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汽车营收破百亿背后:募资17亿后悄然终止新三板挂牌

大运汽车营收破百亿背后:募资17亿后悄然终止新三板挂牌

2018新年伊始,大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运汽车)成为山西省公开表彰的50家优秀企业之一,而在此前的2017年12月,大运汽车刚刚凭借销售收入突破百亿,荣登运城市“龙榜”企业。

大运汽车营收破百亿背后:募资17亿后悄然终止新三板挂牌

对于“双喜临门”的大运汽车,董事长远勤山表示,“大运汽车将快速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力争早日成为500亿、1000亿体量的企业,实现汽车产业的规模经济效应”,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然而这份喜悦却暂时与资本市场无缘。

远勤山的关键布局:从大阳摩托到大运汽车

无论是山西富豪榜“常客”的远勤山,还是拥有国内知名重卡品牌的大运汽车,许多朋友应该不会陌生。

山西资本圈注意到,远勤山在从事摩托车销售十年后的1997年,正式组建大运集团的前身——山西通达集团,并于随后的1999年成立广州市大阳摩托车有限公司,开始生产大阳摩托,“心随我动,大阳摩托”也成为当时风靡全国的知名品牌广告语。

不过在摩托车制造业竞争力日趋增强的背景下,远勤山力排众议,于2007年联合山西诺维兰集团的朱建军(后退出),正式注册组建山西大运汽车制造有限公司,2009年10月第一辆大运重卡下线,自此“大运重卡,风驰天下”传遍大江南北,大运重卡也逐渐成为中国民营重卡企业的领军代表之一。

伴随大运重卡的逐渐做大,山西大运汽车制造有限公司也开始不断进行增资扩股及股权重整,直至2014年12月,公司注册资本由1000万元增至1亿元,2015年6月,远勤山决定将山西通达集团及个人所持山西大运汽车制造有限公司股权全部转让给旗下的大运九州集团,随后将注册资本变更至8亿元。

2015年11月,山西大运汽车制造有限公司迎来关键“突破”:由有限责任公司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公司也更名为大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大运九州集团持股99.875%,大运集团持股0.125%,值得注意的是公司此时的评估值已高达62.9亿元。在此次股改之后,大运汽车又进行了一次重要增资扩股,由公司员工、经销商等组成的佳运合伙、成运合伙、运豪合伙、德运合伙等4个持股平台对公司进行增资,注册资本也变更至8.5亿元。

而在公司股权结构不断变更的同时,远勤山出于整合优质资源、突出汽车主营业务、避免同业竞争的目的,还对大运汽车进行了重大资产重组:在已有的山西大运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基础上,又收购了由通达集团旗下的两大生产基地成都大运、湖北大运,并将非主营业务剥离出大运汽车,后者将只专注于重卡、中卡、轻卡以及其他专用车辆的研发、生产及销售。

大运汽车营收破百亿背后:募资17亿后悄然终止新三板挂牌

(重组后的大运集团公司格局)

大运汽车营收破百亿背后:募资17亿后悄然终止新三板挂牌

(大运汽车公司经营结构)

大运汽车新三板“一年游”:募资17亿后悄然摘牌

在完成股权及资产重组之后,远勤山及大运汽车选择谋局资本市场,而首选地则是新三板。2016年11月,大运汽车挂牌申请获同意并于当年12月成功挂牌,证券代码为870012,公司新三板历程自此开启。

大运汽车营收破百亿背后:募资17亿后悄然终止新三板挂牌

当然,挂牌首年的大运汽车也并没有让人失望, 尤其是在在经历资产重组之后,公司业绩迅速“飙升”:2016 年大运汽车实现整车销售 42,318 辆,实现销售收入61.78亿元, 同比增长 82.01%,其中,主营业务收入60.57亿元,同比增长 82.28%,实现净利润 2.1亿元。另外,2016 年大运重卡市场占有率位居行业第七位,其中核心战略车型牵引车销量行业排名第六,大运中卡位居行业第六位。

不过,大运汽车登陆新三板之后,最重要的动作便是完成了大额募资:2017年9月,大运汽车完成向远勤山、中冀汇智、中小企业基金、海尔创业等在内的9个机构或个人合计发行2.21亿股,每股发行价格为8元,合计募资高达17.7亿元,这份“成绩单”即便放在A股市场也足够靓丽。

另外,如果按照8元/股的发行价格来测算,发行后大运汽车的估值达到85亿元左右,而实控人远勤山所持股权市值将近60亿元,而这尚不包括其他资产,所以远勤山实际财富应该远超60亿元。

而在公司获得大额募资的同时,大运汽车的业绩也继续“狂飙”,2017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8.58亿元,净利润达到2.3亿元,双双大增,这也为全年实现百亿营收打下坚实基础,不过资本市场却无缘“见证”大运汽车的百亿营收。

2017年10月,也就是大运汽车完成17.7亿募资仅仅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公司突然宣布停牌筹划重大事项,并随后宣布为配合公司经营发展战 略需要,拟申请在新三板终止挂牌。2017年12月,大运汽车正式终止在新三板挂牌,而这离其当初挂牌前后恰好一年时间。

按照目前公司发展态势,大运汽车再度回归资本市场应是情理之中,悬念在于以怎样的“姿态”何时归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