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犬相聞的弄堂還是老死不相往來的樓裡鄰居,你會選擇啥樣生活?


《弄堂生活》是一組江南水鄉進行系統記錄的故事,2018年5月底,攝影師 陳亮 憑藉這組作品,獲得了吳印鹹攝影資助計劃。2011年6月19日,無錫吳橋西路,梅雨季節,大雨過後,居民們在弄堂裡燒煤爐,從窗戶裡探出頭來聊天。圖文/陳亮

最早知道江南是從魯訊先生的《社戲》;戴望舒的《雨巷》;白居易的《憶江南·江南好》;張繼的《楓橋夜泊》等詩詞和文學作品上認識江南水鄉的。這些經典的文學作品讓我對江南水鄉更充滿了無限浪漫詩意的憧憬。2010年9月3日,無錫大通弄,在弄堂裡燒水的大爺被煤爐裡冒出的濃煙燻得睜不開眼睛。圖文/陳亮

2007年,無錫離市中心約二公里處的清名橋古運河邊。這裡在我看來算是殘留下來真正的江南水鄉吧,這裡也是城裡所謂的貧民區。2010年9月4日,無錫壩基上,秋日清晨炊煙裊裊,老人在看報,婦女在買菜,弄堂裡格外的清閒與寧靜。圖文/陳亮


時間住長了,我慢慢與居民們成為鄰居、好朋友,也更多瞭解他們,並開始用相機記錄著他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2009年12月1日,江蘇無錫大窯路,一位男人在家門前為妻子補老布鞋。圖文/陳亮

世代臨水而居的江南人至今依然保持著原生態的傳統生活方式,他們淳樸善良,鄰里和睦相處,真誠信任,相互幫助、彼此尊重,過著質樸恬淡自足平靜的生活。2010年9月1日,無錫小三里橋北泗路,兩位相遇的老鄰居在訴說著家長裡短。圖文/陳亮

原汗原味的古樸的江南水鄉正以非常快速的方式在消失,江南人這種傳統的生存狀態和生活方式也隨之消失,甚至是江南文化。那時的家園、那時的鄰居、那時的生活……也慢慢成為我們難以忘懷的追憶2009年7月13日,無錫麗新路三弄,三位小朋友在比拼翻跟斗。圖文/陳亮


那些還殘留在繁華城鎮中的江南水鄉,如垂暮的老人,堅守!還是拆呢!還是......城鎮發展與歷史文化,如何權衡,我不知道!2013年8月9日,無錫蜻蜓浜,一對老夫妻在弄堂裡晨練。圖文/陳亮

2010年6月1日,無錫後界涇橋弄,弄堂裡的六一兒童節。圖文/陳亮

2009年12月6日,無錫伯瀆巷,一位路過的鄰居假裝用石頭扔向緊跟他身後的小狗,女主人真急了,趕緊過來制止他以免愛犬受傷。圖文/陳亮

2010年9月18日,無錫東昇裡二弄,男人洗衣服,老伴給小狗喂早飯,剛清洗過的馬桶整齊排列等待太陽光。圖文/陳亮

2008年11月5日,無錫錫滬弄,主人用燒好的溫水在老井旁給愛犬洗澡。圖文/陳亮

2009年6月19日,江蘇無錫八間頭,天氣炎熱,小寶寶在弄堂裡泡澡。太奶奶與及一家人在旁侍候著。圖文/陳亮

2010年6月30日,無錫盛新裡,炎炎夏日,一位老人光著身子在弄堂裡洗澡,一位婦女從他身後走過。老人用的木浴盆和裝肥皂的搪瓷盆現已很少見。圖文/陳亮

2010年8月18日,無錫界涇橋弄,刮痧。兩位幾十年的老鄰居分享著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圖文/陳亮

2010年5月20日,無錫麗新工房,丈夫幫妻子洗頭。溜鳥、撿菜、洗衣服......傍晚,居民各種生活在弄堂這種公共空間裡進行著。恆大以32.6億元競得,樓面價一平方12322.4元。圖文/陳亮

2011年8月5日,無錫界涇橋弄,兩位年近百歲的老鄰居,通過貼近對方耳朵聊天。圖文/陳亮

2010年7月7日,無錫夾城裡,幾位下班的民工盯著騎車經過的女孩看。圖文/陳亮

2011年1月18日,無錫通惠中路,做“五七”以超渡亡靈。圖文/陳亮

2012年9月30日,農曆八月十五,無錫寺前街,晚飯過後,吳友明和鄰居朋友們,在運河邊弄堂裡設壇拜月。大家邊吃月餅,邊賞月,悠揚的口琴樂聲在月光下寧靜古樸的老弄堂裡清脆動聽。無錫老弄堂一直廷續著中秋祭月的傳統習俗。晚宴之後,百姓便在弄堂裡設案,供奉月餅、鮮果,燒香燭祭拜月神。這些食物都有不同的寓意,比如,石榴,寓意多子多孫。柿子蘊含著“柿柿如意”。圖文/陳亮

2009年11月22日,星期天。天氣晴好,無錫清名橋沿河14號居民曹聽生一家,為了配合清名橋古運河歷史街區的改造,他們一家開始率先搬出部分傢俱。一月後,曹家四代人聚在老屋吃過團圓飯後告別了祖祖輩輩已居住了上百年的祖屋。圖文/陳亮

陳亮,廣東東海島人,現在工作生活於湛江。2011《弄堂生活》獲首屆全國青年攝影大展,《追夢人》獲中國新聞攝影 “金鏡頭” 銀獎。2014《包孕吳越》 參展第14屆平遙國際攝影大展,第五屆濟南國際攝影雙年展優秀攝影師獎,2015《在水一方》入選索尼青年攝影師發展計劃,第五屆候登科紀實攝影獎提名獎。


《弄堂生活》是《江南水鄉生活影像檔案》中的一部分。《檔案》從2007年始歷時12年,涉及江浙兩省的十幾個城市,是對江南水鄉進行系統記錄的大型影像作品。《檔案》包括六部分:弄堂生活、江南風景、十年變遷、江南人、江南人家、紀錄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