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里仁第四》12:格局與選擇

《論語.里仁第四》12:格局與選擇

原文:

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

試譯:

先生說:“如果聽憑利益的驅使,就難免生出許多抱怨!”

敬亭山言

每個人或遲或早都曾思考過一個問題:人活著的目的是什麼?

其實,這可以算作兩個問題。一個是作為正在思考著的主體的“我”,想尋找自己存在的意義;另一個是“我”正思考著的客體,作為超越一般個體特徵的人類整體,在宇宙的荒漠中究竟有什麼存在的價值?

但說實話,第二個問題我總覺得很荒謬。沒有任何人有資格給其他人當裁判,所有試圖規範他人思想的人,要麼出於無知,要麼就是瘋子!

當然,如果僅限於思考和討論,倒也沒什麼,無論思考的結論是被人接受還是反對,只要思考的人是認真的,都至少會帶來一些哲學的參考價值。怕就怕認真到較真的程度,認為自己已經掌握了真理,不聽自己的人下等野蠻,那就可怕了。

凡是涉及到“三觀”的東西,都既不能證實,也難以證偽,所以這些東西都脫離了科學的範疇,是沒有真理可言的。所以即便你肯定自己掌握了真理,也只能通過影響的方式讓他人接受,而不能強求同意和服從。

所以一個人更看重物質利益,還是精神追求,都屬個人的事情,不能從道德的層面作高下的判斷。孔子也僅僅闡述了一個事實:太關注個人利益得失,會更容易抱怨外在從而不快樂。僅此而已,至於如何取捨,就沒有強求一致的需要了!

一個人的心胸格局上限,往往是他所關注事物的下限,所以不太過計較小事,人生自然就會快樂一些!但這個觀點,究竟是對部分人有效,還是放之四海而皆準,這事實上就是我前面提到的既不能證實又無法證偽的領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