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李自成和張獻忠在明朝時期那麼頑強,對上滿清卻不堪一擊呢?

書荒屋說歷史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簡單說來,李自成、張獻忠都堅持了初心,但是明朝和清朝的實力卻長江後浪推前浪!

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李自成、張獻忠等人,從起義到最後失敗,總體實力變化都不大,甚至說後期的實力要強於崛起時的實力,戰鬥力總體上是在線的。

但是,明朝後期的軍隊,基本都是磨洋工不幹活,喜歡“打活仗”。而且很多管軍和民軍都是鄉里鄉親,很多時候不忍心弄得魚死網破,所以明軍越打越多,越打越強。

反觀清軍,創業初期,都有玩命精神,所以捨得玩命,又因為是外來戶,沒有人情債壓力,所以打起仗來沒什麼顧慮,能夠將民軍打得狼狽逃竄。

所以,民軍面臨的對手時不一樣的,當然結局也就不一樣!

1、先說明軍

從1628年明末起義軍的第一把火燒起來開始,整個崇禎年間,農民起義的烽火就不曾熄滅。在這十幾年時間裡,明朝曾創造了多次可以一舉消滅起義軍的機會,但是由於各種原因都紛紛失敗,雖然一再失敗,但是明朝上下一直在為徹底撲滅農民起義軍做著努力。

在明朝剿滅農民起義軍的過程中,明軍雖然出現了洪承疇、曹文詔、左良玉、孫傳庭等優秀將領,但是由於明朝固有的軍戶制度,導致明朝官兵積極性大為降低。甚至因為明朝為剿匪而加設的“三餉”,導致很多官軍也加入了民軍的行列。

再加上很多明朝將領出工不出力,導致明朝始終不能形成一個整體的征剿部署,最後導致農民起義軍的規模越來越大。

而像洪承疇這樣盡職盡責的將領,雖然幹活努力,但是手裡也沒有足夠的白銀,這就導致很多將領只能以愛國主義教育喚起廣大官兵的道德情操,然後為了江山社稷消滅走投無路的農民兄弟。

這本來就扯淡,沒有錢,誰也不願意餓著肚子扛槍打仗!

2、再說清軍

相比於明軍的空洞,清朝很務實。

務實到什麼程度呢?在關外時,只要是主動投降過去的漢人,後金都以禮相待,讓人感覺到組織的溫暖,所以投降過去的漢人無不感激涕零,進而捨生忘死。

因為捨得付出,捨得將搶來的東西分給給自己賣命的小兵,所以清軍的戰鬥力強悍無比。

在入關後,這一優良傳統得到了延續。這就導致很多明朝降將,比如吳三桂等,一下子像找到組織一樣,感激之餘不忘立下誓言:不剿滅起義軍誓不歸!

和明軍相比,清朝統治者懂得付出,重金之下必有勇夫,嚐到甜頭的漢奸們無不以一當十,烏合之眾的農民起義軍自然不是對手。

清軍的八旗,是一個兵農合一的組織,也是一個類似於股東大會的組織,因為凡是八旗之中的,都是既得利益者。滿人是,蒙古人是,漢人也是,所以,為了大家共同的利益,所有人都在努力!

所以說,制度和利益決定戰鬥力,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很多將領在明軍陣營中碌碌無為,而到了清軍陣營就生龍活虎。

這樣的對手,李自成、張獻忠等是應付不來的!

再加上天災人禍,比如肆虐華北的鼠疫災變,比如李自成手下愈演愈烈的追餉,都導致農民起義軍戰鬥力迅速滑坡。就更不是清軍的對手!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Yes”,一個愛好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


靜Yes

1、清(後金)政權的發展與變遷

如果努爾哈赤穿越到1644年,他一定不認識順治這個王朝。因為變化太大了。

A.都城三遷,政權形成

赫圖阿拉(興京)→遼陽(東京城)→瀋陽(盛京),也就如此遷都。這意味著政權變化。不再是女真人+少量蒙古、漢人逃民的政權,實實在在管理上百萬遼東漢人,還得面臨毛文龍、孫承宗兩邊滲透

(這就是努爾哈赤佔了遼東的環境)

努爾哈赤最初採取政策較為柔和,把居民編戶,類似於遼朝最初的做法。後來隨著封鎖、叛逃、民變,自己年齡也越打越大,脾氣越來越暴躁,變得越來越極端,大量屠戮漢人,鬧得內部危機四伏,尤其是寧遠之戰失敗,引發內部危機更嚴重

皇太極上臺後,想借戰爭解決危機,在寧錦被袁崇煥打敗,內部危機四伏,逃人非常嚴重。當時畢自肅、袁崇煥等都認為後金要倒。明檔就有一份材料顯示有五百個女真人投降,押送延綏安插。

B、政略轉型

治國當需未雨繆。皇太極顯然不是如此,在1629年,袁崇煥統一事權,兵強馬壯,封鎖線更加完整。而且明朝在宣大已經和林丹汗議和。形勢非常惡劣。所以皇太極軍事冒險,率領大軍從薊鎮入關,是為己巳之變,此戰完全打亂了明軍的戰略部署與封鎖

皇太極贏得了戰略機遇期相對從容處理內外事務。

(己巳之變對皇太極有特殊的意義)

對八旗內部而言,一方面藉著丟失關內四城處置阿敏,藉著大淩河事件處置莽古爾泰,加強集權;一方面在最高戰略會議上確立對明朝劫掠原則,對八旗上下必予以妥協,保障其利益。到1636年代善的下跪完成了集權,

從部落國家向集權國家轉型完成

對蒙漢而言,一方面力改努爾哈赤時代的屠戮等不佳政策,並把關內四城屠戮歸過與阿敏,對漢人降將、降兵予以有待;同時對從龍的漢人、蒙古人編入八旗;另一方面,建立滿漢聯盟,內蒙盟旗+漢軍三順王一順公。為政權提供了智力、技術、馬匹的支持。

對應的就是征伐,用戰爭推動改革,用改革強大國力,形成良性循環。

到1642年為止,皇太極確立了在八旗的絕對地位,政權也成了滿蒙漢,內有滿蒙漢八旗,外有內蒙盟旗+漢軍三順王一順公的會盟機制。當然還有半島、外喀爾喀的朝貢部分。

C、戰略轉型

其實皇太極在任時期,已經在逐步調整清軍劫掠型作戰問題,但條件不具備的時候,只能妥協。

1644年,李自成佔了北京。清朝在多爾袞主持下正式確立入關戰略。洪承疇的話很有代表性:

中原百姓,蹇罹喪亂,荼苦已極,黔首無依,思擇令主,以圖樂業,雖間有一二嬰城固者,不過自為身家計,非為君效死也,是則明之受病種種,已不可治,河北一帶,定屬他人,其土地人民,不患不得,患得而不為我有耳,蓋明之勁敵,惟在我國,而流宼復蹂躪中原,正如秦失其鹿,楚漢遂之,我國雖與明爭天下,實與流宼角也,為今日計,我當任賢以撫眾,使近悅遠來,蠢茲流孽,亦將進而臣屬於我。

清軍在實行政策上不再劫掠就可以了。加上吳三桂投降,山海關一戰取得勝利。

一個完成集權的高度軍事化政權轉型自然是很快的

同時保障就是瀋陽的府庫銀子充足,開始給士兵發工資,加上其他開支,短時間耗費百萬兩,之後佔了山東、山西、河北,財富就更容易獲得了。當然這背後的根源是完成了八旗內部集權與三方會盟的利益訴求

D、小結:

到現在很容易發現其實皇太極在任時期,清朝已經實現了政略轉型,不再是部族政權,成為一個完成集權的高度軍事化政權轉型。而且充沛的積累,成熟的處理滿蒙漢經驗,都為戰略轉型奠定了基礎與前提。

2、大順、大西的政權建設

李自成十八騎在商洛山中做什麼今天不清楚。但可以確定的是,確實總結了失敗經驗,出來就開始政權建設:攻佔城池即任命官員,雖然不努力守(也是最初當坐寇被打怕了)

許多人爭議具體什麼時候開始政權建設,其實這不重要,最早1640年,最遲1642年。

至於建設效果,肯定比張獻忠要好很多。李自成的政權大致有四個階段:河南下地方隨意設官任職;襄陽建官守土;西安三秦開國,有了國家規模;佔了京師,傳檄天下

可以發現,他沒有徹底改變流動作戰傳統,政權建設會比較草率,在各地大順政權是沒來得及深入下去(不然河北、山西、河南、山東怎麼那麼快易手)。

對州縣政府的治理控制動員顯然不如清軍,政權核心部分的後備力量也不足,政權還在草莽階段,勝敗全憑一個勢字,力不足

總結:

李自成的大順政權面對的是一個完成集權的高度軍事化清政權。無論從什麼條件看,清政權都是當時東亞世界最有組織力、戰鬥力與政權建設有朝氣的。

到了孫可望、李定國在雲貴推行軍事化管理後,加上清軍的攻擊超過了戰略頂點,雙方才有了對峙的可能

參考文獻:

顧誠《明末農民戰爭史》

《明朝檔案總彙》《崇禎長編》《守鄖紀略》《綏寇紀略》

《清太祖實錄》《清太宗實錄》《清世祖實錄》

《袁崇煥集》《撫遼疏稿》

《南北戰爭三百年》《經略幽燕》《拓邊西北》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從一個組織發展過程來看,滿清是當時顛覆性多民族包容的上升趨勢勢力,而明朝是一個垂垂老矣,內部體質固化,沒有新鮮血液加入的下降趨勢勢力,相較前兩者雖然李自成的集團是更新的上升勢力,但在發展過程中體系不完善,也一味在小農階層封閉自守,自然不足以贏得天下。



首先明朝立國兩百多年後由封閉守舊的官僚集團把持著固有利益,不僅排斥外來新鮮血液,甚至會將內部想要改變崛起的新秀排擠出去,這樣一個集團必然會持續走向下坡路。

原本科舉制度是中原封建王朝打破內部禁錮的一個創舉,前有張居正之流也正是因為科舉進入統治集團,為了打破傳統利益禁錮,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從而出現了萬曆中興,奈何身死而法滅。後有袁崇煥、洪承疇之流通過軍功進入體制內,然而卻因種種原因被殺,被排擠。這種長時間發展存在形成的僵化體制是已經無法再繼續運行下去的,除非完全破舊重造,但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反觀滿清,從成立之初到入關前的近半個世紀發展,基本上是在吸收聯合包容其它民族的優秀基因和人才,融合出一個全新的高效運作體系,如早期統一女真各部,征服並聯姻莫南漠北蒙古,吸收關外漢族勢力,設立漢八旗制度,相繼拉攏引誘明朝優秀人才加入,甚至後期入關後基本上靠明朝投降將領搞定了南明及張獻忠等,基本上這個體制平臺一直在包容最優秀的人才幹事業,焉有不成功之理?

我們再看李自成,除了團結身邊的窮兄農弟,就憎恨一切明朝統治階級士大夫以及地主皇室,像流寇一樣殺到哪裡就搶到哪裡,進入紫禁城之後更是鬧的雞飛狗跳,殺伐綁票明朝官僚,拒絕招納想要投降自己的原明朝上層官僚人士,甚至連手握重兵防守滿清的吳三桂願意有條件投降都逼殺了其全家,這樣一個小農思想組織如何能不敗亡?



李自成只是基於明朝的腐朽不得人心,其趁勢崛起,但是領導沒有發展的眼光格局,同時根基不牢,所以崛起快,而滅亡也就更快,三者之中,在當時環境下,滿清反而是最具有包容性的先進勢力,故而最終贏得天下,且滿清入關後其騎兵優勢又融合了中原及南方的人力和財力最終滅了漠西蒙古葛爾丹,又將青海新疆外蒙收入囊中,實際上是能力圈邊際的繼續擴張,不幸中有大幸,不得不說是中國結束封建王朝之前最好的民族解決方案。


牛牛的事兒

作為提問人,我也來分享一下我自己的看法吧!

“闖王”李自成成功地扼殺了不和親、不納貢的大明王朝,並助攻滿清獲得MVP。可滿清並未如同他想的知恩圖報,反而將其逼上了絕路。

李自成的流寇生涯可謂是出彩,無論崇禎怎麼集結兵力,李自成都能夠全身而退,並且下次捲土重來時,更加強大。他就像那鑽地泥鰍,明朝軍隊的天羅地網都鎖不住他。令人好奇的是,他一旦對上了滿清,居然一敗再敗,而且不再能夠翻身,甚至最終的死因都充滿了歷史爭議。

那為何李自成對上滿清,就翻不了身呢,我總結了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大順軍隊腐化,迅速失去民心

早在身為流寇時期,李自成便提出了“均田免賦”的口號,也就是童謠所傳唱的“開城門,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靠著這一口號,極大地欺騙了普通百姓,所以每次李自成都能夠裹挾數十萬的農民,捲土重來。可”免糧“這件事情明顯是屬於一場欺騙,中國古代是農業社會,農業稅才是政府最主要的收入。一旦所有老百姓都免稅不納糧,政府考什麼生存。未攻下北京之前,李自成完全可以有理由維持這個空頭支票,並且作為流寇,李自成也不需要收取稅收,他只要靠著,攻破城池,搶劫富戶,便能維持大順軍開銷。

可他一旦攻進了北京,那就不一樣了,許多原大明官吏投降於他,變成了他的臣子,理論上他總不能搶自己人的吧。可李自成等農民軍目光短淺,被榮華富貴迷了眼,開啟了他們作死的一步——追餉。以劉宗敏為主,大順軍開啟了對原大明達官貴人的追餉,通過嚴刑拷打,竟在北京城找到了七千萬餉銀,而崇禎幾番加餉,也就只在民間徵收到了兩千萬兩白銀。上行下效,大頭都被上層將領吃了,大順軍底層將士自然不服,不能將手伸向貴族,他們就把手伸向了民間。一時間,大順將士衝入民居,搶奪錢財,奸人妻女,整個大順統治領地,百姓一片哀嚎。百姓開始對大順軍失望,本以為是會得到不納糧的美好生活,怎想到比原先大明統治還不如。如此一來,大順徹底失去了民心,李自成逃離北京後,便不能向從前一樣得到農民的支持,一呼百應了。

第二:農民軍目光狹隘,完全忽視滿清

關寧防線,是大明朝對付滿清,最主要的防線。這條防線,非常穩固,滿清若想強行入關,這中間的損耗是他們負擔不起的。吳三桂這人在歷史中是不折不扣的大漢奸,可是他的確做到了穩固關寧防線,抵禦滿清。崇禎上吊自殺後,吳三桂思慮許久,還是決定投降李自成,而不是像洪承疇一般投降滿清。可是李自成居然毫不重視關寧防線,毫不重視吳三桂,直接將人家的父親抓來,嚴刑拷打,奪取錢財。這樣的情況,吳三桂除了投降滿清,那就沒有第二條路可走了。說得好聽,那是農民階層的侷限性,不好聽,李自成此人實在是太天真太可愛了。

第三:李自成性情大變,疑神疑鬼,濫殺忠臣

一片石戰敗後,李自成開始逃竄。前不久還在北京城享受榮華富貴,如今卻又如往日流寇般落荒而逃,強烈的反差壓迫著李自成的心理。再者,原本大順軍軍威浩蕩,大明官員無不望風而降,可經歷過一系列的事件後,許多原大明官吏看清楚了李自成的真面目,他們知道這樣一個人肯定是奪取不了天下的。於是許多官吏紛紛離開,一部分投向南明,還有一部分投向滿清。遭遇背叛後,李自成更是開始疑神疑鬼,一方面害怕將領逃離,另一方面更是害怕有人想要將其取而代之,畢竟他現在已經是皇帝了,但凡皇帝都逃不出一個魔咒,那就是擔心別人覬覦自己的皇位。

外鬥鬥不過,李自成開始將心思放在內鬥上,整個大順軍有能力有地位的人,能夠將他取而代之的人,唯有李巖了。李巖在大順軍中的重要性,就如同諸葛亮在劉備手中一般,李自成也是在得到李巖之後,才如魚得水,得以攻下北京。而李自成的軍師,牛金星、宋獻策一流,則等於是土雞瓦犬,不值一提。可以說,李巖是大順軍中唯一的智者,可奈何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在牛金星的攛掇下,李自成最終殺了李巖,自毀長城。


書荒屋說歷史

我是歷史問答達人“青言論史”,樂於為您解答中國古代史的相關問題。


這個問題,說起來很複雜,仔細推敲起來足夠寫一篇很長的大論文。我在這裡不作過多展開,只簡單地講幾點:

1、明亡非流寇之功:明朝的滅亡,是由黨爭、天災、後金、流寇四大痼疾所共同導致的,這四項如果只有兩項甚至是三項,明朝都不一定能毀在崇禎十七年,可就是這些都發生了,你能有啥辦法?

2、流寇的軍力未必很強:明亡的時候,雖然也有像洪承疇、盧象升這樣的猛人以及他們的優秀軍隊,但是大部分明軍的實力說實話還是菜,這些農民軍又機動性極強,專門打明朝防備薄弱處,自然也就不奇怪戰績好了。

3、張、李已是強弩之末:和明朝政府軍的對抗,已經讓農民軍特別是李自成元氣大傷,在山海關又遭遇漢奸吳三桂的賣隊友,這才有一敗塗地的。清軍只不過是趁著他們兩敗俱傷的時候出來收人頭而已。



青言論史

首先 題主這裡的“頑強” 確實道出了李張二人及其部隊的頑強 而為何頑強 憑什麼頑強 這個很大程度上歸結於百姓為基礎 得到百姓的支持 其雖然經常遭到官軍挫折 甚且一敗塗地 然而根基並未遭到沉重打擊

但從其作戰厲害來講 其實並不盡然 縱觀李自成戰爭史 經常被明軍打的丟盔棄甲 以至於走商洛山 當改變這樣的處境是崇禎十三年以後往河南的發展 縱使這樣 在他踏入京城的道路上也遇到了很大阻力 比如周遇吉的死戰 雖然最終拿下了京師 然而由於他沒有與滿清八旗交戰的經驗 也沒有遇到遼東鐵騎這樣精銳且強悍的部隊 所以一接觸戰爭便感到吃力 最終由於八旗鐵騎的注入 早已疲憊的大順軍又因為風向等因素一敗塗地 匆忙奔逃回北京即皇帝位而遁回陝西 這可以說明題主所謂的大順軍一敗塗地

至於張獻忠面對清軍不堪一擊這個問題 其實並不嚴謹與準確 首先 張獻忠並沒有直接如強盛時期的李自成與滿洲八旗參與戰鬥 張獻忠在對南下四川的豪格部滿洲八旗作戰以前 其實戰鬥力已經為故明的四川官軍及四川武裝地主楊展 於大海 李佔春等所消耗一大部分 尤其是楊展在彭江口阻擊之下 使其大敗 遏制其南下重慶的戰略而不得不北返成都 與已經佔領漢中南下的豪格部滿洲八旗決一死戰 由於劉進忠的獻策及指導和滿洲八旗突然殺入與張獻忠並未進行多大防備的情況下敗死

若言與清軍交戰的大西軍在張獻忠敗死以後 單論戰鬥力而言 似乎大西軍與大順軍旗鼓相當 這個旗鼓相當可以從後期兩個政權投順南明以後的戰績而窺測一斑 並且也可以由此知道後期的大順與大西軍隊在與清軍的戰爭上 並不遜色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 大順 大西后期的忠貞營 劉文秀 李定國等部隊通常是與降清的漢軍進行鬥爭 也就是吳三桂 尚可喜等故明武將 也就是說 大順 大西軍很少直接與滿洲八旗的清軍交戰 但是從李定國衡州之戰來看 似乎滿洲八旗戰鬥力對比農民軍出身的李定國大西部隊並不見得更強 並且從姜驤大同歸明與鄭成功北伐(達素敗兵廈門)也可以看出滿洲八旗戰鬥力 大抵滿洲八旗入關以後通常駐防於京畿 對於南征北戰 攻城略地 並不直接投入 而是讓投降過來的吳三桂 尚可喜 耿仲明 孔有德 李成棟 金聲桓等漢軍八旗充當打手 事實證明這些打手確實強悍 為清朝奪取明朝江山獻出了相當大的功勞 滿洲八旗即便投入也是作為監軍與輔助的作用 不得已不用滿洲八旗 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滿洲八旗人員少 據《大義覺迷錄·卷一》雍正諭言:“至世祖章皇帝入京師時,兵亦不過十萬。”云云 此處所指的十萬 當是滿 蒙 漢三軍編制之下的清軍 所以除去二者之下 真正的建州八旗 即滿洲八旗 不出四萬人 此四萬人是清朝貴族的保障 不到萬不得已 通常不會去動用這支部隊

綜上所述 從清朝一方面來講 大抵清之亡明與大順 大西“不堪一擊” 在於滿清以漢人作打手 誠如雍正所言“至世祖章皇帝入京師時,兵亦不過十萬。夫以十萬之眾,而服十五省之天下,豈人力所能強哉!...其時統領士卒者,即明之將弁;披堅執銳者,即明之甲兵也。”(《大義覺迷錄·卷一》)故並不能言“不堪一擊”之結論 若持有“投降清朝 即清軍”之論點 則另當別論 然而若論姜驤 金聲桓 李成棟歸順南明又當如何界定?

從南明一方面來講 南明內釁比比 文武相軋 朋黨互立 此予勝敗影響頗大 若昭廟之世 其敗亡 即大抵歸於文武不和 門戶各立而內釁所造就者 其門戶者 乃吳楚黨爭 而士大夫多謀私利 故局勢愈壞 雖然李寧夏 金昌國 王繁昌 反正復豫章而粵東 政府猶不能支援 而二省亦不能相互聲援 各圖私慾 其寧夏尤甚也 及南昌危難之際 方攻贛州 其昌國圍贛州之際 寧夏不能支援 破竹贛州 卒被禍信豐 而何黎平亦自圖私立 欲扼堵無錫等文武 其之復楚而旋失 卒致敗亡 不可卸其責也 他若秦晉之釁者 於局勢愈發困厄耳 卒致亡明國祚 而大順 大西亦亡矣







張洵美

李自成,張獻忠的壯大,得益於朱明朝及其宗室欺虐人民,造成大批的饑民,有用不盡的兵源。象李自成,他的核心戰力是老八營,在一片石與清吳聯軍作戰中,傷亡殆盡,也失去核心戰力。以後人數雖眾,實際上都是沒有受過訓練的饑民,其戰鬥力較差。加上後來加入反清復明的陣營,實際上是解散了隊伍,戰鬥力就更差了。因為這些饑民,全為滅凌虐他們的朱明朝而來,現在要復明,視仇寇如君父,誰幹?


安平144796971

李自成與張獻忠所代表的起義軍,並不是一個正規的軍事單位,也沒有一個完整的政治組織,完全是游擊隊類型的大型流民隊伍。對於流民來說,或者對於起義軍來說最害怕的是一個有組織、有動員能力的政府。

當時的明朝政府及其混亂,中央政府對於地方的掌控力空前衰弱,對於地方的動員能力可以忽略不計。正因為如此,李自成等義軍才能不停的流竄,今天被打成光桿的,沒關係,換個府縣、換個省重新開始。明朝中央政府孱弱的組織能力根本無法對一直流竄的隊伍進行有效的圍堵。

清朝就不同的,首先清朝佔領北京後得到的北方地主階級的積極相應,清朝統治者也適時出臺了一系列有利於地主階級的政策,這樣清朝就很容易在北京站住腳跟,也很容易將觸角伸進廣大基層,因此,清朝是一個有組織、有動員能力、軍事實力較強的政府,這樣的政府對付一群缺乏組織的軍隊不是手到擒來麼。


巖上無心雲相逐

明朝後期軍事已經徹底腐化,由於文官集團干政以及瞎指揮,稍微能打一點的軍隊如戚家軍,廣西狼兵,四川白桿兵,這些精銳都在連續不斷的對後金作戰中消耗光了。到了後期,明朝最強的軍隊除了各大軍頭的家兵之外,就是遼東將門的關寧鐵騎。李自成張獻忠的農民軍之前對上腐化的衛所軍都多次被打得潰不成軍,進入北京之後,又徹底的將封建地主和士大夫階級推到了自己的對立面,再對上正是巔峰狀態的滿清八旗加投降的關寧鐵騎,被打崩盤是必然的。


秦嶺161707473

明初,軍費的軍餉主要來源是屯田,這在當時的條件下是十分可行的。但由於國家承平日久,屯田制度就會很快廢馳,不僅是內地,即使邊境的屯田也很多變成了民田,繼續依靠屯田來養活數量龐大的軍隊是不現實的,所以這些費用只能由國家財政來支出。但由於明朝的財政制度原因和資產階級的抵制,使商業稅的徵收成為明中後期帝王心中化不去的痛,這就導致瞭解決財政困境只能繼續加徵農業稅,結果顯而易見……。

明亡,一定程度上是那些曾經自己的士兵們推翻的,李自成軍隊中的核心力量就是來自明朝發不起軍餉而叛亂的邊軍,清軍入關後,那些領不到軍餉還遭受不公正待遇的軍隊同樣是清軍的急先鋒,為自己的新主人,更是為曾經心中的怨憤而攻城掠地。

楊嗣昌有過這樣一段話:“皇祖(萬曆)末年,水旱凶荒,加以奴虜時動,四路潰兵落草為盜,蔓延二十年來不可收拾”,這才是李自成與張獻忠“頑強”下去的原因所在。

至於說對上了清軍就不堪一擊,這種說法並不全對,但也必須承認,李自成等人的能力,以及士兵們的戰鬥意志都是很差的,而且在遇到清軍之前,李自成的軍隊並沒有真正意義上打過什麼有強度的戰鬥,唯一拿的出手的就是無窮無盡的饑民炮灰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