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春刀2》:一部无关武侠的“无侠片”

《绣春刀2》:一部无关武侠的“无侠片”

《绣春刀》是这几年里国产古装片的一个意外,凭借精心的化服道设计,以及比较严谨的故事情节,在古装片普遍厄运的行情下,以高口碑的舆论力挺支持,然后才有了今年这个趁热打铁的“前传”《修罗战场》。

如今很多人都把《绣春刀》系列看作武侠片的一次重振,美其名曰“回春之作”,尤其还是内地制造,感觉跑偏了,《绣春刀》系列根本就不是什么武侠片,连“侠文化”的边都算不上。明朝宫廷权力附属品的锦衣卫,几乎一直深陷宫斗党争这个泥沼,电影中的人物命运和情感困境都和宣传的“武侠热血”八竿子打不着。武侠,其实在中国电影已经绝迹很多年了,虽然都知道有人就有所谓“江湖”的逻辑,类型片中这一世界观依然存在,但银幕上却早已经“无侠”很多年了。

今年的《绣春刀2修罗战场》,开篇以万历末年萨尔浒之战的尸骸遍地寓意佛家“修罗场”,沈炼救

下陆文昭后,两人在照进人间地狱一抹阳光下感叹人生,这要算全片罕见的一抹暖色调(而且夸张处理,让人感觉有梦幻色彩),然后跳到天启末年,沈炼和陆文昭位置互换,陆文昭处于沈炼的上级,位列北镇副司的千户。陷入权力斗争中,陆文昭面对东厂依然是小角色。片中他一面献媚魏忠贤,一面投靠信王,但没有什么实际作用,而这个人物的“命运”,显然是编导刻意这般呈现,代表一种“表达”。

显然,众所周知,当时权势熏天的东厂特务政治背景,沈炼虽为锦衣卫,一样命如蝼蚁,浑浑噩噩,是比陆文昭还不如的统治机器的一个小零件。作为某种“逃避”方式,附庸风雅,浑身上下都没什么“武侠”面貌。例如对于喝醉说错话的同僚殷澄,虽然沈炼内心不想杀他,但为了保全自己和其他同僚,实际上算是逼其自杀。假如像他后面对裴纶说的,殷澄是他“朋友”,在纯正的武侠文化中,沈炼这

种人肯定要被同道不齿,是武林人士眼中极度鄙视的没有义气的典型鹰犬败类。例如想想金庸写到最后,最违反武侠精神的《鹿鼎记》的主人公韦小宝,为人有种种不堪,但江湖人士底线的“对朋友讲义气”,韦小宝这种人也是守住了的,所以沈炼这些人,从来不是武侠世界的“江湖中人”。

《绣春刀2》:一部无关武侠的“无侠片”

《绣春刀》系列,把沈炼视为“正面”主人公,尽管全片并无特别美化,但对这样一种人,主创的态度也颇有些暧昧。像北斋在船上受他逼问的时候,曾质问沈炼这是什么样的世道?但“正面”的沈炼很含糊其词,以这个世道谁也挽救不了来敷衍搪塞。虽然沈炼跻身权力阶层的底层,实在无足轻重,可他也不像陆文昭那样试图“换个活法”,没动过什么念头,只想结交北斋这样的“知己”,最好还是“红颜知己”,就如片中设定的一样。

作为剧情青睐的主人公,沈炼最后必须是有反抗的,那他究竟反抗的是什么?是一朝顿悟(片中刻意引用佛家“天龙八部”的概念)为了“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大义凛然地对付阉党大BOSS魏忠贤?对不起,这种老腔老调的设计一定会被主创视为俗套。他们创造的锦衣卫男一号沈炼根本不是“武侠”,他“不求闻达于诸侯”,只想“苟全性命于乱世”。而这,还是当今中国电影的功夫片、武打片最大

的“艺术创意”,主人公的眼界和动机极端狭隘和自私。说好听叫“人性化设计”,带着一种近乎本能的初衷做出一些重要抉择,就像沈炼所处东厂统治下的黑暗世界,哪怕他自己也是其中一份子,面对杀戮血腥的“修罗战场”,一切行为的逻辑都可以解释为想要“求生”,这还就是两部《绣春刀》最基本的主题,与我们过去的“武侠世界”根本相差十万八千里。

而真正的武侠精神的确很俗套。在明朝,就像《新龙门客栈》,周淮安和邱莫言那样为了保护忠义大臣的子女仗义拔刀,与东厂斗智斗力;在清朝,就像《雪山飞狐》,胡斐无意中在佛山镇上听到一桩骇人听闻的血案,奋不顾身对抗恶霸,要替受迫害的钟阿四一家讨一个公道,这就是最纯正质朴的“侠义”。而到今天,宣扬中国武侠片“回春之作”的《绣春刀》系列,竟然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变,

站到特务统治机器“锦衣卫”的立场感慨灰暗人生,虽然不认为《绣春刀》创作有什么其他动机,但至少可见当今中国电影创作的心态变得很有些微妙。

《绣春刀2修罗战场》和前一部一样,依然没有所谓黑白分明,冠冕堂皇的讲:人性是复杂的,因此,电影就在一个暗无天日的鬼蜮世界刻画所谓接近真实的“人性”。同样也更加清楚,这个世界里根本没有什么“侠”的踪影。不止于《绣春刀》,整个中国电影早都没有侠义精神。笔者曾经也分析过,美国流行的超级英雄电影的逻辑在于,多数漫画英雄的背景可以为了迎合市场而各种改编,但这些人物形象的传统精神没有丢失,像美国队长、蜘蛛侠、钢铁侠、蝙蝠侠完全都基于对世界公平和正义的主流价值观之下,这就是很俗套。即使诺兰版来了一个“黑暗骑士”风格,反思漫画英雄的“超级”一面,这是他的创意,但蝙蝠侠人物的“侠”没有舍弃,而“骑士”一词还一语双关:既有“侠”的含义,也暗

指布鲁斯·韦恩出身豪富,因为骑士在西方历史原则并不是随便什么人可以当的,而传统骑士精神拥有的“侠义”就接近于今天所指的公义,比之中国古代的“侠”往往笼罩在人情社会的恩怨中很不一样。不妨可以想想,在早期历史背景下,中国的侠客多数是诸侯贵族或地方豪强豢养的死士;后来唐宋以后各时代背景的那些武侠小说,侠客多半都归于种种人情关系下的师门派别恩怨纠缠,的确很少适应当今社会的普世价值根基,这也是中国武侠电影难以走向世界的根本原因。

《绣春刀2》:一部无关武侠的“无侠片”

今天我们的中国电影,为了与过去武侠片“划清界限”,《绣春刀》系列强行添加宫廷斗争这条线,在主人公沈炼的人生经历下,这些也不过就是一条辅助暗线。因为沈炼已经不可能再设定为铲除“厂公”的正义大侠!我们的中国式武侠片在《绣春刀》这里已经走到彻底“反武侠”的地步。哪怕《绣春刀2》里魏忠贤和未来皇帝之间斗争算是很重要的背景,但这种设定只是一些工具符号,其实换个年代依然可以存在,不是无可取代,这一点更加确立了《绣春刀》系列的尴尬。不妨看看这个电影在评价上极为奇特的现象,相信大批观众十之八九都赞许本片制作方面的严谨考究,很接近明朝的特色,偏偏故事的历史质感,只是充当功能性的道具而已,对于故事架构,俨然是可有可无的。

魏忠贤、皇帝、东厂、锦衣卫不过是敷衍剧情的符号,其实拿掉某个人,换掉某个组织,丝毫不会

影响电影的骨架。也就是说,《绣春刀》是从视觉直观上让观众看起来离明朝很近,但事实上并没有当真想要为观众揭示一段明朝末年的宫斗风云,什么权谋之说,和明朝历史没多大关系。笔者以为,对《绣春刀》系列最合适的评价,就像明朝初年被誉为第一军师刘基那篇著名的《卖柑者言》:“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在这里,这句“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对《绣春刀》电影,并不完全是为了凸显“贬义”,而是想说,这部电影的视觉上让人很享受,但问题的根本就在于其视角对于江湖世界观的“颠覆”,而且过分狭隘和自私,就像沈炼人生的无奈仅是“苟全性命于乱世”,爱情于他都是奢侈,最后吊桥前的流血牺牲让他“开始怀疑人生”,几乎堕入历史虚无主义。

所以,今天宣传或评论大肆铺张的《绣春刀》系列抛出的明朝历史元素,相信主创也就看重一层外

表的“华丽”而已,目的就在于让观众看起来“享受”一下罢了,从未想过深入成就深度。

我们看《绣春刀2》贯穿了萨尔浒之战,又用天启皇帝朱由校之死,包括东林党与魏忠贤阉党的斗争,和片中主要人物的关系都不大。沈炼不代表任何一方,也没牵扯任何一方,他在时代之下全无立场可言。看似卷入其中,实则还是相当于历史的旁观者——路人甲那种。《绣春刀2》表面上让沈炼陷入更突出的历史大事件背景,仅是为了增加一点戏剧性点缀,这一点缀对塑造人物并无多少实际的作用。例如魏忠贤,就为了让观众感受一下九千岁嚣张的气焰而已,尽管金士杰在神情和台词韵味上把握的蛮好,但作为朱由检的登位和魏忠贤的失败,根本不可能是电影中那般天意巧合。

再好比飞鱼服和绣春刀,本来也不是一般寻常锦衣卫的装扮,如沈炼区区一个百户,出于好听和尊重(也许在外人看来更像恐惧)叫一声“大人”,根本不够资格。按礼制“飞鱼服”至少要三品以上才

够格。甚至片中沈炼用的也不是真正的绣春刀,目前似乎并没有绣春刀流传下来,所以,绣春刀究竟什么模样其实还是一个谜。

《绣春刀2》:一部无关武侠的“无侠片”

再比如更深层的明朝特务政治,今天许多人已经习惯了有色眼镜。尽管这是一桩事实,但还原明史的真正难点也就在于史料立场的偏见。不光后来清朝的官方史书有偏见,就明朝自己修的实录,私家史

书和笔记野史统统到处都有“坑”。如明成祖朱棣对建文一朝的贬低,如明世宗朱厚熜对武宗正德一朝的贬低,删改最为突出。好比堂堂信王朱由检会不会像片中那样当着魏忠贤装孙子,一朝登基屁股还没坐热就趾高气昂无视魏忠贤的存在,十足小人得志的脸孔。肯定今天的观众会归结这是电影创作,和历史上的崇祯帝无关。没错,那么这就是《绣春刀》系列的真正尴尬:不光和武侠片无关,看似主创费了那么多心血,精益求精的考证,偏偏这个电影中重要的真实历史人物的演绎方法,最终依据的还是“虚构”的想象,从未想过要还原“真实”。

但凡封建王朝都是讲究礼法的,不说当时全天下知不知道皇帝朱由校无后,仅有信王一个同父异母的兄弟,摆明就是“继承人”,相信至少京师朝廷上下的大小官员该是知道的。而魏忠贤的权力来自皇

帝,但他同样忌惮非议,这也正是宦官一党和朝臣对立冲突的关键。即便魏忠贤借东林党一事大肆排斥异己,事实上深受明朝诤谏传统影响的文臣还大把在。而影片设计信王迫不及待要对付魏忠贤是可取的想象,崇祯一生最大的性格缺陷就是“急功近利”,杀袁崇焕和频繁更换宰辅都看得出,只不过这个信王的气度太不靠谱,很奸险小人的那种。另一方面,宦官阉党虽然针对东林党羽,但也不一定就随意攀咬,当真任性地想抓谁就抓谁,如片中的经典台词“把白的说成黑的”,这是旁人对东厂锦衣卫的形容。《绣春刀2》提过杨涟,历史上有与他齐名的左光斗,后来抗清名臣史可法的老师,与杨涟一起因辽东督师熊廷弼受贿案而被捕遇害,他们几个算是魏忠贤在天启年间制造的最大冤案了。但左光斗胞弟左光先,并没有受哥哥牵连。崇祯年间追随洪承畴一起抗击清兵,镇压李自成义军,后来出任地方官提拔江
南名路子士陈子龙,也许左光先当时表现出和东林党无关,但后来他欣赏重用的陈子龙等江南结社的名士几乎全都受东林党影响,那要说左光先与名满天下的哥哥左光斗生性截然不同,显然又不大可能。对于东厂锦衣卫的真面目,有些地方未必如印象中那样。

《绣春刀》系列因视角的狭隘,对明朝历史的表达也就和化服道一样,仅仅是拿来包装一下,不至于让全片的武打那么乏味罢了。就像宣称《绣春刀2》动作场面华丽升级,毫不夸张,的确如此,可片中所有的打斗基本都没什么“中华武术”范,完全偏向于现代的动作片。也足以看出,为了使电影好看,怎么好使就怎么来。这种心思,对一部武打片来说是及格的,但对于一部号称带有人文色彩的古装片则是欠缺蛮多的。

这不是《绣春刀》一个电影的问题,当今创作者的观念已经扭曲。如笔者提过《叶问》系列三部曲

,叶问的抗争打擂全都是为自己,打日本人十个看起来满腔热血,但叶问仅仅是为了生存而战(其实这也就是《绣春刀》系列的主题),后面是为了自己的咏春招牌,半点宗师侠义的气概都没有。

也有过其他影评人拿徐克为代表,如最近的《狄仁杰》系列也并非武侠片,但狄仁杰的形象多少还是充当古装“侠客”,至少外表看上去是。但徐克对影片的立场也早已转变。狄仁杰身份是一个官员(当然还不是后来武则天敬重的“国老”),他是被朝廷“收用”,充当官方正直一派的代表人物,和过去代表草莽江湖的“侠客”相差太大,狄仁杰在影片中表达的是“为朝廷服务”“为皇家卖命”,侠义精神早已沦丧。所以,笔者以为,《绣春刀》系列根本是当今中国电影“无侠片”的新旗号,和《狄仁杰》系列一样,越是引发当前观众关注和喜爱,越显示今天古装武侠面貌彻底荡然无存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