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真卿的《祭侄文稿》凌亂潦草,為什麼還能成為千古名帖?

鐵錘歷史

我們都知道,顏真卿的《祭侄文稿》被稱為天下第二行書,僅次於王羲之的《蘭亭序》,蘭亭序裡面也是有塗抹的痕跡的,但是《祭侄文稿》裡面塗抹的痕跡更多,幾乎通篇都是塗抹。

然而就是這樣一幅作品,卻被歷代書法名家推崇,顏真卿也因此成為一代宗師,是繼王羲之以後的又一位行書大家,他的行書是有開創性的貢獻的。

原因就是,他的這幅作品體現了書法書寫的最高境界,心手合一!

我們普通人練習書法,更多的把精力放在如何寫好一個人筆畫,如何寫好一個結構,如何處理好書法的章法等這些技法層面的東西,這是最低層次的書法創作。

這種書法創作的目的就是為了表現技法,對於書寫內容的關照不夠,然而好的書法作品,都是內容和形式俱佳的,是內容和形式的高度的統一。

好的書法作品,不僅要有熟練的技法,更要把這種技法通過具體的形式表現出來,展現書寫著的情懷和追求,這也是書法被稱為藝術的重要原因之一。

顏真卿的《祭侄文稿》書寫於他的侄子被人殺害,在尋找屍首的時候只找到了一個頭顱,是在悲憤欲絕的心情下寫的。

完全沒有去關注技法,只是用毛筆陳述自己親人去世的悲痛之情。

同時,它的高超的技法也在這種自然的狀態下降流露出來,是一篇心手合一、形式和內容、書法與人生高度統一的作品。

被稱為天下第二行書也不為過了。

你覺得呢?

碼字辛苦,


不二齋

顏真卿是我國唐代著名的書法家,其書法十分精妙,擅長寫行、楷,獨創了"顏體"楷書。他與趙孟頫、柳公權、歐陽詢並稱"楷書四大家",與柳公權並稱"顏柳",我們耳熟能詳的"顏筋柳骨"就是形容他們兩人的書法。

公元755年,安祿山造反,隔年正月,叛軍史思明部隊攻陷常山地區,時為地方長官的顏杲卿堅守城池,頑強抗敵,終連同其子季明一同被判軍俘獲。因為不願歸降,連同顏氏家族30餘口家人一起慷慨赴死。直到758年叛軍平定後,顏真卿才找回了侄子季明的頭骨。手捧至親骨肉的屍首,內心的悲痛如決堤洪水咆哮而出,感念顏氏一族的忠肝義膽,提筆疾書祭詞一篇,那就是流傳至今的《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較顏真卿的其他作品而言,顯得凌亂潦草,但卻千古流芳,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是渾然天成的藝術性。《祭侄文稿》本身並不是一篇書法字帖,而是在悲痛傷懷中書寫的一篇祭文。蘇東坡曾說:“書法無意乃佳”,而這篇撇除一切書法故意的行文,是一位書法家書法造詣的最直接體現,其可貴就貴在“無意”,無為書法而書的意念。

二是其本身具有的藝術價值。這篇《祭侄文稿》在書法上具有三大特色,即圓轉遒勁的篆籀筆法、開張自然的結體章法和渴澀生動的墨法,筆法、章法和墨法的巧妙結合,勾抹之處的斟酌變換,都讓人從文字之中感受到了筆法的精妙和蘊藏的力量,可謂不可多得的藝術瑰寶。

三是其蘊藏的厚重情感。這篇文稿成於顏真卿萬般悲痛之際,字裡行間可見其對國與家的情感迸發,其中蘊藏的文化價值與歷史價值使這篇文稿較一般的書法真跡更具重量。與其說我們能夠在這篇文字中看出顏真卿的書法動力,不如說我們更多地看到一個愛國之士最真摯誠懇的靈魂。這篇有魂的文字,自然是要千古流芳的瑰寶。


國家人文歷史

中華歷史上留下來的千古名帖(不是指碑刻),大部分都是手稿、詩稿,顏真卿的《祭侄文稿》更是一篇草稿,又塗又改是很正常的。為什麼這些詩稿、手稿、草稿反而能夠寫得特別出彩呢?主要因為不經意間寫出的草稿,書法尤為率意,無刻意之跡,達到了所謂的“無慾於佳乃佳”的境界。

此外,顏真卿的《祭侄文稿》能夠成為千古名帖的原因,我認為還有以下幾點:

1、該帖追敘安史之亂時,顏真卿堂兄、常山郡太守顏杲卿與其子顏季明鎮守常山,取義成仁、為國捐軀之事,背後包含著顏氏一門忠烈彪炳千秋之報國故事,體現了忠君愛國的崇高境界與思想情懷,深受後世儒家知識分子的崇敬。

2、該帖是一篇情感、書法、文辭俱佳的優秀之作;顏真卿在帶兵收復常山之後,面對僅僅尋得的侄子顏季明的頭顱,情難自禁,提筆作文之際,撫今追昔,血淚交進,悲憤交加,文辭正義凜凜,很能打動人心。

3、《祭侄文稿》其中刪改塗抹之處,正可見顏真卿為文構思之時,情懷起伏,胸臆了無掩飾,真情實感充分流露,是顏真卿眾多行書中最好的一篇。

4、從書法藝術性來說,該書點畫密聚、虛實相間,交相映襯,輕重、黑白之間的節奏變化,形成強烈對比,再加上草稿特有的率意所造成的用筆“不拘小節”和結體的偏於鬆散,形成了顏體特有風格,被譽為天下第二行書。


麓風軒

顏真卿當時擔任的職務是挑毛病的監察御史, 所以他在朝堂總是能挑出一大堆的毛病, 宰相楊國忠對他是煩不勝煩。

753年,楊國忠找了個機會把他貶為平原太守。

對顏真卿來說,去哪都無所謂, 反正都是為國家做貢獻嘛。

可當他來到平原郡後,發現麻煩大了: “安祿山手握20萬大軍,並且大肆更換將領,莫非他敢造反?” 不管別人信不信,顏真卿反正信了。

表面上,顏真卿每天都在遊輪上開party, 過得是沒羞沒臊的腐敗生活。

實際上他暗中招募了工程隊, 修繕城牆、招募壯丁、整修兵器、儲備糧草, 將一個平原郡打造的猶如鐵桶一般。


755年,安祿山扯旗造反,直奔長安而去。 面對安祿山如雲的鐵騎, 黃河以北的地方全都像是豆腐一般,一碰就碎。

可當他們來到平原郡的時候,懵逼了: “這地方就是個王八殼,打不動、撤不了。”

當消息傳到長安時,唐玄宗嘆息: “河北24郡,只有顏真卿一個忠臣。 我以前不瞭解他,是我的失誤啊。”

這時候,顏真卿的堂兄顏杲卿擔任常山太守, 兄弟二人聯手禦敵。 並且聯絡了淪陷的17個郡組成“反安聯盟”, 由於顏真卿在平原郡的貢獻最突出, 大家一致推舉他擔任總盟主,帶領大家歸順朝廷。

這樣一來,聯盟擁兵20萬, 截斷了河北的交通線, 這是顏真卿人生最光彩的時刻。

可安史大軍畢竟是久經考驗的軍隊, 顏真卿帶領的聯盟只是烏合之眾。


當安祿山回過神來:“原來是你小子跟我作對,弄死你。”

史思明、尹子奇帶領兵馬調轉方向, 麾下鐵騎猶如刷子一般,把河北大地又刷了一遍。

那些烏合之眾根本抵抗不了一個回合, 紛紛向安祿山獻上嬌嫩的膝蓋, 到最後就只剩平原郡和周邊的博平、清河還在堅持。

在這次“河北大掃蕩”中, 安祿山充分發揮殺光、燒光、搶光的“三光政策”, 以報復河北民眾對他的不支持。

常山郡太守顏杲卿和顏季明抵抗不住, 被衝進城中的叛軍殘忍殺害。

後來,顏真卿派另一個侄子顏泉明去常山, 尋找顏杲卿父子的屍骨, 卻只找到顏季明的頭骨和顏杲卿的一隻腳。

最親的親人慘死在敵人的屠刀之下, 自己卻沒有能力手刃仇敵,為他們報仇, 顏真卿痛哭流涕, 既為親人的遭遇傷心,也為國家淪落而難過。



父陷子死,巢傾卵覆。
天不悔禍,誰為荼毒?
念爾媾殘,百身何贖?
嗚呼哀哉。

這是顏真卿在《祭侄文稿》中的話。

他懷著滿腔悲憤的心情,為侄子和兄弟的死起草祭文, 心情激盪的無法控制, 以至於這篇稿子到處都是塗抹修改的地方。

但正因為沒有任何刻意為之的修飾, 這幅帖子反而充滿了率真、意氣的流暢, 一舉超越眾多書法名家精心雕琢的作品, 被評為“中國第二行書。”

排名第一的,是王羲之寫的《蘭亭集序》, 排名第三的,是蘇東坡寫的《寒食帖》。

正如曹寶麟說: “他們正是在無心於書的創作狀態下任情恣意揮灑, 才不期而然地達到了最佳的感人效果。”

有時候,你準備充足、全力以赴的去做某些事, 卻未必能做的成。

有時候,你隨心所欲、毫不在乎的去應付一下, 卻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這其中的差別,就在於你的心態。 有時候,你引以為豪的東西, 恰恰是你成長路上的絆腳石。

這時,你就要學會放棄。


溫乎

我們都知道,顏真卿的祭侄稿被譽為天下第二行書,僅次於王羲之的蘭亭序,藝術價值可見一斑,而要是問到,為什麼祭侄稿會被認為是千古名帖,我認為總的原因是:

顏真卿的祭侄稿,寫出了中國書法新高度,拓寬了中國書法書寫表達的內容。而透過這幅書法作品,我們不僅能夠一窺顏魯公高超的書法技藝,同時也讓我們深切感受到了顏真卿的品德和氣節!

下面分5個要點論述:

一、王羲之與顏真卿的不同

在顏真卿寫出祭侄稿以前,中國書法是什麼樣的狀態呢?可以用一個詞來形容,那就是秀雅華美。這四個字當然不準確,但是我們可以想見,在顏真卿出現之前,誰是中國書法最高藝術的代表呢?

毫無以為,是王羲之,而王羲之的書法風格,簡單來說,就一個字——雅。這種雅氣,是一種貴族的雅氣、貴族的高貴。我們別忘了,王羲之不是一個平頭百姓,而是一個貴族公子哥,但是與我們印象裡的紈絝子弟截然不同,王羲之雖說是富二代,但是,人家關心民間疾苦,常常憂國憂民,所以才有為街頭賣扇子的老婆婆寫字的傳說。

但是,我們通觀王羲之的書法,整體上,是一種不溫不火的中和之美,即便是我們印象中應該龍飛鳳舞的草書,在王羲之的筆下,都變得一個個溫文爾雅、氣度高華。

但是,我們看顏真卿的書法,就不一樣了。如果概括地說,顏真卿的書法的特點是——壯。這種壯,是理直氣壯,也是壯美的代表。如果說王羲之“書生”,溫文爾雅,那麼顏真卿就是一位“硬漢”。

這一點當然不僅僅表現在在他的書法名作《祭侄稿》裡,而且顏真卿的楷書也透露著一股正氣,因此有人說顏真卿的楷書,如關羽座帳,氣勢逼人。

二、時勢造英雄

而聯繫到顏真卿生活的年代,唐朝,我們不難發現,這不僅僅是一個繁華的盛世,也是一個文化高度繁榮的文明。顏真卿所處的年代,正是狂草藝術突飛猛進的年代,而唐朝所特有的奔放、熱情開明的氣質,讓藝術家們無所顧忌的揮灑筆毫,展現他們的天性爛漫。

如果我們再往前追溯的話,這樣一個灑脫不羈的、釋放自己天性、自由的時代,我們能夠想象到的,也只有魏晉時期的魏晉風骨了,你比方說嵇康、阮籍等竹林七賢,就是那個時代的產物。而王羲之恰恰生活在那個時代。而王羲之的書法,也沒有辜負那個時代,成為中國書法史上無人可比的書法大家。

在王羲之之後,中國的大唐盛世,也恰恰有這樣一個自由的、讓藝術家們隨性灑脫的一個時代。所以,顏真卿成為了那個時代中,最為典型的一個代表。從此也奠定了中國書法史上,與王羲之並肩的兩座高峰的地位。

三、新時代的藝術變換

與王羲之不同,顏真卿此時此刻生活的大唐,對於藝術自由度的探索更加大膽開放。而中國書法也從一味的“雅”開始慢慢走向“壯”的審美。

而在這一轉變過程中,顏真卿的祭侄稿成為了他一生書法的最高代表,因此有人說顏真卿書法——楷不及行,行不及草,草不及稿。

因此,從時代意義上來說,顏真卿的書法——祭侄稿,其意義就是呼應時代的藝術主張下的產物,成為那一個時代藝術的代名詞。無論從藝術形式上還是藝術技巧以及藝術的精神內涵上來說,這都是大唐盛世才能產生的傑作。

當然,具有諷刺意義的事,這幅在氣度、格局上象徵大唐藝術的珍寶,在某意義上,又是大唐衰落和恥辱的標誌。因為它所標記的歷史事件——安史之亂,正是大唐盛世的轉折點。而這層意義,又為祭侄稿增添了更加深刻的豐富內涵。

四、激憤之作

中國書法,講求無意於佳乃佳。王羲之的蘭亭序、十七帖,懷素的自敘帖、王獻之的快雪時晴帖,都是即興的產物。但是與這些即興產物下的藝術作品不同,顏真卿在創作這幅藝術作品時,所面臨的心境要比之前的那些書法家複雜得多,也艱難的多。

我們都知道這幅作品是顏真卿祭奠侄子的作品,而他的侄子就是在保家衛國,打擊安史叛軍的戰鬥中被安史叛軍殘忍殺害的。所以顏真卿既懷有國仇家恨,又懷有痛心自責,將滿腔怒火傾斜於筆毫一端,揮筆淚灑滿篇。

因此,這樣濃烈的感情、激憤難平的心境,是中國書法幾千年以來,任何一個書法作品都不能比擬的,沒有哪一個書法家的書法作品,其心態是這樣的難過、悲傷。

五、昇華

當然,如果僅僅是表達顏真卿一個人的悲傷、難過的情緒,是不能讓這幅書法作品成為千古名篇的,真正讓他成為僅次於王羲之的蘭亭序的千古名作的原因,就在於,顏真卿在這幅書法作品裡情感上升到了一種家國情懷。

本身悼亡侄子的原因就在於叛軍之亂,這一層家恨國仇自然就隱含於其中,而顏真卿又是一位對國家忠心耿耿的人,其情感昇華,自然不侷限於個人的悲傷層面,對於侄子的悲慘遭遇,自然可以有深層次的昇華。

所以,我們看到顏真卿的祭侄稿,不僅僅是一幅“草稿”,他更是一個時代藝術主張的忠實記錄者,也是一位對國家忠心耿耿的老人,對於國家深深的眷顧和熱愛。


松風閣書法日講

《祭侄文稿》為行書紙本,縱20.8釐米,橫75.5釐米,二十三行,凡二百三十四字。是顏真卿書法作品的精華,也是中國書法史上的瑰寶,歷來被譽為"天下第二行書"。文稿追敘了常山太守顏杲卿父子一門在安祿山叛亂時,勇敢抗敵的經過,以致“父陷子死,巢傾卵覆”。本卷筆調圓渾厚重,端莊持敬,通篇自首至尾,墨色因停頓起始黑灰濃枯,多有變化,有的更是凌亂不堪,被塗掉又重寫,然又一氣呵成。表現出其內心情緒的強烈、悲慟已不可抑,是他內心情感加上其書法素養的完全展示。

黃庭堅謂:"魯公祭季明文,文章字法皆能動人。"

臺灣知名學者、作家、美學藝術家蔣勳先生曾寫過一篇《顏真卿「祭侄文稿」見證歷史》的文章,從事件情感與書法素養做了完美詮釋:《祭侄文稿》字體大大小小塗改無數,一開始可能不習慣。但是正因為如此,真正面對第一手書寫的墨跡真本,才可能領略書法隨情緒流轉的絕美經驗,這樣的審美經驗書家本人也無法再次重複,後來者的刻意「臨摹」往往只能得其皮毛。

「祭侄文稿」是顏真卿五十歲書寫的一篇祭文,一開始書寫到年月日,「為幹元元年(公元七五八年),歲次戊戌,庚午朔三日」,接著書寫了自己當時的身分官職「第十三叔,銀青光祿大夫,使持節蒲州諸軍事,蒲州刺使,上輕車都尉,丹陽縣開國侯顏真卿」,書帖前面六行,像交響曲的第一樂章,緩緩述說主題,主題是叔父祭悼死去的姪子顏季明,「以清酌庶饈祭於亡侄贈贊善大夫季明之靈」。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公元七五五年)安祿山兵變,大軍勢如破竹,唐玄宗出奔逃亡四川,太子在甘肅即位,大唐江山靠幾位重臣穩定。當時顏真卿守平原(山東陵縣),他的堂兄顏杲卿守在第一線的常山(河北正定線西南)。顏杲卿孤城被圍,阻擋了叛軍南下,也舒緩了大唐整軍備戰的時間。常山城破,顏杲卿被俘,不肯投降,敵軍以杲卿愛子顏季明的性命威脅,顏杲卿破口大罵叛軍,被拔去了舌頭,也就是

文天祥「正氣歌」中「為顏常山舌」的來源。結果,杲卿父子都遭殺害。兩年後,顏真卿反攻,收復常山,尋找到姪子顏季明的屍骸,悲家國之痛,傷青春之逝,「惟爾挺生,夙摽幼德;宗廟瑚璉,階庭蘭玉,每慰人心」

「祭侄文稿」的第二段是充滿感傷的回憶,家族裡優秀的青年後輩,生命正要開始,卻遭屠戮殘殺。筆觸飛揚 歎為觀止祭文隨著顏真卿的情緒進入悲憤痛苦的壓抑,

「土門既開,兇威大蹙」「賊臣不救」「孤城圍逼,父陷子死,巢傾卵覆」,祭侄文稿的第三段是樂章的高潮。「賊臣擁眾不救」圈改塗去,改為「賊臣不救」,可以想見兩次重複中顏真卿對歷史小人誤事的咬牙切齒,但是小人無名無姓,似乎連可以悲憤抗爭的對象都沒有。到了「父陷子死」是全文筆墨最重的部分,顏真卿書法美學沉著厚重磅礡大氣的力度也達於巔峰。

「天不悔禍」是對顏季明年輕生命遭遇慘死的傷逝,「攜爾首櫬,及茲同還」,帶回了季明的屍骸,「撫念摧切,震悼心顏」。祭侄文稿最後一段的筆墨變化非常大,從「方俟遠日」等待有一天,也許戰爭結束了,可以為顏季明找一塊墓地,「卜爾幽宅」,好好安葬這早逝的生命。寫到這裡,顏真卿情緒的悲慟糾結變成書法線條尖銳的高音,「魂而有知」開始,筆觸流動飛揚起來,與顏體正楷的方正穩重不同,線條似乎逼壓出書寫者心裡的劇痛,「無嗟久客」,不要在外漂盪太久啊,是最後對死者魂魄的一再叮嚀。

結尾的「嗚呼哀哉」幹筆飛白,輕細的墨色像一縷飛起的灰煙,彷彿書寫也隨魂魄而去,顏真卿書法美學的千變萬化令人歎為觀止。「祭侄文稿」是難得的書法墨跡的珍本,也是歷史文件血淚斑斑的傑作,與一般俗世「書匠」的人云亦云不同,是領悟書法美學最好的真跡

如果大家想更廣泛的瞭解,還可以看看西泠印社出版社1994年3月1日出版的圖書

《唐顏真卿祭侄稿及其筆法》


默楊

顏真卿與趙孟頫、柳公權、歐陽詢並稱為“楷書四大家”,他的書法成就很高,特別是楷書。祭侄文稿是行書,能成為千古名帖,首先是書法的造詣確實很高,古代行書的出現,第一是為了寫文章的速度,要求流暢而又讓人好認,一般不會從書法作品的角度去考慮,而是為表達文章的思想服務的,從文章的角度來看,文稿凌亂潦草,塗塗改改,再正常不過,但如果寫文章的人書法功底深厚,像顏真卿這樣筆法瀟灑,猶如行雲流水的作品,在後人眼裡,看到的就是書法勝過文章的價值了。對於作者,是不是有點無心插柳柳成蔭的意味呢?


逆風子歸

顏真卿《祭侄文稿》帖子是公認的天下第二行書,在中國浩瀚的書法藝術寶庫裡,知名度和影響力僅僅次於王羲之的《蘭亭序》,是許多書法愛好者學習書法用之不盡的典範。

一件書法作品是否能成為千古流傳的藝術臻品,主要從以下關鍵詞來判斷即可。

顏真卿《祭侄文稿》局部

1,情感。

情感是所有藝術的靈魂,給作品中凝注飽滿情感是打動欣賞者的根本。

顏真卿跟侄子顏季明既有血緣關係,又有戰友關係,他們的關係和感情非同尋常。在平定“安史之亂”時,顏季明不幸被俘,繼而在756年遭到殺害。

顏真卿得知消息後,悲痛萬分,情不自禁,提起筆流著熱淚寫了一篇悼念侄兒的文章,這篇文章就是《祭侄文稿》。

顏真卿《多寶塔碑》

在書寫時,顏真卿並沒有考慮什麼章法、佈局等外在形式,他只是帶著沉重而飽滿的情感,用文字來表達親情的斷裂所帶來的悲憤,同時對侄子的生平和功勞做了描述。由於太過於專心,即使筆頭上沒墨了,他依然用意識指揮著筆下意識地寫下去,讓情感在書法線條裡構成了川流不息的氣韻。

顏真卿像

2,自然。

《祭侄文稿》是顏真卿在自然狀態下的信手之作,直抒胸臆,沒有矯揉造作之感。

由於情緒太過激動,甚至有些字寫錯了,他依然沒有停下筆。直到他寫完,他才發現有錯別字,於是就用筆塗塗改改,沒想到取得了另一種有虛有實,有輕有重的表達效果。

那是一種不加雕琢和掩飾的自然之美的流露。

顏真卿《顏勤禮碑》

3,文采。

文學性是評判書法是否優秀的重要指標之一。

在平常人眼裡,顏真卿僅僅是一位書法家,或者是將軍,其實,顏真卿還有一個身份——詩人。《全唐詩》收錄了顏真卿27首詩詞,尤其《勸學》、《詠陶淵明》等詩歌,是非常優美的古詩。在文采方面,顏真卿也是一把好手。

《祭侄文稿》只有短短240餘字,通篇遣詞造句凝練,沒有一個多餘字,彰顯了顏真卿高深的文學修養。

歷史上那些書法名帖,都是書法家自創詩詞,是書法與文學完美結合的典範,《祭侄文稿》同樣如此。

顏真卿詩歌《勸學詩》

4,情懷。

情懷可以提升境界和品味。

在《祭侄文稿》中,顏真卿依靠書法的外形,文字的內核,表達了一種血濃於水的親情,同時也宣揚了愛國愛民,為國家利益赴湯蹈火無私奉獻的家國情懷。

這些情懷歷來是中華民族基因裡的高貴品質,上到國家下到百姓,骨子裡都認可這些品質,符合審美共性的特質,也會大力宣揚這些,因此,《祭侄文稿》會一直流傳下去。


鴻鵠迎罡

{《祭侄文稿》是一篇抒情祭文,並不是一本書法帖,不能用書帖眼光看待}

《祭侄文稿》被譽為是中華十大名帖之一,還被稱為中華書法世界中三大行書之一。作者顏真卿是初唐四傑之一,他更多一種身份則是中華楷書四大家之一。大筆者看來,《祭侄文稿》的歷史文學價值遠遠大於其書法文化價值。

一、什麼是《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全稱《祭侄季明文稿》。是真實的顏真卿手稿,書稿寫於唐乾元元年(公元七百五十八年)。從唐到現在,這冊手稿存世已1000多年,作為真跡,其珍貴性可想而知!

文稿墨本採用麻紙本,行書體。尺寸規格橫軸:縱高28.2釐米,橫長75.5釐米。書寫內容共23行,每行10至12字不等,總計字數234字。歷史久遠,鈴有“趙氏子昴氏”、“大雅”、“鮮于”、“樞”、“鮮于樞伯幾父”、“鮮于”等等加印。這既代表了它的真實性,也增加了它的珍貴性。此外還經過了宋宣和內府、元張晏、鮮于樞、明吳廷、清徐乾學、王鴻緒、清內府等收藏。現在收藏在臺灣臺北故宮博物院。

相傳,《祭侄稿》是顏真卿為祭奠就義於安史之亂的侄子顏季明所作。 當年,公元755年,安祿山謀反,時任平原太守的顏真卿將軍聯絡其兄長常山太守顏杲卿一起起兵討伐叛軍。可是756年正月,叛軍史思明部隊卻攻陷了常山地區,作為地方長官顏杲卿將軍沒有棄城逃跑,死守城池。最後隨其少子季明一起判軍俘獲。因為不願歸降叛軍,先後遇害,顏氏家族30餘口家人被殺害。唐肅宗758年,叛軍平定後,顏真卿託人到河北找回侄子季明首骨。面對自己特別喜歡的侄子遺骨,顏將軍揮淚寫下這篇情真意切的祭文。

從這裡可以看出,這幅作品代表的不是書法這回事,更多是蘊含了對“顏真卿”的人物展示,顯示了那個歷史事件的特殊背景。

二、顏真卿《祭侄文稿》根本就不是一本書法帖!

當初,在那種悲傷的情況下,再狠心的人,也不至於想到要借某件事來寫一份字帖留給後人。這時的情況與王羲之《蘭亭集序》情況類似,他本身並沒想就將某篇文章當作一幅書法作品來書寫。只不過是後人將它作為了一種書法字帖來看待而矣!


書法創作,又要抒情是還要寫故事難事中的難事。《祭侄文稿》輝耀千古的價值就在於以一種非書法創作的場景下的平常文作。通過這種手稿的閱讀,希望從領悟平常書寫技巧的人來說,更能尋找到一種平凡書寫的比較標準。

《祭侄文稿》與顏體的其它字帖經起來,看到的只是顏真卿習慣性的筆法,說美觀根本上無可比之處。

作者寫作這篇作文時,我們可以想象,他本意就是為了寫下一篇蔡文而矣,用這種方式來表達對愛侄的思念之情。他本人本未希望用這篇文章去感染誰。如果那時,顏真卿還想的是寫得篇文章去感動誰,那也太那麼點鐵石心腸。

成為名帖,只不過是一種後們的一廂意願的作法而矣!

三、有人看圖說話,給予《祭侄文稿》過度解讀,是真正對顏真卿感情褻瀆;

三大行書作者都有雄厚的書寫技能,有感而發寫出一個時代文墨特色,有其文化考古的意義。作為古代四大名家的手筆,書法愛好者自然喜歡觀摩其手稿。《祭侄文稿》除了作書法字帖之外,其作品寫得情真意切,是一篇標準高級別的散文。這樣的作品又增加了新的讀者群!

但是,按照中華民族的“尊重死者”(而且這是一個年輕的愛國者)的文化傳統,何需一定把一篇寄託悲傷情緒的文章當作一篇書帖臨來臨去呢?

真要臨,那就多看看《蘭亭集序》或者別什麼的,有何不可?


創新炎黃

初看《祭侄文稿》,歪歪扭扭,塗塗改改,你一定會驚訝這竟然敢號稱“天下第二行書”?

《祭侄文稿》到底有多好,一點薄見,與您分享。

我曾經寫過一篇關於欣賞書法作品的文章,面對一幅書法作品,技法層面可以從“章法”“筆法”“結體”等入手欣賞。

《祭侄文稿》在章法和結體上,有強烈的對比,疏密、輕重、粗細、正奇等等。以“疏密對比“舉例說明,通過放大觀察,疏密方面的對比不僅存在於整體的空間結構,在單個字的結體中也充滿了矛盾。

除了技法層面,《祭侄文稿》在寄情方面的表現更加令人著迷!

這篇文稿作於安史之亂之時,顏真卿看到侄兒季明的屍骨之後,撰文作祭。

我覺得這幅作品就像交響樂,你能夠通過文本直接感受到作者的情感,聽了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你肯定能感受到貝多芬想要跟命運叫板,“我想扼住命運的喉嚨,它決不能使我屈服。”

那你看到《祭侄文稿》,能否感受到顏真卿的情緒的變化,有對親友的追思,也對叛賊的義憤,更有對家族覆滅的悲痛!

每一處塗抹,都是情感的具體呈現,《祭侄文稿》最大的特點就是“情”!


我是“墨墨趣橫生”,和我一起練字吧,與你一起分享練字的樂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