經營發展戰 略需要,擬申請在新三板終止掛牌。2017年12月,大運汽車正式終止在新三板掛牌,而這離其當初掛牌前後恰好一年時間。

按照目前公司發展態勢,大運汽車再度迴歸資本市場應是情理之中,懸念在於以怎樣的“姿態”何時歸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