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部一大都市有座小桥,每年元宵夜近百万人都要去争相走一趟

中国南部一大都市有座小桥,每年元宵夜近百万人都要去争相走一趟

文/刘应龙

在我国南方有一座繁华的大都市,它是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名镇之一,面积相当于4个香港,超过5个新加坡,常驻人口800多万,也是全国唯一一个同时拥有三个车牌的地级市,它就是广东省的佛山市。

中国南部一大都市有座小桥,每年元宵夜近百万人都要去争相走一趟

在佛山市的市中心,有一座小桥,全长才32米,每年的农历正月15日夜晚11点起到16日晚上11点前,没有任何人出面组织,整个市区万人空巷,为了一个共同的希冀,蜂涌而来,争相同走这条桥,甚至连附近南海、三水、高明、顺德一些村镇的群众也大老远赶来只为走一下这座桥。这座桥的名字叫“通济桥”。

中国南部一大都市有座小桥,每年元宵夜近百万人都要去争相走一趟

佛山市民“行通济”桥热闹到什么程度?2017年2月11日晚(农历正月十五元宵夜),73万市民手持风车、提着生菜,蜂涌通济桥而来。为了保障大家安全,佛山市出动了5000警力和1000多城管,专为“行通济”的人保驾护航。而且年年都是如此。

中国南部一大都市有座小桥,每年元宵夜近百万人都要去争相走一趟

如此盛况当然吸引了国内众多媒体关注。除了央视《新闻联播》外,央视二套《第一时间》、央视十三套《新闻直播间》,以及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华社等多家主流媒体纷纷聚焦佛山,以现场直播、现场连线、特别节目等形式进行盛况报道。

中国南部一大都市有座小桥,每年元宵夜近百万人都要去争相走一趟

中国南部一大都市有座小桥,每年元宵夜近百万人都要去争相走一趟

简直不可思议。这是为什么呢?那还得从这座桥的历史和当地习俗说起。

通济桥是佛山最早修建的桥梁之一,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它位于佛山普澜公路北端的同济路口。最初修建的通济桥,是一座木桥,建于何时已无从考究。木桥年久失修,明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重修,建成木石拱桥,取名为“通济桥”。后人又在桥头增建一座小石碑,上刻“通济桥”,旁边刻有对联一副“通七堡之游行,逸客寻春,任得渡头饮马”;“济万人之来往,曲桥跨水,艳称村尾垂虹”,这副对联道出了通济桥为民造福的作用。

中国南部一大都市有座小桥,每年元宵夜近百万人都要去争相走一趟

通济桥身上雕刻着相传八仙过海时所执的神器,寓意市民过桥时祈求消灾、寻求平安的美好祝愿。桥柱的上部,用大象的头“拱”出一个果篮,里面有南瓜、仙桃,取意“象抱太平”。古代的通济桥,桥头石级共9级,桥尾13级,反映出“九出十三归”的意念。如今也在新桥上得到体现:以防滑条取代台阶,在桥的北端安置9条,在桥的南端安置13条。不仅提高了过桥人的安全系数,同时体现了过桥祈福的意念。通济桥下面的水体面积2000平方米,并设立了亲水台阶、知鱼轩、乐鱼亭,取意于古诗“鱼乐人亦乐,泉清心共清”。

中国南部一大都市有座小桥,每年元宵夜近百万人都要去争相走一趟

行通济是广东佛山的一个传统习俗,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行通济,无闭翳(即无烦恼)”这句俗语早已闻名佛山,它的意思是说,在正月十六到通济桥上走走,就能消除疾病、烦恼,得到幸福、安康。行通济的习俗据传与神话传说神仙留金建桥时曾有“通吾困,济吾贫”之言有关。

中国南部一大都市有座小桥,每年元宵夜近百万人都要去争相走一趟

这个习俗大概始于明末清初,乾隆年间最为鼎盛,新中国成立后,因开辟普澜公路,通济桥及桥旁的观音庙被拆掉,行通济习俗曾一度停止,后又再次兴旺起来。每逢农历正月十五晚上,佛山本地及四乡八里的村民,成群结队步行至通济桥,购买“香烛纸品”、“行运风车”等,游行于通济桥上。凡行通济桥者,不论何人,都要一次从桥头(北岸)行至桥尾(南岸),不能折回返复。由桥尾而下,焚烧香烛参神求福,燃放鞭炮后返回佛山镇家中。禁忌在桥面返回,如此则不吉利。

中国南部一大都市有座小桥,每年元宵夜近百万人都要去争相走一趟

“行通济,无闭翳”的谚语在佛山尽人皆知,意思是走走“通济”,就没有烦恼、忧愁,事事顺利,“行通济”这一民间活动寄托着佛山人的美好祝愿。佛山市政府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弘扬传统文化,曾斥资1700万元修复通济桥。修复后的通济桥吸引了更多的人,据说许多外地游客、华侨和国外友人不远千里来到佛山参与这项民俗活动。

中国南部一大都市有座小桥,每年元宵夜近百万人都要去争相走一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