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洞三国:曹操一生不称帝,是不想取代汉朝,还是时机未成熟?

文 | 江隐龙

《三国演义》中提到曹操,往往少不了“名为汉相实为汉贼”这八个字的评价。曹操大权独揽是真,但毕竟终其一生没有代汉自立,所以后人对其是否有称帝野心也颇有议论。那么,曹操终身不称帝,是因为时机不到,还是因为他根本没有称帝野心呢?

脑洞三国:曹操一生不称帝,是不想取代汉朝,还是时机未成熟?

其实曹操早在灵帝时期就已经表现出了对汉室的忠诚。中平五年(188年),许攸等人找到曹操,希望另立合肥侯为帝,想拉其入伙,曹操便义正辞严地拒绝了,并说出“夫废立之事,天下之至不祥也”的话。讨伐董卓时期,权势最重的军阀之一袁绍打算立幽州牧刘虞为帝以对抗长安的朝廷,同样希望拉曹操入伙,曹操再次拒绝。当时曹操的实力并不强,勉强可算上是一方诸侯,却不难看出他对汉室还是颇有一片忠心的。

脑洞三国:曹操一生不称帝,是不想取代汉朝,还是时机未成熟?

如果历史在此终结,或许曹操便会以汉室忠臣之名流传于后世,正如他自己所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然而,曹操的势力一日强过一日,后居然又将天子接到了自己的地盘,于是其心也就不一样了。

脑洞三国:曹操一生不称帝,是不想取代汉朝,还是时机未成熟?

何以见得?因为从汉献帝踏入许昌的第一天开始,实际上就已经被曹操软禁了。《后汉书》说得明白:“自帝都许,守位而已,宿卫兵侍,莫非曹氏党旧姻戚。议郎赵彦尝为帝陈言时策,曹操恶而杀之。其余内外,多见诛戮。”也就是说,汉献帝到了许昌之后,连身边的卫戍部队都是曹操的兵马,听的都是曹操的号令。曹操尚觉得不够,还要努力切断天子与朝臣的联系,以至于赵彦向天子进言了一份时策,就被曹操诛杀。从这时开始,那个拥汉的曹操已经不存在了,有的只是一个处心积虑想到代汉的枭雄。

脑洞三国:曹操一生不称帝,是不想取代汉朝,还是时机未成熟?

然而曹操深知,代汉并非易事。一个是自己功绩不足,另一个拥汉势力过于强大,曹操也不能一手遮天。更让曹操心寒的是,建安五年(200年)、建安十四年(209年),汉献帝居然在曹操的层层监视下发动了两次刺曹事件,这实在让曹操如坐针毡。《三国演义》中有曹操“好梦中杀人”的怪习,历史上的曹操也的确时时刻刻受着刺客的困扰。为了自身安全,曹操渐渐不再于许昌处理政务,而是将汉所转移到了邺城。汉献帝太难控制,而赤壁之战又让曹操觉得扫平天下的政治资本一时难以取得,于是代汉自立的事就只能另辟蹊径了。

脑洞三国:曹操一生不称帝,是不想取代汉朝,还是时机未成熟?

怎么办呢?乱世之中,当然还是军功最为重要。于是从建安十六年(211年)开始,曹操亲征的频率明显提高了。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操破马超、韩遂,次年开始“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征孙权,次年曹操封魏公、受九锡。建安二十三年(218年),曹操占汉中、降张鲁,次年曹操封魏王。

脑洞三国:曹操一生不称帝,是不想取代汉朝,还是时机未成熟?

曹操久经沙场,然而这一系列战役却打得并不像曹操的风格,尤其是收汉中之后,司马懿力劝曹操顺势取益州完成统一大业,曹操也不肯听,还说出一句人心不足、得陇望蜀的话,这哪里像是曹操说出来的话呢?唯一的解释就是,曹操等不及要称帝了。只是老天已经没有给曹操留太多时间了,襄樊之战后,曹操病死,最终代汉之事就只能交给他的儿子曹丕了。

脑洞三国:曹操一生不称帝,是不想取代汉朝,还是时机未成熟?

由上可知,曹操不仅想代汉,而且已经向前迈出了很多步。如果他能再多活几年,恐怕曹魏的开国君主就不是曹丕了。

脑洞三国:曹操一生不称帝,是不想取代汉朝,还是时机未成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