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媽媽,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卻看不到我”

01公交車上,小朋友剛剛上完手工課,手裡拿著自己在課上製作的手工作品,媽媽坐在一邊拿著手機在刷著什麼東西。孩子看著自己製作的手工作品,臉上露出自信和滿足的笑容,她拿著作品跟媽媽說到:“媽媽,這是我今天做的小白兔,你看它的眼睛是紅色的,尾巴短短的......”見媽媽沒有回應,說著說著就又喊了兩聲:“媽媽,媽媽你看我一下嘛~~你看我做的小白兔可愛不可愛?”媽媽抬頭看了一下孩子手中的小白兔,敷衍的發出了一聲“嗯”,然後又繼續著看手機。小朋友開始不停的擺弄著自己的兔子,然後不停的叫媽媽,開始在座位上坐不住了,一會抓一下媽媽的衣角,一會兒把兔子放在媽媽的手機上,一會兒放在媽媽的手上......孩子這樣做的目的顯而易見,想跟媽媽分享自己的樂趣,想讓媽媽關注點轉到自己的作品和自己的身上,想要得到媽媽的誇讚。但孩子不知道,媽媽跟她並沒有在一個頻道上:媽媽也不知道她忽略了孩子的感受,也容易影響到孩子的性格和她們之間的關係。其實這種現象在現實生活中很常見,很多父母跟孩子的溝通永遠處於一個分叉路口,不在一個軌跡上。很多父母都很不解,為什麼孩子不跟自己親近,不跟自己吐漏心聲,看完下面這個故事,你可能就懂了。02在熱播的綜藝《媽媽是超人》裡,黃聖依和兒子安迪的相處過程中,發生過不少安迪被黃聖依忽略的事。最開始是安迪下車見到媽媽的時候,那時安迪的手好像是被車門夾到了,小傢伙一直看著自己的手,連說了兩次“我的手”、“我的手”,但都被媽媽忽略掉了。媽媽一直在按照自己的節奏問“累不累”“我給你準備了吃的”。之後是媽媽看見房間的水龍頭的水流一直很小,在糾結應該怎麼處理。安迪看到媽媽的髮箍,就開心的問:“媽媽,這個不是你的嗎?”還“獻寶式”的把髮箍戴在自己的頭上,對著鏡子做鬼臉,想讓媽媽看看他。可是媽媽還是在自己的節奏裡,無視安迪的話,繼續想著水流為什麼這麼小。比較典型的一次是在媽媽給安迪做小米粥的時候,安迪可能是一個人等得有點無聊,就拿了一個玩具過來,把玩具頂在頭上,興致勃勃的跟媽媽說:“媽媽,你看我。”媽媽很敷衍的看了一眼孩子,繼續觀察著小米粥。安迪發現自己沒有得到回應,繼續說了幾次“媽媽看我”,還走到前面去拍了拍媽媽,然而媽媽還是沒有領會到其中的意圖。最後安迪失落的拿著玩偶離開廚房,小小的人兒,在那麼大的房子裡顯得特別孤單。不少人看完節目,會有一種黃聖依跟兒子不太熟的感覺,覺得黃聖依和安迪有疏離感。造成這種感覺的原因是:黃聖依還不懂得怎麼去跟孩子相處 ,沒有注意到孩子在不停地嘗試得到她的關注。其實,生活中這種現象極為尋常,很多父母可能都會跟孩子用這種回應方式。造成這種疏離感的原因,跟媽媽還沒有學會如何去跟安迪相處,給安迪的是“無關反應型”回應有不小的關係。當安迪把玩偶頂在頭上興奮地想讓媽媽看的時候,媽媽如果笑著說一句“好有意思啊”,那這可以算做是一個正面的積極的回應。媽媽如果一句玩偶應該等會玩兒,因為我們要吃飯了,那麼這個可以算做一個負面的回應。無論正面負面,至少媽媽眼睛裡是看到了孩子的。但如果媽媽始終不看孩子,自顧自忙自己的事情,給孩子的回應與孩子所表達的意思和內容並沒有什麼太大關聯,那孩子就很容易有被無視的感覺。有句話說“愛的反義詞不是恨,而是遺忘和忽略”,就類似這個意思。孩子的安全感,是需要父母不斷的反覆的確認才會堅固的。其實不僅僅是小朋友,身為大人的我們,在生活中也是一樣的,我們總是會去找新鮮的事物,跟大家分享,分享的這個過程在一定程度上說,就滿足了人想要被關注的心理。03樊登曾經在參加奇葩大會的時候說過一句話:“一個孩子的自信,來源於一個家庭對孩子的尊重程度”。小朋友總是做出一些搞怪的動作,一是出於好奇心,二是父母對孩子言行的關注程度不夠......在孩子的世界裡,父母不僅僅是養育者,也是他最離不開的人。父母如果能夠經常給孩子一些積極地回應,比如:一個微笑、一個讚美,敞開心扉跟孩子暢談,陪孩子玩一會兒玩具,都是在給孩子積極的心靈建設增磚加瓦。父母真正被孩子需要的時間,並沒有幾年。這幾年中,請不要怕麻煩,也不要怕孩子會依賴,因為你給孩子什麼樣的回應,會影響到孩子的一生,決定著他將來成為什麼樣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