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討好型”人格的受害者嗎?

你是“討好型”人格的受害者嗎?

↓ 可以戳下方音頻,邊聽邊看哦~ ↓

每天三分鐘,讓你獲得一個心理知識,我是壹心理主講人小棉。

朋友都說我的性格很好,可我卻覺得很孤獨;

我不會拒絕朋友,會覺得自己好軟弱;

有時候,我覺得很委屈,可是我卻忍不住說沒關係。

我們從小就被教育要與人為善,要友好相處,不要給別人添麻煩,於是無論何時何事,都報以微笑。

問題是,你是否因此否認、隔離、壓抑了自己真實的情緒情感,你是否把這些當成了面具,是否無論在什麼關係裡面,都在討別人高興?

為什麼我們要去討好?

你是“討好型”人格的受害者嗎?

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給出了答案。

松子妹妹體弱多病,父母把更多的愛給了妹妹。為了得到爸爸的關注,松子一直在做鬼臉。

如果年幼的時候,某種方式讓我們找到了存在的價值感,我們便會容易執著在這個方式上繼續尋找。

因為害怕被拋棄的感受如此的強烈,以至於我們認為,只有討好別人這一種方式。

松子終其一生都在為別人而活,為照顧別人的情緒而生,於是有了那句“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討好,只為不想被拋棄。

你是“討好型”人格的受害者嗎?

被拋棄感,甚至都讓人不敢奢求親密,轉而執著於形式上的被認可。

同時,因為害怕被拋棄,所以面對可能出現衝突的時候,我們又戴上了面具。

如果你不能表達那些所謂的消極情感,你越是忽略自己去當好人,你的人際關係就會變得越不真實。

你會被看成是平面的、可有可無的人,因為你的生命不是立體的,而是無足輕重的存在。

美劇《破產姐妹》裡,Max 對 Caroline 說:

做人除了說 YES 之外,還是要經常說一下 NO。親和力雖然很重要,但是人的價值,卻是靠拒絕而來的。拒絕,可以讓你變得更珍貴。

你是“討好型”人格的受害者嗎?

其實,憤怒與開心同樣的重要,拒絕與接受同樣的有意義。

如果沒有憤怒,別人怎麼知道,他們是否觸及了你的底線。如果不能拒絕,別人又怎麼知道,他們是否突破了你的邊界。

偽裝成沒有恨,沒有脾氣,沒關係的人,最後也就沒有了愛,沒有了個性,也沒有了存在感。

不敢拒絕別人,其實是害怕別人拒絕自己,不敢憤怒,是期待別人可以悅納自己。

然而,別人不會為了滿足你的期待而活,你也沒有義務去滿足別人的期待。

你是“討好型”人格的受害者嗎?

比起別人如何看自己,也許,我們更該關心的是,自己過得如何,因為這樣的人生才會更真實而自在。

人見人愛的,是戴著面具的木偶娃娃,深入你的內心,才能觸碰到真實的自己。看到你曾深藏的愛與痛,你會看到你的內心,藏著一個孩子,那是最真實的自己。

從今天開始,試試做個“難以相處的”人,盡情盡興地給討厭的人甩臉子,光明正大地給喜歡的人說情話,肆意地活在生命的痛快之中。

願你我都能擁有被討厭的勇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