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灭亡后,冯国璋是如何处置皇宫中的禁卫军的?

Right^岸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短短两个月内十五个省宣布独立,清王朝不得不启用袁世凯镇压起义。但是袁世凯野心勃勃反而利用内外形势逼迫宣统皇帝退位,在当时保卫紫禁城安全的禁卫军差点酿成兵变反对清帝退位。最后是冯国璋出面以身家性命担保皇室安危及退位待遇,才安抚住了禁卫军,避免了一场大祸,使得政权更替可以和平进行,那么禁卫军为什么信服袁世凯的亲信冯国璋呢?

咱们先看看清朝的禁卫军是怎么回事。1908年,清廷为了保卫自身安全仿照普鲁士制度建立了一支近代化的卫队,这就是禁卫军。禁卫军共1.2万人,步兵2协4标,骑兵1标,炮兵1标,工程、辎重、机关炮、军乐、警察各1队,军官和骨干主要选拔于以满族为主的北洋新军第一镇,兵源来自于驻京的满族人、蒙古骑兵、良家子弟等。禁卫军配备有当时亚洲最先进的18门150毫米野战重炮和30挺马克沁式重机枪,再加上专业的训练,战斗力非常强悍,组建完成后由监国摄政王载沣亲自统率,可以说是保卫清廷的最后一道防线。

咱们再看看冯国璋和禁卫军的渊源。1896年袁世凯小站练兵开始,冯国璋就是袁的主要助手之一,主管士兵训练和军官培养,也就是说北洋军中不少军官都是他的学生,使得他威望极高。另外1906年,冯国璋兼任陆军贵胄学堂总办,帮助清廷培养满蒙高级军事人才,就是清朝的亲王们也常常去听冯国璋讲课,冯国璋借机结识了不少满蒙贵族,并赢得了清王朝的信任,就是袁世凯被赶回老家河南之后,载沣仍然让冯国璋负责办理日常军务。1911年袁世凯出山掌权后,为了夺取皇族手中仅有的兵权,让冯国璋出任禁卫军总统官,统率禁卫军。

冯国璋能以一个汉人的身份统领、管住禁卫军主要是因为三点:1、冯国璋获得了满清王公贵族的信任,被当成自己人;2、禁卫军的士兵都是冯国璋一手选练出来的;3、禁卫军的军官基本上都是冯国璋的学生。当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的时候,遭到禁卫军官兵的反对,以至于南北议和迟迟谈不拢,有引发内战的危险。关键时刻冯国璋亲赴军中与禁卫军代表谈话,用自己的威望担保优待保全满清皇室、禁卫军官兵的待遇维持不变,于是一场企图阻碍清帝退位的禁卫军兵变被平息下来。

清朝灭亡,民国建立后,禁卫军一直由冯国璋亲自率领,于1914年改编为北洋陆军第十六师,师长由冯国璋亲信王廷桢担任,是当时中国最精锐的部队,从此禁卫军成为历史。


当狗容易做人难

禁卫军创建于1908年,建制为一个镇(师),下辖二个协(旅),员额编制为1.2万。除步兵第三标(团)的官兵是汉人外,禁卫军其余各部官兵都是满族和蒙古族;在装备上,禁卫军装备18门150毫米野战重炮,还编有一个配备24~30挺马克沁式重机枪的机枪营。

综上可知,禁卫军左右袒虽然无法扭转历史大势,但对于清帝逊位前后的首都的是否流血、是否和平安宁,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910年,大清皇家禁卫军高级军官访问奥匈帝国)

1912年2月10日,兼任禁卫军总统官的冯国璋亲至西苑禁卫军大营,受命向禁卫军宣读《清帝退位后优待之条件》,同时设法对已有骚动迹象的部队加以安抚。

在冯国璋宣读之后,他提出如果禁卫军官兵有疑问,可以派代表向他提出。

经过一番简短的商量推举,从禁卫军队列里走出几个代表,代表们提了两个问题:

一是皇太后和皇帝的安全,冯国璋是否能够担保?二是禁卫军今后归陆军部编制,会不会被取消?冯国璋能不能对此担负完全责任?

这两个问题第一个是代表禁卫军对清皇室未来安全的担心,第二个是代表禁卫军对自身前途命运的关心( 《清帝退位后优待之条件》第八款:原有禁卫军归中华民国陆军部编制,其额数俸饷仍如其旧。),既包含政治立场也包含个人前途命运,切中肯綮。

(当时的冯国璋被清廷任命为禁卫军总统,掌握了京畿防务大权)

(冯巩饰演的冯国璋)

冯国璋听了代表的问题后,向全体官兵宣布以个人身家性命担保两宫尊号仍存不废及安全,并再次担保禁卫军额数俸饷仍维持不变,同时表示未来无论个人调任何职,必仍以禁卫军自随。

这样一来,禁卫军即表示服从,匕鬯不惊,无血共和,两天后的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正式退位。

(冯国璋之所以在禁卫军中具有如斯权威,根本原因之一是因为他曾在1906年被任命为陆军贵胄学堂总办,是禁卫军大部分军官的老师)

1912年9月,原任禁卫军第一协统领官的王廷桢担任禁卫军统制官,从王廷桢之后的宦辙比如担任江宁(现南京)镇守使等,其实就可以看出冯国璋对禁卫军的承诺是兑现了的——禁卫军一直是冯国璋亲自统辖的部下——只有其中1个团保护暂居宫禁的清室直到1924年溥仪出宫。

1917年9月禁卫军改编为陆军第十六师,王廷桢仍任师长(并兼任长江巡阅副使)。

(1921年王廷桢陆军上将因不愿内战而放弃察哈尔都统职位和陆军第十六师指挥权)

1919年,冯国璋去世,陆军第十六师移驻察哈尔(王廷桢兼任察哈尔都统)。

1920年直皖战争后,陆军第十六师被奉系吞并,师长先后为张景惠和邹芬。第一次直奉大战中陆军第十六师倒戈令奉军失败,之后该师即被裁撤。


谈古论金

首先,我们要知道清朝的禁卫军的由来,发展历史。





禁卫军俗称禁军,是中国皇族的御林军,是皇帝的直属卫队,一般是精锐中的精锐部队。在清朝时,禁卫军包括守卫皇宫的侍卫亲军还有驻守北京附近的满族八旗禁旅,也包括一部分绿营,但是绿营相对较少。到晚清时禁卫军已经按照普鲁士军事制度改革成了一支近代化的宫廷卫队,兵源主要是驻京的满族人和部分蒙古骑兵。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起转全国。时任第二军军统的冯国璋奉陆军大臣荫昌之命南下增援,但冯国璋根本不理会荫昌,只听从袁世凯的命令,行动迟缓。清政府被迫无奈,启用袁世凯。袁世凯掌握大权后,立马让冯国璋接替荫昌第一军军统职务,并命其攻打汉口。 接到命令后,冯国璋率军对起义军发起了猛烈的进攻,虽说起义军拼死抵抗,但难以挡住北洋军,不久汉口陷落,随后冯国璋又指挥北洋军攻占了汉阳。经过此一役,冯国璋被清廷封为二等男爵。此时本可以一鼓作气,一举攻下武昌,但袁世凯想利用革命力量逼迫清帝退位交权,于是密令冯国璋“按兵不动”。冯国璋立功心切,对袁世凯产生怀疑,于是派人向隆裕太后启奏,请求拨给饷银400万两,便可独力平定叛乱。隆裕太后表示,400万两饷银一时难以筹划,但可以先拨发3个月的饷银,并准备临朝时召见冯国璋。不料袁世凯抢先一步,使冯国璋的如意算盘成为泡影,甚至差一点被袁世凯干掉。不久,段祺瑞接替冯国璋指挥北洋军。 冯国璋被任命为禁卫军都统,指挥保卫皇族的清朝武装,共一师二旅,约有2万人。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遭到禁卫军反对,致使南北议和不断推迟。由于冯国璋曾发表了“誓死拥护君主立宪,反对共和政体”的通电,又加上力战起义军,被封为二等男爵,使得王公贵族都认为其是效忠清室,予以信赖。此时的冯国璋虽说与袁世凯有裂痕,但还是决定助袁世凯一臂之力,于是亲自去禁卫军总部召集全体官兵,对官兵们的疑问一一解答,同时向全体官兵保证,大清皇帝只是让权,并不让位,尊号等全部保存不废除。并大声向官兵们宣布皇室成员的优待条件,对于禁卫军的俸饷仍维持不变,两宫及禁卫军的待遇都是由国家担保到底,绝对不会亏待大家;并对天起誓,冯国璋愿意以全家性命担保,愿与大家共存亡。至此,二万禁卫军表示愿誓死追随冯国璋。一场阻碍清帝退位的风波就被平息下来。 不久,二次革命爆发,冯国璋便率领禁卫军南下,讨伐反袁军,经过一个月左右的激战,与张勋一起,攻下南京,后来不久被袁世凯任命为江苏都督。而这支禁卫军也成了冯国璋的私人武装,并只听冯国璋命令。冯国璋与袁世凯,既是僚属,又是师生。虽同生于1859年,冯国璋却以“门生”之礼事袁甚谨。北洋三杰,“龙”则王士珍,操权柄知进退;“虎”则段祺瑞,残于外霸于内;“狗”则冯国璋,善征战忠其主。清室对于袁门故人的态度,是不排挤,也不重用。冯国璋不得不谨小慎微。两年多的时间里,冯国璋“箝口结舌,随声画诺,不复言天下事”。

武昌事变突发,清廷授冯国璋第二军,南下“平叛”。冯国璋匆忙造访河南彰德,请示袁世凯行动方略,袁授以六字诀“慢慢走,等等看”。冯国璋谨遵其命。及袁世凯复起,即猛攻汉口,历四日,克革命党重镇。

尽管冯国璋为袁世凯复出立下汗马功劳,但冯袁二人对于革命的态度、前方的军事方略却并不一致。

这一年,在袁世凯与清廷之间,冯国璋三次艰难抉择,三次屈从袁世凯。

1911年12月1日:战与和

是日晨,在汉口主持军务的冯国璋接到北京袁克定(袁世凯长子)急电,求不杀前线抓获的革命党细作朱芾煌。

三天前(11月27日),冯国璋率军攻占汉阳。恰在此时,前线却抓获了一名由武昌前往北京的革命党细作朱芾煌,更奇异的是,朱身上携有清廷关防,并称过江赴京是为南北秘密议和。为慎重起见,冯国璋致电北京,请示处理办法。

12月1日袁克定的两封紧急函电,即为营救朱芾煌。奇怪的是,冯国璋连克汉阳、汉口,武昌危急之时,远在北京的袁克定(实为袁世凯)却认为,海军背叛、北洋军腹背受敌,已不宜再战,名为“权宜”,实为“和议”。朱芾煌至北京,立即开释。

与袁氏父子的意见相反,冯国璋认为,长江一鼓可渡,武昌垂手可得。攻克汉阳后,冯国璋托人向隆裕太后启奏,请求拨给饷银400万两,便可独力平定“叛乱”。太后表示,400万两饷银一时难以筹划,但可以先拨发3个月的饷银,并准备召见冯国璋。

战与和之间,袁世凯与冯国璋截然对立。冯国璋虽是袁世凯门生,却不忘效力清室,完全不理解袁氏议和之谋。袁世凯担心冯国璋扰乱其既定方针,急调段祺瑞统帅湖北各军,并调冯为察哈尔特别行政区都统。冯国璋于12月15日离开汉口北上,抵京后未及赴任,就改任统筹京畿防务,兼任禁卫军总统官。

1912年1月26日:君宪与共和

是日,冯国璋在禁卫军司令处读到段祺瑞率北洋将领共47人联名请清帝逊位电文(段祺瑞第一次共和通电,发自汉口)。该电文称:

“恳请涣汗大号,明降谕旨,宣示中外,立定共和政体”。

冯国璋读完电文,勃然大怒,对其秘书长恽宝慧说,段祺瑞现在正在保定,这个电报是真是假,尚无法确定,他要通电质问。恽宝慧等人清楚所谓段祺瑞通电,是袁世凯授意,力劝冯国璋,冯怒气乃消。

赞成共和与否,冯国璋与禁卫军的态度,举足轻重。禁卫军是皇族编练的新军,由载涛任总统官,拱卫京师。该军分两协,一万多人,其四分之三成员,出自满蒙两族,拥护清室。该军装备先进,战斗力强。如果禁卫军变乱,袁世凯和谈之议,极有可能落空。如何挟制禁卫军,正是1911年年底袁世凯的难题,而有能力掌控禁卫军的,非冯国璋莫属。

早在1906年,冯就曾任正黄旗蒙古副都统兼陆军贵胄学堂总办,成为了北洋系中唯一能驾驭满蒙军人的将领。而满蒙亲贵,也因冯国璋此前在湖北“平叛”得力,效忠清室,对其出任总统官一职颇有好感。

鉴于冯国璋对清室的态度,冯被满蒙亲贵推举为“立宪君主会会长”。出任会长之后,冯国璋曾与满蒙亲贵就国家政体之去向,当面请示袁世凯,袁答以“尚需与南方革命军力争”。1911年12月之后,袁世凯对君宪与共和的态度,已经倾向于共和。由此,袁世凯对冯国璋的质问,三缄其口,仅以外交辞令作答。

数日后,由隆裕太后召开的第二次御前会议决定逊位,冯国璋闻讯,颇为痛切地对其秘书长恽宝慧说:

“皇族甘愿退位,我们今儿还给谁打。这样看来,大清国的江山就算完啦!”

1912年2月10日:事君与事主

上午10点,冯国璋至西苑禁卫军大营,大营吹响集合号。冯国璋此行,肩负袁世凯授以的艰巨任务,要向禁卫军宣读《清帝退位后优待之条件》,并加以安抚。

全体官兵集合后,冯国璋自登高桌,先是讲了一通南北形势,告之以再战已无可能,接受和议势在必行。紧接着,冯国璋开始宣读《清帝退位后优待之条件》。

当冯国璋念到“大清皇帝逊位”时,队伍立刻出现了小小的骚动。底下满蒙旗兵开始嘀咕,有的干脆用手去擦眼泪。随着冯国璋的大声宣读,队伍骚动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开始出现凌乱。唯一能不为所动置身事外的,是由汉人组成的步队第四标。

冯国璋念完优待条件后说,“我刚才所说的事情,不论官长士兵,有什么话都可以跟我说,你们大家可以推选几个代表,请代表上前五步,由他们申述意见。”

过了一会儿,队列里走出几个代表,他们提了两个问题,一是皇太后和皇帝的安全,冯是否能够担保?二是禁卫军今后归陆军部编制,会不会被取消?冯能不能对此担负完全责任?

冯国璋听后,立刻上台答复说:“两宫的安全,我冯某敢以身家性命担保!并且,我敢担保两宫决不离开宫禁,仍旧由我们禁卫军照常护卫。至于我们禁卫军,不论我今后调任什么职务、走到任何地方,我保证永远不和你们脱离关系!”

禁卫军平息下来之后,冯国璋匆匆返回办公楼。一进办公楼,就倒在沙发上,把军帽一摘,用一只手捂住胸口,从嘴里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发出“嗳”的一声。整个上午,冯国璋坐在沙发上,一言不发。

两天后(2月12日),清帝溥仪宣告退位。大清王朝267年的统治,至此结束。

1916年冯国璋得知袁要称帝时对身边人说:“我牺牲自己的政治主张,扶保他(袁世凯)当大总统,到头来还是帝制自为。”

三、清朝禁卫军最后去向

进入民国后,禁卫军因此成为只听冯国璋的私兵,连袁世凯也调不动。冯国璋去哪做官,禁卫军就跟到哪吃饭,根本不必向民国陆军部汇报动向。1914年,禁卫军改编为北洋陆军第十六师,但还是只服冯国璋。当冯国璋1918年下台后,这支十六师还是听他统率,这可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1919年,冯国璋去世,十六师移驻察哈尔。1920年直皖战争后,十六师被奉系吞并。1924年,在第一次直奉大战中,十六师被吴佩孚用60万大洋收买,宣布投降,奉军最终失败。战后不久,十六师被裁撤。


小二郎说故事



大风起兮云飞扬,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泗水亭长,无赖刘邦,建制称帝,灭了霸王,羽林军威,世界首创! 唐宗宋祖,成吉思汗,太祖重八,崇祯煤山,清兵入关,康乾盛世,道光美颜,咸丰窝囊,同治光绪,太后金安。 时光荏苒,白云苍狗,清末八旗,沦为难民,内战不行,外战外行,改革维新,君主立宪,建立新军,普鲁士先,亚洲第一,中国最强,宿卫京师,效忠可汗,皇族内阁,天下造反,辛亥革命,武昌领先,满清震撼,北洋戡乱,只听老袁,太后无奈,重新启用,项城条件,独享军政,菊人(徐世昌)掌军,华符(冯国璋)训练,南北和谈,总统姓袁,民国共和,清帝逊位,禁卫军问,圣上恭安,吾等饭碗?从此尔等,民国姓袁,天下可安,待遇加倍,加油快干。 还没登台,已经翻盘,古今中外,天下奇谈,如有兴趣,继续观詹。



波斯的国王亲军—不朽者军团

在公元前15世纪的波斯帝国中,不死军团是强大的重步兵兵种。一般充当波斯王的禁卫军团。这些天才战士把永生作为自己的绰号是有根据的,虽然在惨烈的战斗中他们一样会受伤,但他们可以不借助任何外力,只凭借自己强健的体魄迅速复原。阵亡后的队员留下的空缺由其他部队的精锐战士充当,以保证整个军团可以满员投入到下一场战斗中。他们的装备是弓箭和矛,在战斗中,前面的战士顶住敌人,后面的就可以轻松的用箭射杀对手。



奥斯曼帝国苏丹亲军

14世纪开始,土耳其帝国在被征服的巴尔干斯拉夫人家庭中,选出一些最强健的男童,使其改信伊斯兰教与学土耳其语,并接受军事训练,组成一支称为新军的部队,是帝国第一支常备军,成员定期接受评选和审查。他们是土耳其帝国最有战斗力的军人, 他们是不许结婚的,这是为了保持一种强烈的军团意识(全天候监督以培养纪律性)。只有退役的新军才可结婚。在作战时,他们在情势最吃紧时才出击,因此总是打胜仗。如苏丹没有新军支持的话难以即位,即使成功登基为苏丹政权也不会稳固。 新军的人数在初期很少,大约只有几千人,在苏莱曼一世后期扩充到二到三万人。

普鲁士近卫军, 精神炸弹唯一一个好处就是你的部队会全死在敌人的枪下,一个不剩。



普鲁士近卫军在七年大捷后无比相信自己的不可战胜,他们的战术仍然停留于那老套的方阵对方阵,在面对法军散兵和步兵互相搭配的战斗中只能成为最受打击的一方,在耶拿一战中,两万普鲁士步兵竟然整齐的站在平野上和躲在建筑物内的法军散兵作战,在此一战普军甚至一场遭遇战都难以坚持半小时,最后陆军全灭于此战

法国 老近卫军



老近卫军,是拿破仑麾下最精锐的部队,他们是由法军的精英老兵组成的帝国御前卫队。老近卫军的士兵都是从那些最早跟随拿破仑一路征战而来的老兵中挑选出来的。据说,老近卫军的士兵会由拿破仑根据其身体条件亲自挑选。他们的身材都大大超过其他士兵的平均身高,他们在战场上的英姿会给敌人和盟友留下无法磨灭的印象。只有那些在法军中服役多年并且表现英勇的人才有资格被选入老近卫军。

大英帝国皇家卫队



英国皇家卫队是隶属英国陆军,专为英国王室尤其是君主安全效力的一支“御林军”。世界各国军队中,有一支独具特色的部队,那就是英国皇家卫队。可以说已经很少有像这支军队那样的部队,他们还一直保持着几百年不变的传统、不变的服饰、不变的礼仪、不变的作风,这传统就是几个世纪来延续不变。 皇家卫队是英国军中最精锐的部队。皇家卫队非常注重用各种形式来培养军人特殊的“皇家卫队精神”,使他们切身感受到隶属于某个皇家卫队团的自豪感。每个团都拥有自己的帽徽、服饰识别符号、名称和口号、动物护身符和本团固有的礼节仪式,还有团歌等等。

日本近卫师团



由亲兵而转变成的精锐兵团,“近卫”这个词源自於奈良时代。奈良时代守卫皇宫的“近卫府”就是它的语源。明治时期为推倒幕府重建皇权而募集的萨摩(现在的南九州)、长州(现在的山口 县)、土佐(现在的高知县)这三藩的的亲兵,就是近卫师团的前身。1872年亲兵被改称为近卫兵。1891年12月14日,近卫师团诞生了。师团被建立後,最初的国外远征是甲午战争

斯巴达的近卫军



列奥尼达斯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为了保存希腊联军的实力,命令主力撤退,自己带领300名斯巴达国王近卫军断后,与他一起留下的还有700名塞斯比亚城邦的士兵。最终,他们在波斯大军如潮水般的进攻中全部壮烈战死。列奥尼达斯在温泉关的英勇战斗激起了希腊原本松散的城邦之间空前的团结,在后来的战争中,希腊联军打败了薛西斯的波斯大军,解放了小亚细亚被波斯奴役的人民,并且使波斯帝国从此一蹶不振,最终被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击溃。

罗马禁卫军



大汉 羽林军

羽林,初名"建章营骑",以警卫建章宫得名,后改为羽林,取其"为国羽翼,如林之盛"之义。 《汉书》曰:"武帝太初元年,初置建章营骑,后更名羽林骑,属光禄勋。又取从军死事之子孙,养羽林官,教以五兵,号羽林孤儿。" 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恐中尉之权太重,又于光禄勋置羽林、期门,而后南北二军之势始均"。也就是说,"羽林"是隶属"光禄勋"的一支禁卫军(学者多认为汉之"羽林"属"南军",但也有学者有异议)。守卫建章宫,故称为建章营骑。后来改称羽林骑。设羽林监,掌送从。 西汉时期,羽林骑、羽林孤儿在两千人左右,作为皇帝的宿卫和仪仗部队。羽林和期门,地位较其它部队高,士兵都是职业兵、贵族兵。

唐代 北衙禁军



唐代这一时期,北衙禁军开始大规模消解府兵的职任和人员,在中央宿卫方面承担了主要角色。羽林军内部的一个独立分支——百骑是与皇帝私人关系更为密切的武装力量。它在武则天以后崇重内廷的氛围中迅速发展为千骑、万骑。唐隆政变后,立功万骑取得功臣封号,形成“唐元集团”的势力,极大地影响了玄宗一朝禁军系统的格局。

俄罗斯近卫骑兵

俄国人对这支军队抱有太多复杂的感情,虽然贵为近卫军,却胜少败多,被当成普通重骑兵投入最惨烈的绞肉战中而不是关键时刻的筹码,经常一场战斗下来几千人剩下几百人甚至无一生还,也正是这样高的伤亡率,近卫骑兵的素质并不高,导致战争中的表现一直平常,拿破仑曾经与俄国近卫骑兵共参酒会,却被他们手抓食物大口喝葡萄酒然后吐出来的粗鲁行为激怒。

蒙古——怯薛军



怯薛军,是由成吉思汗亲自组建的的一支军队。怯薛军主要由贵族、大将等功勋子弟构成,每名普通的怯薛军士兵都有普通战将的薪俸和军衔,他们的统帅是元初"四杰":木华黎、赤老温、博尔忽、博尔术,又被封为"四怯薛"。怯薛军有着严格的纪律,同时也享有非同一般的特权,一个普通的怯薛军人的地位甚至高于千户官(其实不归他管,是成吉思汗直属)这支怯薛军维护成吉思汗的统治,构建了蒙古帝国的统治基础。

古今中外,嫡系武装,铁血荣光,意志坚定,训练坚强,地上猛虎,天上雄鹰,海中蛟龙,敬佩战狼!


唐俊龙55398571



冯国璋北洋三杰之一,毕业于北洋武备学堂,为人聪明好学,勤奋刻苦。一生追随袁世凯南征北战,他与袁世凯差不多大,但却以门生之礼事袁。辛亥革命后,曾任中华民国代总统。说到皇宫禁卫军冯国璋于他们那是交情不浅,应该说自他任禁卫军总统(非国家总统)开始一直到他逝世,禁卫军都跟随着他。

一、禁卫军的由来。


1900年,八国联军打进中国,西太后和光绪仓皇出逃,身后护军保护他们西逃。可是,途中的乱兵抢劫,都抢到太后眼前了,护军也不敢把他们赶走。最后还是靠岑春宣带来兵,才把慈禧一行安全送到西安。慈禧回京师后非常不满护军,就要求此后,宫里的护卫,由北洋六镇和一镇轮流担任,这是禁卫军雏形。直到1905年,编练禁卫军的事,才提到议程上。但是真正开始编练,一直到宣统元年才开始。而这件事却交给了摄政王载沣不满20岁的弟弟载涛,一直到辛亥革命爆发前夕,才算编成。但是战斗力一样低下,不改八旗子弟旧习。

二、禁卫军的裁撤


辛亥革命爆发后袁世凯出山,为清廷镇压革命军,而仗打到一半,却与各省开始谈判了,因为袁世凯也看清了清廷的无能和没落,他觉得自己不能逆这股推翻清廷的洪流,于是他决定推翻清廷,但是清廷手里还有支禁卫军军队,虽战力不行,但是毕竟有一个师的人,还是具有威胁。于是他故意给清廷说要有大仗要打,需要禁卫军协助,而当时统领载涛却是个胆小怕死之人,袁世凯就说你不去可以,我帮你找个人帮你去,这时冯国璋就派往禁卫军作总统,为什么派冯国璋呢?因为禁卫军的大多数军官,都是贵胄军事学堂的学生,而冯国璋则是这个学堂的总办,而且一向以忠于朝廷著称,所以他来做这个总统,满人就比较放心。

后来袁世凯逼清廷退位,冯国璋去宣读清廷退位诏书以及优待条件时,当时禁卫军还是发生了不晓得骚动,为了安抚禁卫军,冯国璋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讲了清廷退位的必然性,形势是如何的不利于清廷,而禁卫军其实也看到了清廷气数已尽,但他们还是忠于清廷的,在为自己提条件的同时,也不忘皇帝的安危,冯国璋为了安抚好禁卫军,不仅答应了他们一些必要条件,而且为了让他们相信不是骗他们,冯国璋还让禁卫军派代表做他的副官一直跟他以示他绝不食言,他答应禁卫军的一切事项他都担保。



而从此以后禁卫军一直都跟着冯国璋,走到那里跟到那里,完全成了冯国璋的私兵。连袁世凯都调不动,禁卫军的动向从来不向民国陆军部报备。直到冯国璋逝世后,该部队在直皖战争后,被奉系吞并。

图片来自网络


史话传奇

大清一朝先后历经十二帝,国祚267年,终被取而代之。清帝被许以优待条件后宣告退位,此建民国。但却有2万余禁卫军仍在宫中,一时无所安排,于是冯国璋受袁公委任,为掌管禁卫军之统领。

禁卫军大多为满人,虽清已逊,但是仍忠心于清廷,并担心此后被解甲归田,从此断了自己与家人生计。此事非常棘手,若处理不当,定然招致兵变,影响民国之初建。

冯国璋既接手此事,故此不但耽搁,安排时日,来到禁军驻地,召集官兵于操场,开始训话,并安抚其心,告知给予清室优待条件,并表示禁军一切如旧,更许以金钱安抚。

但这些禁军仍有许多人不服气,大声喧哗,叫嚷起哄,冯国璋因此转笑容为威严,大声说道:“众兄弟且听真,两宫与皇帝的安危,我冯某人敢以身家性命担保!并且,尔等禁卫军兄弟依旧护卫宫廷。今后不论冯某人调任何职,去往何地,我保证永远不与诸兄弟脱离关系。若有违此言,必遭天谴!”

此时下面逐渐安静,冯国璋接着又道:“诸位可推举两人,作为冯某左右之人,每人配备德国手枪一支,抵枪上镗。自此跟随冯某身边,不论何时何地,如见冯某有二心或食言,可将我立即毙于枪下,并不许我家人报复!”

众禁军听罢,议论良久,当场推选出两人。冯国璋立刻对发下命令“速速到镇司令部拟委任状两份,委派两人为冯某副官,领手枪两支,并每月支付饷银50两。”

自此后,两人身穿戎装携带手枪的旗兵跟随其身边,果然不离左右。冯国璋知道这些当兵的想要什么,那些是他们喜欢的,于是加以关照,没多久,这群人就对其佩服的心服口服,稳稳当当成为冯国璋麾下兵卒。

为将者,不许动刀兵,只需以口做刀兵,便可降伏万人,非一般人能力所及,可见民国军阀之手段高明!


大狮

冯国璋是袁世凯的亲信之一,他虽视袁为其靠山,但为人八面玲珑的他,各方讨好,谁都不得罪,尤其是与满清八旗贵胄、遗老遗少们维持着相当融洽的关系。圆滑的处世法,让他在清末错综复杂、暗潮汹涌的政治局面中加分不少。

1906年,冯国璋被清廷任为属正黄旗蒙古副都统,兼陆军贵胄学堂总办。何为贵胄学堂?它是满清上层贵族为培养自己的军事骨干而特设的军事机构,类似于后来的军校,里面的学员都是八旗子弟,却任命汉人冯国璋为总办,一则说明冯已颇具领导军事学堂的声誉和才干,二则说明满蒙亲贵对极擅趋奉的冯有很大的好感,这点颇为微妙亦极耐人寻味。

后来,袁世凯奉命赴天津小站练兵,中国第一支新式陆军——北洋新军走进了杀伐不断的近、现代历史舞台。随着袁世凯不断升迁和势力不断扩张,引起满蒙亲贵的嫉恨、不安和越来越大的仇视。

1908年11月,光绪和慈禧相继故去,醇亲王载沣(溥仪之父)为监国摄政王,开始执掌朝政。载沣忌惮并不满袁世凯势力之急剧膨胀,又深恨其在戊戌年间阴险出卖谭嗣同等“六君子”和光绪的劣行,欲擒而杀之,又因担心唯袁马首是瞻的北洋军扯旗造反而作罢,但他却将袁世凯的职权尽数削夺,放逐回籍。

将袁世凯一撸到底并赶回老家后,清廷加强了对军事力量的控制,并开始加紧分化瓦解实力最强大的北洋军事集团。在北洋军上层中,满洲统治者最看重极会做人的冯国璋,并开始重点笼络他。清廷成立了统辖全国陆、海军大权的军谘处,特将冯国璋委任为军谘使。

1911年3月,满清朝廷决定于是年秋在永平举行秋操,即秋季军事演习。参加秋操的有禁卫军和驻扎在京畿近旁的各镇新式陆军。秋操是对各军训练水准、军事实力的一次大检验,也是清政府一次绝佳的炫耀武力、震慑反对者的大阅兵。

史载,自清廷编练新军后,曾举办过四次大规模的秋季军事演习。第一次在1905年,南军总指挥是伍英楷,北军是段祺瑞,彼时冯国璋正在当他的陆军贵胄学堂总办,没机会出风头。第二次在1906年,冯国璋任南军专属审判官长,类似于军法处负责人,算是露了一脸。第三次恰逢光绪、慈禧相继死去,接着又爆发了安庆熊成基起义,秋操遂草草收兵。这一次为第四次秋操,满蒙亲贵驱逐了尾大不掉的袁世凯,企图一举掌控新军,于是准备将这次秋操举办成显示其实力与控制力的一场耀兵盛会。

永平秋操,冯国璋急欲改变前几场坐冷板凳的落寞,他渴望跃上前台,出头露面,好好表现一番。他被任为东军总统官,下辖张绍曾混成第一镇,王占元混成第三协和陈文运马队协。冯国璋磨拳擦掌,跃跃欲试,想借机大显一番身手。

怎奈老天不遂人愿,晴空霹雳一声,武昌城头响起了反清起义的枪炮声,震惊世界的“武昌首义”爆发了。

武昌起义震惊了中国,此前精心筹办的永平秋操当然戛然而止,清廷抽调军队开赴湖北镇压义军。冯国璋失去了在演习场上的表现机会,但却在另一个真刀实枪、血肉横飞的战场上大显其过人的军事、政治才能。待他率队回到北京后,已是战绩卓著的显赫人物了,风雨飘摇的清廷对他很是感激,对他大肆厚加赏赐,封官许愿,等待他的职务,竟是位高权重的皇家禁卫军总统官尊位。

禁卫军是皇室亲军,担负着守卫京畿要地和皇宫安全的重责 ,是由摄政王载沣监国初期就开始编练的一支新式御林军,由载沣亲自统御与调遣,担任具体指挥官的训练大臣是载涛、毓朗、铁良,均是地位尊崇的皇亲贵戚。史载,1911年,禁卫军替换第一镇宿卫宫禁,其地位凌驾于其他北洋各镇之上。

冯国璋从汉口前线凯旋归来后,取代了载涛的位置,被清廷封为有“国军模范”之称的禁卫军总统官。其实,冯国璋之所以能担任禁军首领, 还是拜袁世凯所赐,他是由袁世凯内阁提议而上位的。这是袁世凯北洋势力用以打破、分化清皇族欲拥有属于自己武力而下的一招狠手。冯国璋上任后,很快就将皇室禁卫军所属两个协的统领官换成自己的心腹,将禁卫军的诸般大权牢牢握于己手。之后,训练有素、器械精良的皇家禁卫军只听命于袁、冯二人,连摄政王载沣都指挥不动了。

作为袁世凯的亲信部将,北洋集团的核心人物之一,冯国璋必须要听命于袁世凯,而身为以满人势力为主的禁卫军统领,他又要表示出对满清皇室的效忠和亲近感。冯国璋以他“老狐狸”特有的机智和油滑,表现的颇为游刃有余。他本是袁世凯的一枚棋子,但又在表面上和袁保持着一定的安全距离,他还表示出一种对坍塌在即的清廷忠诚不贰的谄媚姿态,武昌起义爆发后,他力主镇压,反对议和。他纵横捭阖、上下其手,在复出后势焰熏天的袁世凯和清政府之间走钢丝,不仅用高超的手腕将清廷皇家禁卫军牢牢掌控,还在袁和清廷间组成了一个小小的、但举重若轻的“第三股势力”。

辛亥革命后,冯国璋既为袁世凯窃夺武昌起义胜利果实立下殊功,同时也为自己抓到一支军队(改编清皇室禁卫军 ),从而为自己在民国初期军阀混战的乱局中能立于不败之地,同时也为自己在政治上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答题写作不易 严禁剽窃】【网络配图】





铁马冰河wu

冯国璋是冯巩的曾祖父,也就是爷爷的爸爸。冯家辈分有十个字:国家海禁开,东方大事起。冯国璋的儿子叫冯家遇,家字辈。到冯巩应该是冯禁巩。冯巩的儿子叫冯开诚,开字辈。

资料上说是,这十个字是冯国璋写的。但是按常理推,应该是冯国璋的父亲写的。跑题了。



武昌起义后,冯国璋被派往前线,任第一军军统。他对战黄兴,猛打猛冲,火烧汉口。在20多天里,先后拿下了汉口和汉阳。正踌躇满志,准备一鼓作气,渡江拿下武昌。

这时候,袁世凯不想打了。

而北京恰好发生了一件大事。清廷最后的强硬派,主战的禁卫军统领良弼被革命党刺杀了。

禁卫军此时人心惶惶,既害怕,又有哗变的可能。

袁世凯一纸调令,把冯国璋从前线召回,任禁卫军统领。

1906年,冯国璋充任贵胄学堂总办。所以禁卫军的中下级军官,都是冯国璋的学生。老师领导学生,名正言顺。



清帝退位的决定,只有袁世凯和几个王爷以及隆裕太后几人有资格商议。轮不到冯国璋和禁卫军们。强烈主战的禁卫军统领良弼已死,其他人也不敢出头。

到隆裕太后宣布退位时。禁卫军们也只有服从一个选择。当然冯国璋还是要安抚他们的,禁卫军改名陆军第十六师。从此以后,禁卫军几乎成了冯国璋的私人武装,走哪带哪,不论是到南京任江苏督军,还是回到北京代理大总统,一直到冯国璋病死。


草墨之家

原有禁卫军归中华民国陆军部编制,其额数俸饷仍如其旧,而且由冯国璋继续统领。就这样禁卫军表示服从,继而无血共和。


当时的禁卫军实力还是挺强的,其
建制为一个镇(师),下设二个协(旅),人员编制为1.2万。除步兵第三标(团)的官兵是汉人外,禁卫军其余各部官兵都是满族和蒙古族。

而在武器装备上,禁卫军装备有18门150毫米野战重炮,还编有一个配备24~30挺马克沁式重机枪的机枪营。


这在当时的中国也可以算是一只比较强悍的军队,这也是冯国璋为啥选择劝降,而且给的待遇如此之好的原因。

不过这只部队最后也没有存在太长的时间,

1917年9月禁卫军改编为陆军第十六师,由王廷桢仍任师长,不过任归冯国璋统辖。

1919年,冯国璋去世,陆军第十六师移驻察哈尔,但仍属于直系。

1920年直皖战争后,被奉系吞并,随后在第一次直奉大战中陆军第十六师倒戈令奉军失败,之后该师即被裁撤。


阳哥闲聊

历史就是那么神奇,原本冯国璋不是禁卫军的统领,但是1911年的武昌起义改变了他的身份。


1911年武昌起义后,冯国璋率军南下攻打革命军,后攻克汉口,因此被清廷授予二等男爵。在得知自己封爵后,冯国璋竟然感动得大哭,说:“我一个穷小子竟封了爵,一定要报效朝廷”。他就一而再三的向袁世凯请命,要求一举拿下汉阳和武昌。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袁世凯此时却将他调回京城,出任禁卫军统领。(袁世凯的意思其实是想借他之手控制京城)在冯国璋刚立下赫赫战功的情况下,袁世凯将他调任禁卫军统领既名正言顺。

当时的禁卫军,共有两个步协(即步兵旅),每协辖有两个步标(步兵团),另外还有炮标、马标和工程营等。除了步兵第四标是汉人士兵组成外,其他均为旗人,他们都忠于朝廷。清帝接受优待条件并答应退位后,根据《清室优待条例》,禁卫军保留原编原饷,归陆军部编制,冯国璋继续兼统禁卫军。

1914年,禁卫军改编为北洋陆军第十六师,禁卫军的历史正式结束。袁世凯去世后,该师属于直系,直皖战争后被奉系吞并,第一次直奉大战中倒戈令奉军失败,不久被裁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