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二戰時的坦克殲擊車,為何蘇德都採用都沒有旋轉炮塔的設計?

皇甫毛毛丶

二戰時期,蘇聯和德國的坦克殲擊車都採用無炮塔設計,一方面是因為坦克殲擊車的作戰方式,另一方面是出於對火力和防護的追求。

雖然同樣搭載火炮、具備裝甲,坦克殲擊車和坦克的使命是完全不同的。

雖然不排除在某些戰況下,指揮官會讓坦克、坦克殲擊車臨時客串,但一般來說,坦克在戰鬥中主要承擔突破任務,憑藉自身裝甲防護髮起突擊,撕裂對方防線、製造出突破口,掩護步兵等力量完成任務,這一過程中,坦克不可避免的會遭遇敵方坦克,但其重要任務還是攻堅、火力支援,而不是和敵方坦克硬懟。

而坦克殲擊車呢,任務比較單一,阻止敵方的坦克等裝甲車輛突破,反坦克是頭等大事,既然處於防禦態勢,往往以逸待勞,坦克殲擊車對射界、視野的要求就沒有坦克那樣高, 省去一套炮塔和旋轉機構,問題不大,還可以降低製造成本。

坦克殲擊車不要求視野和射界,那要求什麼呢,顯然是就是火力和防護,否則面對坦克是很難完成任務、甚至難以生存,而無炮塔結構便於佈置正面防護,只要一大塊傾斜裝甲鋼就可以很好地保護射手和火炮,車體空間也比坦克寬敞得多,同樣大小的車體,坦克殲擊車就可以搭載更大口徑、更有威力的火炮。

對比一下蘇聯的坦克殲擊車和坦克,T-34搭載76/85mm火炮,Su-100坦克殲擊車卻搭載100mm炮;IS-2搭載122mm炮,ISU-152就可以裝152mm火炮,當然也有ISU-122,火炮口徑和同底盤的IS-2一致,可是ISU-122的存彈數更高,火力持續性比IS-2更強。

德國的情況也一樣,“虎王”坦克搭載88mm炮,到了“獵虎”就搭載128mm火炮,威力大大提升。

說了這麼多,是不是坦克殲擊車火力更強、防護更好,就比坦克更厲害?

不能這麼說,坦克殲擊車的能力十分“偏科”,正面雖然很強,機動性卻不如坦克靈活,自身輪廓大、視野和射界又比較差,一旦投入攻城戰、巷戰則會遭遇重大損失。

實戰中,坦克殲擊車和坦克要各司其職,相比之下坦克這樣的“多面手”更受歡迎,坦克殲擊車則逐漸從陸軍序列中消失。

我國的89式坦克殲擊車,也就成為了坦克殲擊車歷史的收官一筆。

——


炎黃軍武

坦克殲擊車比較靠近真實面目的名字叫自行反坦克炮。

原本設計師只是想給步兵的反坦克炮裝上輪子,再給予一定的防護能力。

其職責是防禦性武器和步兵隨行火力補充。和坦克各有側重。

不安裝炮塔主要還是降低成本。別小看了炮塔,焊接和軸承都是不小的成本,解除了炮塔的束縛還可以安裝更大的火炮。

總之你把它看成自己會走的反坦克炮就對了。


天眼觀世界

這樣有兩個好處,一是可以降低車高,二呢,因為沒有了炮塔的旋轉構件,所以可以在不增加總質量的情況下增加戰鬥室和車體的防護能力。而且,殲擊車多打防禦或是支援戰鬥,很少需要多面迎敵,所以無炮塔構造變成了殲擊車的標準。當然嘛這個三號突擊炮的形象也存在於無數突擊炮迷的心中


泥濘中的tiger

這個問題我好像回答過N次了,去找找我以前的問答吧


TDtank126

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獨家開發!那叫突擊炮!小小的旋轉炮塔的背後是工業實力!炮塔與車身連接的部分一旦被對方擊中!這輛坦克就報廢了!所以在馬克三型前開發一種適用於快速穿插的坦克!結構簡單防禦力度強!成本低!


裝逼是門技術

坦克殲擊車的目的就是打坦克,不用炮塔或者固定炮塔,在底盤相同的情況下,可以裝載更強大的火炮,同時可以簡化生產,還方便裝甲的佈置。在那個年代是最佳的選擇。不過代價就是火力機動性差,只能打正面,對側翼目標無能為力,適合防守而非主動進攻。而德國當時缺少坦克,連防禦的坦克殲擊車有時候都得主動進攻,很是無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