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2 有無信仰的差別

節選|《一個人的西部》人民文學出版社

他或許希望長壽,身體卻不可挽回地走向壞滅;他或許想留住某段快樂時光,奈何已人事全非;他或許想以某種方式活著,自由地做些事情,客觀條件卻一直在阻撓他;他或許需要一筆錢去完成某個心願,收入卻總是達不到那個數字……期待和現實之間,總是有著一種落差——因為人的慾望是無止境的。如果你放下落差,只求盡力,就不會生起煩惱;如果你關注落差,就會感到痛苦煎熬——哪怕你不在乎名利,只渴望一種完美人格。

有時的完美,是一個可怕的詞。因為它不一定是昇華的產物,也可能是一種我執。區別是,前者想給世界帶來更大的利益,所以不斷完善自己,不斷破執;後者追求虛榮感和成就感,所以不斷擠壓自己,執著於小我的得失。

真正的信仰者,追求的是身心的自在、自由和自主,以及人格的完美,這是貪執息滅後的一種必然結果。最初,你可以把它當成你的追求,但到了一定的時候,你就要放下它,追求進一步的破執。如果你放不下,就會陷入另一種執著,不明白“我”一直在變化。最後,那執著就會捆綁你的心靈,變化出無窮的幻覺,讓你認假成真,讓你惶惶不可終日,讓你不能自由。不要追求破執之外的一切,不要執著於得失、好壞、對錯、善惡等對立概念,甚至不要執著於破執本身。要知道,執著是慾望觀照下產生的,而慾望,就是一種對世界或自己的攀緣或貪執。所有的貪執,是不可能產生安詳和快樂的。只要提起警覺,安詳、恬淡、進取地活著,儘量多做些利眾的事情,有一天,某個東西就會撞疼你的腦袋,它就是成長。

大師雖然在人格上趨向完美,但他的心裡,也定然有更大的東西。北宋哲人張載,曾用四個短句歸納了這個東西,那就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天下開太平”。能做到這四點的人,定然是大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