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朝歷代都是以弱滅亡,為啥只有漢朝是強盛滅亡?

GX哈登

國皆以弱滅,獨漢以強亡。可能很多朋友都聽說過這句話,講得很有道理,是因為在中國歷史上,幾乎每個朝代都是因為國家衰弱而被異族或者國內農民起義等勢力興起而滅掉,但是漢朝卻不是,西漢和東漢兩個王朝的滅亡,都是因為國內權臣篡權造成的。



漢朝有多麼強大?兩漢歷時400餘年,出現六次盛世,分別是文景之治,漢武盛世,漢宣盛世,光武中興,明章盛世,永元之隆,在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有成就了“三祖五宗”,“三祖”分別是漢高祖劉邦,漢世祖劉秀,蜀漢太祖劉備(建立的蜀漢已不屬於漢朝範疇),“五宗”分別是漢文帝劉恆(廟號太宗),漢武帝劉徹(廟號世宗),漢宣帝劉詢(廟號中宗),漢明帝劉莊(廟號顯宗),漢章帝劉炟(廟號肅宗),可見,三祖五宗的評選連漢景帝劉啟,漢昭帝劉弗陵、漢和帝劉肇這樣很有作為的皇帝都沒選上,由此也可見漢朝皇帝的質量之高。


兩漢400餘年,基本上在漢文帝之後,周邊國家和民族始終沒有一個能挑戰大漢王朝,包括曾經強大的匈奴在內,漢朝建立之初,民生凋敝,各地都不安寧,還面臨著來自北方匈奴的強大軍事壓力,漢初統治者採用休養生息政策與民休息,社會經濟與國家實力迅速強大,逐漸形成了對北方匈奴的絕對優勢,雄才大略的漢武帝發兵對匈奴進行致命打擊,並派漢家將士們開疆拓土,到了漢武帝晚年時期,漢朝疆域已經比秦朝增加了一倍左右,中亞部分地區以及今天的越南大部分地區和朝鮮半島都納入了國土範圍。


到了漢宣帝時期,國力進一步增強,漢朝疆域又有所擴大,但是到了漢平帝時期,西漢的國力開始走下坡路,漢元帝,漢成帝,漢哀帝,漢平帝四代皇帝一代不如一代,但是即便如此,漢朝仍然對周邊國家保持著絕對優勢,即便在國內各地方也沒有能挑戰中央朝廷的實力,然而權臣王莽卻以奸詐手段竊取了漢朝的皇權,西漢王朝被他一人所滅。

不過穿越者的勝利並沒有持續多久,位面之子的降臨就終結並替代了他的統治,光武帝劉秀迅速撥亂反正,建立東漢王朝,然後學習西漢初的統治者休養生息與民休息,東漢的國力又迅速強大,史稱光武中興,漢武帝之後,他的兒子漢明帝和他的孫子漢章帝進一步開創了東漢王朝的盛世局面,使得東漢的國家實力和疆域都可以與西漢並駕齊驅,後來漢和帝又開創了永元之隆,直到漢桓帝和漢靈帝時國家經濟才衰落下來,後來黃巾起義爆發,但是鬧騰了很大範圍的黃巾起義卻並沒有終結東漢王朝,董卓和曹操的實際篡權才導致了東漢朝廷和皇帝失去了左右國家政治的能力,後來曹丕篡漢稱帝,所以東漢王朝也是終結於權臣之手。



有漢400年間,除了前幾十年北方的匈奴是一個有威脅的存在,漢朝的周邊沒有任何政權和勢力能挑戰大漢王朝,即便放眼全世界,同時間內,也沒有哪個國家可以與大漢王朝並稱,漢朝至始至終都很強大,所以史學家們都說,國皆以弱滅,獨漢以強亡。


科普大世界

大漢王朝沒落的原因——漢武大帝種下了禍端,足以警示後人!

漢朝(前206—220年),分為西漢和東漢,是繼秦朝之後強盛的大一統帝國。為華夏民族兩千年的社會發展奠定了基礎,為中華文明的延續和挺立千秋做出了巨大貢獻。

漢朝在中國歷史上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帶給後世足夠的榮耀之外,還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中國人的文化人格和政治路徑。與此同時,漢朝衰落的歷史原因也足以警示後人。

諸葛亮雲:親賢臣,遠小人此前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用現代眼光看,諸葛亮所說的“小人”,其實就是特權階層,具體說就是外戚、宦官和腐敗官僚。漢朝的最後垮掉,就是因為這些特權階層一步步霸佔了社會資源,並最終綁架了政權。

1.外戚

先說外戚。漢高祖劉邦得天下之後,大封同姓王和功臣,“非劉姓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目的就是為了防止外姓篡奪劉家的天下。

可惜,歷史還是跟劉邦開了一個大大的玩笑。他去世之後,呂后控制了朝政,揭開了外戚擅權的序幕,此後,外戚就一直是漢朝的“勢力偏房”。

外戚控制朝政的最大弊端就是任人唯親和飛揚跋扈,著名的呂后自不用說——她一面誅殺功臣和劉氏宗親,一面安排孃家人掌權,“秉政前後二十年”的霍光也毫不遜色,他的兒子、侄子、女婿及其他親屬位居高官,權傾朝野。

漢宣帝在與霍光同乘一輛車時都感到“若有芒刺在背”,因為他知道,連自己的皇位都是霍光給的,若得罪了霍光,就可能被廢掉。

外戚王氏家族掌權之時,家族裡面共出過十個侯,五位大司馬,朝廷其他要員的任免均須得到王太后和大司馬的認可。王氏家族長期專權的結果是徹底綁架了國家,操縱了國家機器,最終導致王莽篡權,西漢終結。


到了東漢,外戚變得更有勢力。與西漢相比,東漢時的皇后多出身豪門,光武朝郭皇后的母舅就“擁眾十萬”。

這些家族原本就有勢力,成為外戚之後,權勢自然更大。據史料記載,順帝梁皇后的哥哥梁冀“一門前後七侯、三皇后、六貴人、二大將軍、夫人女食邑稱君者七人,尚公主者三人,其餘卿、將、尹、校五十七人”。

梁冀飛揚跋扈,強掠良人為奴、侵奪他人土地、藏匿朝廷逃犯等。百官對其只敢逢迎,不敢違逆。他們上下其手,黑白通吃,把整個國家的政治生活搞得烏煙瘴氣。

2.宦官

再說宦官。西漢時期,宦官專權還不是很嚴重。到了東漢,光武帝進行“行政改革”,所有的宮廷職務都由宦官充任,宦官勢力從此逐步坐大。

外戚梁冀過於囂張,漢桓帝忍無可忍,最後與五個太監合謀發動政變,剷除了梁氏。這本是件好事,可這五個太監因功封侯,取梁氏而代之。

太監擅權雖招致外戚和官僚集團的聯合反對,但太監是皇帝、太后的“身邊人”,這種親近關係使他們能方便地影響皇帝和太后。

更關鍵的是,太監專權後能輕易把持朝廷的奏章,使得外戚和朝廷官員失去申辯的機會。所以,在此後的桓、靈二帝時期,東漢的大權就一直由宦官掌握,直到最後引發了董卓之亂。

宦官雖無子女,但他們絕不是“一個人在戰鬥”,背後多有豪族支持,而且他們可以收養兒子,爵位可以傳承下去。

在順帝、桓帝和靈帝時期,許多宦官的養子、兄弟、叔伯、侄子都當上了高官。這些人魚肉地方、橫行霸道,少數有良知的官員出面彈劾、懲罰他們,通常都會招致誣陷、罷免甚至殺戮。正氣不張,邪氣太旺,這樣的政權如何能夠長久?

3.官僚體制

再看官僚體系。若大多數官員貪汙腐化,營私舞弊,那麼官僚體系本身就會嚴重妨礙社會的正常運轉。

漢朝官員的俸祿是很高的,因級別不同,實際年薪從祿米4200石到192石不等。這是個什麼概念呢?按戰國時李悝的算法:“一夫挾五口,治田百畝,歲收畝一石半,為粟百五十石”,也就是說,五口之家的農戶一年的全部收入約為150石。

可見,漢朝最高級別官員的年薪幾乎是普通農民家庭全年總收入的30倍,最低級別官員的年薪也比普通農民一家的年收入要高。

按說,這樣的高薪足以“養廉”了,可事實上,官員們還是想盡辦法增加自己的家產。

楊敞做過大司農和丞相,他死後留給兒子楊惲的財產是五百萬,留給自己第二任妻子的財產還有“數百萬”。

丞相張禹的家產更達到八億,“多買田至四百頃,皆涇、渭膏腴上賈”;御史大夫杜周“家資累鉅萬”;灌夫曾為淮陽太守,橫行潁川,“家累千金”。

除了瘋狂斂財之外,官員們還把持著官場“准入證”。漢朝選拔官員實行察舉制,這理應是向所有人開放的制度,實際上卻成了官員間拉幫結派、謀求私利的工具。


他們互相推薦子弟、親信當官,一步步將政治資源私人化、板結化,不僅極大地堵塞了下層民眾的上升渠道,而且造成了官官相護的壞風氣。

總之,作為特權階層的官僚體系在漢朝的大多數時間裡都是一筆“負資產”,是啃噬人民的寄生蟲。

普通百姓有苦無處訴,有冤無處申,最後只好尋求“非法救濟”——求遊俠出面主持公道。遊俠確實有“俠”的一面,但更多時候是一種破壞力量。

在行俠仗義的同時,他們也殺人越貨、強取豪奪,更重要的是,一個可以號令徒眾的遊俠經常會成為武裝組織的頭領,公然挑戰政府和法律的權威。不少遊俠後來就成了東漢末年軍閥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比如李通,他“以俠聞於江、汝之間”,最後率領兩千餘家部眾投奔了曹操,拜振威中郎將。東吳名將甘寧,原本也是遊俠,曾“招合輕薄少年,為之渠帥”,“人與相逢,及屬城長吏,接待隆厚者乃與交歡;不爾,即放所將奪其資貨”。這樣的遊俠其實跟今人所說的黑社會毫無二致。

一個王朝,上層有外戚和宦官兩個“權力偏房”忙於爭風吃醋;下層的官僚體系忙於逢迎巴結、非法斂財,他們合力埋葬了一個曾經強盛的王朝——漢朝。

特權階層最大的害處不僅僅在於他們的奢靡和跋扈,還在於他們擋了好人(比如諸葛亮所說的“賢臣”)的路,他們的壞是雙重的——屏蔽了社會良性發展的可能,使國家喪失了寶貴的機會。特權階層謀求保住特權或擴張特權之日,往往就是公平和正義遭受戕害之時。

4.娃娃皇帝太多

東漢後期的七八朝皇帝,即位時都是娃娃。和帝即位時年十歲,安帝即位時年十三歲,順帝即位時十一歲。

順帝死後衝帝即位時只兩歲,到三歲時死了,繼位的質帝只八歲,到九歲死了,繼位的桓帝也只十五歲。桓帝之後的靈帝,即位時年十二歲,仍是個娃娃。

皇帝年幼,必然是太后臨朝,外戚掌權,作威作福。

皇帝長大後,反過來要擺脫外戚控制,於是求助於宦官,通過宦官勢力來消滅外戚勢力;下一屆小皇帝登基,外戚又得勢,反過來又要消滅宦官勢力。

這樣循環往復,把整個東漢王朝攪得不見天日。最終宦官、外戚兩大勢力在靈帝死後的火拼中同歸於盡,東漢王朝也在實際上一起完蛋了。

5.黃巾起義,中央失去控制

黃巾起義對東漢政權的打擊,其實是很有限的,因為中央並未派大規模軍隊去剿殺,而只是各地大地主、大官僚為了維護本土本鄉的利益,建立起了地方武裝,這些地方武裝又很快發展為私人武裝,使得原來的國家正規軍也逐漸私人化,中央政權就被掏空了。

董卓奉命進京,就可以廢立皇帝,恰恰說明的這一點。劉協的登基其實就是東漢的滅亡,他後來的25年做的只是象徵性的皇帝,實際是高級囚犯。

6.重農抑商

另外,說起漢朝覆滅的原因,還得提到漢朝的另一個基本國策,那就“重農抑商”,漢朝自孝武帝以後就開始抑制商人勢力,這個國策也被後世的封建王朝所繼承,畢竟歷史上呂不韋的例子讓很多君主望而生悸。

但是漢朝過度抑商導致了農業人口過剩,不能向工商行業轉化,而且商人勢力在漢末的式微,也導致了商業賦稅大量減少。

但是一個朝代不可能缺乏商業,漢朝的商業狀況到底如何呢?漢朝的商業依然存在,但也跟土地一樣被豪強地主所掠奪。

尤其是鹽鐵,自孝武帝採納桑弘羊之策將鹽鐵收歸官營後,在漢武時期確實緩解過國家財政的壓力,但這只是飲鴆止渴,到了漢末,鹽鐵兩項官營產業,每年的收入已經大幅縮水,大量的錢財納入了各地豪強的手中,像河東的衛閥,就一直暗中控制著河東地區的鹽產業,像這樣的情況在全國各地都存在,這也間接促使豪強勢力的崛起。

其實,漢朝覆滅的原因有其時代的侷限性,也因為有漢以來一些國策的原因而導致,但無疑,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並不能籠統的解析為政治腐敗。

綜合起來看,其實有很多禍根都是孝武皇帝弄出來的,例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例如重農抑商鹽鐵官營,例如剝奪相權加強皇權,例如向各郡縣派出刺史(原來只有郡縣沒有州,就是因為這個原因形成了州,加大了地方勢力),我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為,這些,才是漢朝覆滅的因,而到了漢末,只是到了嚥下這枚苦果的時候。


aisweets

楊角風又來啦,我的回答必然與眾不同,或許能給大家一個另類視角看漢朝滅亡,說不定真是這個原因哦:

主要參考書目為《三國演義》,這是一本小說,更多的是文學和故事……

作為楊角風談三國的第一期,自然要講一下三國之前的朝代,漢朝了。那麼延續四百多年的大漢王朝,到底因為何原因滅亡的呢?

本期楊角風談三國:漢朝的滅亡是不是真像議郎蔡邕上疏說的“婦寺干政”之所致呢?

一、

三國演義開篇第一句話就提到了: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也就是按照羅貫中的說法,大漢王朝之所以滅亡,是因為合的太久了,合的太久,自然就要分,這麼一分,就分了三國!

但是任何事情都是有先兆的,比如大漢王朝建立的開國皇帝劉邦,他就與眾不同。這種不同在他出生的時候就註定了,比如他的額頭高高隆起,生他的時候祥光普照,還有他大腿根的七十二顆黑痣,無一不在表明,這個人不一般啊,將來大有作為!

再到後來不知道從哪裡砍死了一條蛇,又不知道哪裡冒出一個老婆婆哭泣,說白帝之子被赤帝之子斬殺了……

於是在劉邦當上皇帝以後,大家再聯繫之前的徵兆:哦!原來是這麼回事啊?

所以,同理,大漢王朝要滅亡,自然也是存在很多徵兆的,比如建寧二年四月十五這天,皇帝剛升堂:

“殿角狂風驟起,只見一條大青蛇,從樑上飛將下來,蟠於椅上。帝驚倒,左右急救入宮,百官俱奔避。”

遙想當年的漢高帝劉邦,那是舉刀便砍白蛇,只是他萬萬想不到現如今自己的子孫會窩囊到這種程度,見到條大青蛇,竟然嚇倒,還需要急救入宮!

悲哉,悲哉,真是一個國家將滅,硬扶也是扶不起啊!

二、

當然這些徵兆還不至於導致一個國家快速滅亡,但是緊接著發生的事情就讓皇帝大為恐慌了:

“須臾,蛇不見了,忽然大雷大雨,加以冰雹……壞卻房屋無數……建寧四年,洛陽地震,又海水氾濫……光和元年,雌雞化雄。六月朔,黑氣十餘丈……秋七月,有虹現於玉堂,五原山岸,盡皆崩裂……”

這個漢靈帝劉宏確實不咋靈,自從見了大青蛇被嚇到以後,各種災難不斷髮生,要怪只怪他沒有老祖宗的魄力,直接斬了大青蛇,說不定這一切都不會發生了……

不過暴風驟雨加冰雹,地震海嘯加颶風,山崩地裂加黑氣都不可怕,最可怕的是雌雞化雄這件事,這也太違背常識了啊?

不過漢靈帝還是比較聰明的,一看建寧年號不夠寧,馬上改成了光和年號,可惜還是沒有阻止災難發生,再到後來改成中平,也沒有把中原平息!

我國古代的帝王一般遇到這種天災,都會下一份詔書,叫“罪己詔”。大體意思就是說自己犯錯了,導致黎民百姓受苦,自己知錯了!

比如漢靈帝的祖爺爺輩的漢明帝曾經因為日食,引起恐慌,自己下了一份罪己詔。再比如漢明帝五十年後的漢安帝曾經因為饑荒,也給自己下了一份罪己詔。

只是這個漢靈帝就沒有祖爺爺們的魄力,他不認錯,自然那些官員也不敢說皇帝錯,那麼就得其他人來承擔錯誤了,那麼是誰呢?

三、

於是一個勇敢的謀士議郎蔡邕上書了:

“議郎蔡邕上疏,以為蜺墮雞化,乃婦寺干政之所致,言頗切直。”

他的意思是說,彩虹掉到地上,雌雞變成雄雞,是因為婦寺干政所致!

先不提當時就有什麼基因工程,或者是泰國的變性術科學不科學。單是“婦寺”二字,就破費解,難道是因為婦女和寺廟?

當然不能這麼理解,其實婦是指女性,也就是孃家人,這裡暗指外戚;而寺,並不是說和尚,而是這個“侍”字,這裡是伏侍的意思,暗指宦官!

很多主流學者也是跟蔡邕理解的一樣,認為也是外戚和宦官是導致漢朝滅亡的根本原因。

當然我們歷代朝代的更迭不會承認這是因為天災,這是因為皇帝無能,連崇禎帝都喊著“君非亡國之君,臣皆亡國之臣”為自己開脫!

就像把商朝的滅亡扣到妲己頭上;把周朝的滅亡硬扣到褒姒頭上;把大唐的衰落扣到楊貴妃頭上一樣!

這些外因當然也很重要,只是不要忽略了並不是每個外戚都是無能,並不是每個宦官都是變態!比如外戚衛青、霍去病、霍光,那是漢武帝得力的手下。當然漢朝的宦官相對遜色了一點,但是有一個司馬遷卻是漢朝的,也是宦官哦,雖然不是自願的吧!唐朝的高力士,明朝的鄭和,人家這些宦官怎麼就這麼出色呢?

其實不管是女子也好,外戚也好,宦官也好,說到底還是皇帝無能,才給了這些人可乘之機,換個牛叉點的皇帝,自然就不會如此!

四、

有人說,漢朝就亡在引董卓進京!

為什麼引董卓進京?是因為大將軍何進想利用董卓的兵馬對付十常侍!

為什麼要對付十常侍?因為宦官集團太強盛了,剛才提到的漢靈帝回頭就把蔡邕上書的事告訴了宦官,於是宦官集團就把蔡邕除了。何進就想著把宦官再除掉。

為什麼何進沒有兵馬?其實他有,但是不夠強盛,各地方武裝比較強盛!

為什麼各地方武裝強盛?因為他們要剿除黃巾軍!

為什麼出現了黃巾軍?因為天下鬧災,民不聊生,於是張角和張寶創立太平道,發動起義!

這就回到了剛開始提到的天災,那麼歷史上真的出現天災了嗎?我們看張角和張寶的起家之法:

“中平元年正月內,疫氣流行,張角散施符水,為人治病,自稱“大賢良師”。”

這裡提到了一個關鍵詞“疫氣”,也就是瘟疫的意思,難道中平元年發生瘟疫了?

在《漢書》中有這麼一條記載:

“聞漢軍當來,匈奴使巫埋羊牛所出諸道及水上以詛軍。單于遺天子馬裘,常使巫祝之。縛馬者,詛軍事也。”

也就是這場瘟疫,其實是在長期跟匈奴戰鬥的過程中,由匈奴帶給了漢朝!這在世界歷史上也有記載:

“公元二世紀,災難降臨到羅馬帝國和大漢帝國..........這場瘟疫在中國肆虐了11年之久,導致社會混亂,漢王朝滅亡..........這場瘟疫從亞洲傳到了歐洲,公元164年到180年,瘟疫在整個羅馬帝國及其猖獗。”

正是這場瘟疫,才導致了民不聊生,才導致人人自保,從而拉開了漢朝滅亡的進程,而且整個漢末到三國結束,這場瘟疫都沒有結束,帶走了中國十分之九的人口!

包括著名的赤壁之戰,不要真以為曹操是被周瑜和諸葛亮打敗的,真正打敗他的其實是瘟疫……

前情回顧:沒有前情……


楊角風發作

漢朝是我國古代軍事力量非常強大的一個王朝,而且它的軍力強大是由於漢人尚武之風盛行。漢朝時,中國民族組成單一,尚沒有民族融合觀念,所以在對外戰爭中,漢人顯得非常比歷朝歷代要血腥、霸道。

漢武帝擊潰匈奴,控制西域


(漢武帝劉徹)

我們知道漢武帝是位雄才大略的帝王,他不僅要做中國的皇帝,還想讓四方蠻夷戎狄對他畏服。於是漢武帝與稱霸北亞的匈奴展開了數次大規模戰爭,在好勇鬥狠的冷兵器時代,戰勝匈奴的漢軍定是一支兇悍無比的虎狼之師。

當漢武帝擊潰匈奴控制西域時,他看上了大宛國的汗血寶馬。於是漢武帝派使者前往大宛國購馬,可大宛國國王自持自己是西域大國,又覺得漢朝路途遙遠奈何不了自己,便傲嬌的拒絕了漢朝使者的請求。


(大漢鐵騎)

大宛國國王傲慢的態度讓自詡為“世界老大”的漢武帝大發雷霆。於是漢武帝一聲令下,漢朝大軍跨越沙漠遠程奔襲大宛國,大宛國的臣民嚇得立刻殺了國王,開城投降漢軍。為了讓西域各國臣服漢朝的天威,漢軍順道屠滅了輪臺國和鬱成國。連鬱成國國王的頭顱都被漢軍砍下,帶回去作紀念品。自此,西域各國對漢朝服服帖帖。

漢末對外作戰依然強勢


(漢軍箭陣)

三國是東漢末年時期,我們都很熟悉這段歷史。那是一個人才輩出的時代,儘管漢朝嚴重內亂,可漢人在對外戰爭中依舊強勢。馬騰韓遂壓制西邊的羌人,馬超更被羌人稱為“神將”。曹操北征烏桓,一戰殺掉烏桓二十多萬人,使其幾近滅族。東吳佔據江南,後又擴展勢力到交州,把山越人全趕往了山裡,當人力不夠用時,吳軍就跑進山裡抓俘虜。諸葛亮深入不毛之地,平定南蠻叛亂,使其數十年不敢作亂。漢朝就是在這個時期滅亡的,可軍力依然強盛。


歷史探索機

這裡我明白題主的意思。漢朝在東漢末年,各軍閥混戰時期,對外戰爭。也就是對少數民族的戰爭,依舊取得很大的勝利,故而題主認為,漢朝的軍事實力很強,似乎是因為太過強大(窮兵黷武)而滅亡的,其實不然。

東漢諸侯割據

要解決這一疑惑,我們只需明白一件事情就行了。自古,一個國家有兩層權力體制,一個是中央權力體系,另一個,是地方權力體系。自秦朝建立大一統王朝,開啟中國歷史上的封建時期,中央集權便成為歷代一直遵循的一條鐵律。如果中央的權力能在很大程度上節制地方,則地方發生叛亂的幾率很小,從而能夠維護整個王朝的穩定和發展。相反,如果中央的權力受到削弱,地方勢力失去制衡,自主權增大,發生叛亂的幾率會很大,而且有很大的可能性地方勢力會推翻原有的中央政府,建立一個新的王朝。

東漢周邊勢力圖

下面我們回到題目中提到的漢朝(東漢),在東漢末年,中央政府其實已經完全節制不了地方的官員了。東漢時期地方最大的行政長官叫州牧,也叫刺史,比如冀州牧曹操、豫州牧劉備、徐州刺史陶謙、荊州刺史劉表等。這些州牧或者刺史在東漢早期只是擁有此州的行政權力,而且還要時時受到中央的監管,但是到東漢末期,由於中央宦官以及外戚當政,權力系統混亂不堪,已經無法對地方形成監管。於是各州郡長官利用難得的自主權,努力發展壯大自身,此時的刺史或者州牧,實際上已經掌握所轄州郡的行政、軍事以及經濟等方方面面的權力,相當於一個獨立的王國。這些州郡之間因為利害衝突,常常爆發戰爭,故而彼此之間都有一定的軍事力量,有的甚至堪稱精銳。

刺史官印

所以此時的東漢就形成一個奇怪的現象,中央政府軟弱無力,而地方政府卻生機勃勃,在防衛自己的勢力範圍時,靠近邊境的州縣,不可避免的會和境外的遊牧部落發生戰爭。因為地盤是自己的,所以打起戰來也格外用力,故而對外戰爭中往往取得勝利。比如公孫瓚對鮮卑作戰經常大勝,繳獲白馬無數,被稱為“白馬將軍”,曹操東征烏桓,也是大獲全勝。

所以說,東漢末年顯示出來的強悍軍事實力,實際上是地方各割據勢力的軍事實力,漢朝中央政府早就依舊衰敗不堪了,根本無法組織起統一的對外戰爭,如此景象,怎麼當得起強盛二字呢?

(全文完)


小文章大視野

強盛而亡國並不奇怪。

先看兩句話:天下雖安,忘戰必危;天下雖大,好戰必亡。

說漢朝因強盛而亡國,原因就大概出於後一句。

在中國歷史上,打仗真正的困擾,倒還真不是軍事,而是後勤。

比如漢朝,首先說糧食,當時沒有袁隆平,種子質量不好,沒有化肥農藥,所以產量低。為了應對戰爭所需,就要許多農民去種地。還要看天吃飯,如果老天不保佑,就收成不好。

好不容易把糧食收齊了,你也不用得意。運送糧食又特別麻煩。根據史料記載,路上的損耗特別大,又容易被敵人搶劫,加上運輸的人要吃,真正到前線的糧食百不餘一。所在東漢在西域都護府只能保持二千人的隊伍。

打仗還需要其它東西,比如,戰馬,軍衣,馬料,藥品等。

每打一場,就要準備物資好幾年。

所以漢武帝和匈奴的戰爭,把全國經濟打垮了。年輕人死的死,傷的傷。沒死的人也沒飯吃,商人和手工業者被徵收重稅,日子也不好過。晚年的漢武帝看到這一切時,就下了輪臺詔書,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罪已詔,把這一切的責任算到自己頭上。

也就是說漢朝從建國到漢武帝時,近百年的積累,讓漢武給打沒了,漢朝從此轉盛為衰,江河日下。

可以說,是漢武帝和匈奴的戰爭拖垮了漢朝經濟。

我們看看明朝是如何處理與北部少數民族戰爭的。

許多朝內的文官天天站在政治正確的立場上喊打喊殺,反正他們又不上戰場,不會死。說不對北方少數民族開戰,就是滅明朝中央志氣,是要被人罵的,這責任擔不起。

但明朝中的明事理的大臣,都會置之不理。

因為少數民族是部落制度,因而部落之間關係往往不和,只要挑撥離間,他們就會打起來。明朝官兵在中間邊打邊拉,就基本擺平了。

如果開戰,就會逼他們團結起來。就算能打勝,也統治不了他們的地盤,他們還會捲土重來。最重要的戰爭支出太大,容易把國家經濟拖垮。

少數民族在正常情況下,最多把邊境線上的地方搶沒了,只是局部地區問題。

如果因為一場戰爭,把國家經濟拖垮了,就有可能會亡國。

況且如果打敗了,後果更嚴重。


新知傳習閣

西漢:盛極而衰!主要原因:是選錯了王朝繼承人,而且不只一次!

西漢最好的時代--漢宣帝劉詢

西漢的第十位皇帝:漢宣帝劉詢,其文韜武略不輸於他的歷代先祖。他,與民休息,文治超越漢文帝;他,降服匈奴,武功直逼漢武帝。從民間走來,他開創了西漢的全新時代,那是一個四方賓服、海內大定的時代,那是一個國富民安、政治清明的時代,那是一個百姓富足、文化繁榮的時代,那也是西漢最好的時代,當然也是屬於漢宣帝劉詢的時代。

文治武功,足可令他笑傲於西漢諸帝!他是我國曆史上有名的賢君,在位期間,全國政治清明、社會和諧、經濟繁榮、四海賓服,史稱"孝宣之治",又稱"孝宣中興"。一眾史學家認為:西漢的國力在他的治下最為強盛。

他蟄伏几載剷除霍氏一族,最終確立自己的絕對統治。以嶄新姿態君臨天下,至此距離他登基為帝只過去八年。但是就是這位史家稱頌的賢明君主一生犯下的唯一致命錯誤卻是---在太子的問題上。

太子劉奭(shì)為劉詢與許平君之子,性格荏弱好儒,曾勸諫劉詢多用儒生。劉詢十分不悅,訓斥太子治國怎能只用儒道。然而太子劉奭與儒生過從甚密,令劉詢十分憂慮,甚至發出"亂我家者,太子也"的預言。

劉詢本應另擇合適的大漢繼承人,然因顧念許平君之故劍情深,無法下定決心。最終,劉詢保留其太子之位,滿懷憂慮的為太子指定了輔政大臣之後,便撒手人寰。然而,令漢宣帝劉詢沒有想到的是,當年一語成讖,太子劉奭繼承帝位之後,果然,大漢王朝進入無可挽回的黑暗時代。

亂我家者,太子也!---漢元帝劉奭

虎父也能生犬子,漢元帝-劉奭:他的父皇劉詢被史學家認為是西漢最好的皇帝之一,文治堪比文帝,武功直逼武帝;他的父皇在位期間,西漢政治清明、社會和諧、經濟繁榮、四海賓服,史稱"孝宣中興"。他的存在,令西漢盛極而衰!

漢元帝劉奭的一生平淡無奇,在位期間毫無建樹,卻因寵信宦官,導致皇權式微,朝政混亂不堪。他在位期間是西漢帝國衰落的起點,豪強地主兼併之風盛行,中央集權逐漸削弱,社會危機日益加深。他沒有能力來力挽狂瀾,西漢進入無法挽回的黑暗時期。

他自廢武功將蕭望之逼死,親小人遠賢臣,縱容弘恭、石顯等宦官擅權,優柔寡斷,受制於宦官外戚。他本想以儒家治國,過於理想化,結果卻背道而馳,使得漢室江山轉入衰落。公元前33年,漢元帝劉奭在長安未央宮去世,終年四十二歲。同年,太子劉驁登基,是為漢成帝。無可避免的是,漢元帝劉奭的一生犯錯不斷,就在關鍵的繼承人問題上依舊是致命的---太子劉驁

西漢真正的昏君-漢成帝劉驁

寄託漢宣帝與漢元帝厚望的漢成帝劉驁,並沒有引領大漢王朝轉回興盛,反而使得西漢王朝日趨沒落。如果說漢元帝是漢朝衰落的起點,那麼漢成帝就是徹底斷送了西漢帝國僅存的實力與希望。

他才是西漢唯一一位真正意義上的昏君,貪婪、腐朽、淫亂、荒唐、昏庸、無道,全部都是他的代名詞。他自甘墮落、荒淫無道,窮奢極欲,致使舉國疲敝,民不聊生,各地起義不斷。他一手葬送漢家江山,留下千古罵名,在我國古代昏君排行榜上也是赫赫有名。

他是西漢的第十二位皇帝,在位25年。即位後荒於酒色,外戚擅政,朝廷大政幾乎全部為王氏一族掌握,為王莽篡漢埋下禍根,各地相繼爆發農民起義與鐵官徒起義。更可笑的是,在他眼裡,自己皇子的性命比不上紅顏一笑,因趙氏姐妹迫害後宮,導致他絕後,終因中風而猝死於長安未央宮,皇位只能由侄子來繼承。

而繼位的劉欣,即漢哀帝,就是那位歷史上有名的不愛江山愛美男的“斷袖之癖”的主人公。這位皇帝一生極其悲哀,就連死後的諡號也是一個"哀"字,同時悲哀的也是整個西漢王朝的命運。

史詩雜談

漢朝軍事力量對於周邊民族是足夠強大的,軍事技術上也對周圍民族是碾壓式優勢,然而漢朝的滅亡確實根源在對外用兵過多。

單看其他朝代對少數民族的壓制能力吧。另一個強大的盛世唐朝,安史之亂前確實打遍天下無敵手,然而安史之亂之後先是不得不向回鶻借兵平叛,後是被吐蕃多次攻陷首都,滅亡後契丹迅速崛起在五代十國期間操弄中原政權。

就更不用說北宋一直拿不下幽雲十六州,最後還被崛起的女真人趕到了南方;明朝在土木堡之變後迅速龜縮,被俺答汗打到了北京城下,最後東北糜爛女真人入關;清朝強大一直到英國人用堅船利炮教做人,最後是個列強就來刷一把存在感差點亡國滅種。這些王朝好歹還都比較強大,但是一直對周邊保持軍事領先?不存在的。

漢朝不一樣,到了東漢,隨著竇憲大敗北匈奴燕然勒石,周邊的少數民族威脅確實基本上被解除了,但是東漢滅亡的種子依然存在,其主要原因有三:

最根本的是地方權力太大,這在對外用兵上反倒是東漢軍力強盛的一個優勢,但是在國家治理上,地方權力做大,會使中央權力進一步被架空,權力逐漸落到地方有勢力的家族手上,最後三國崛起,掘東漢墳墓的基本上都是地方勢力,比如四世三公的袁紹家族,割據江東的孫權家族等。這些家族又讓土地兼併愈演愈烈,地方上的貧苦農民只能起來反抗,於是有了黃巾之亂。

再者,像袁紹這樣的家族,不僅在地方上樹大根深,而且也重度參與中央的權力鬥爭。東漢的皇帝經常十分短命就去世了,這就導致中央的爭權奪利十分殘酷,經常是小皇帝被外戚遭弄,但小皇帝長大之後,迅速依靠禁軍和宦官誅滅外戚,然後多方又拉攏外邊的世家大族,如袁紹等家族參與這種中央的鬥爭,更是鬥爭激化,這也埋下了東漢滅亡的種子。

對外戰爭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比如在消滅北匈奴之後,東漢政權的外患就變成了西方和羌人的鬥爭,雖然羌人軍事實力非常弱,東漢軍隊大軍一到基本上都能贏,但是羌人總是屢敗屢戰,叛服無定,每次剛剛降服他們,另外的羌人就起來造反,搞得東漢政府焦頭爛額。也就是說並不是打不贏,而是陷入了類似於美軍在阿富汗伊拉克的那種治安戰,一打就是一百來年,這種長期的游擊戰爭,讓東漢政府花費了大量的錢財,仍然不能取勝。東漢的財政也被拖得很慘。而且導致了西邊的軍隊非常強大,勢力尾大不掉。最終讓進入東漢首都洛陽奪權的,也是董卓統領的西涼軍隊。可見這場戰爭消耗了東漢的財力,還讓東漢西涼的軍隊軍閥化,成為了直接推翻東漢王朝的一支軍隊。

總而言之,東漢的強大軍事實力,使它不畏懼周邊的少數民族,但它自己王朝滅亡的種子早已播下,滅亡的只能是它的內部原因,這也是它獨以強亡的原因。


地球知識局

亡,必因弱。或弱於內,或弱於外,即內憂外患。秦因內亂而亡,唐因內亂而亡,宋因內腐外敵而亡,元因內亂而亡,明因外患而亡。王朝皆累世而衰,內腐而後敵入猝亡。漢亦以弱而亡。漢朝強盛是縱觀歷史而觀,盛極一時。到漢朝末期,靠著前輩打下的榮光,外敵雖所剩無幾,但也恢復不少元氣。而朝廷內部,從建國始,巫蠱外戚權臣宦官之亂就未斷絕。至漢末,更加嚴重。皇帝沉迷仙道玩樂,宦官當道。地方上,軍閥勢力越來越坐大,以至有了後來的董卓等之亂。如此環境下,百姓生活愈加艱難,綠林起義不斷。漢朝國力在文景之時恢復不錯,但後來的漢武帝及後期連年對外用兵,看似強盛,其實積累的國力也耗費一空。之後的帝王沉迷玩樂,漢朝國力就像遲暮之年的老人,命不久矣!所以,軍閥,起義,外敵等重重壓力下,王朝不亡不可能。


江葉叔叔讀歷史

中國曆代王朝的滅亡,除了內部矛盾激化外,還與外敵入侵密切相關。

  

鎬京被犬戎攻破時,不但周朝武力支柱之一的“宗周六師”被殲滅,連關中也被搶成白地。當週天子遷都洛邑時,已經從天下共主淪為中等諸侯。

  

晉朝之所以滅亡,除了內亂給匈奴、鮮卑等族機會外,還與他們大規模內遷、拉低關中河北地區人口比例有關。

  

唐朝亡於藩鎮。但是,吐蕃陳兵河西、威脅關中,南詔進攻四川、消耗財賦,回鶻戰和不定、截留精兵,一樣對唐朝之衰亡影響深遠。

  

亡於蒙古前,宋朝已經與遼、夏、金等政權交戰、對峙上百年,並在軍事上投入了一半以上的國力。除此之外,還要繳納為數不小的歲幣。

  

如果沒有西南土司長達數十年的叛亂,沒有後金牽制明朝北方所有精銳,沒有農民軍肆虐中原大地,李自成根本不可能攻入北京城。

  

甲午慘敗戳穿了滿清“同治中興”的畫皮,讓李鴻章等人主持的洋務運動徹底破產,列強開始肆無忌憚的瓜分中國。

  

有這樣一個朝代,他在滅亡前夕依然打遍周邊無敵手,這就是有著“天下強漢”美譽的大漢帝國。


 

竇憲的北伐讓漠北為之一空。新興霸主鮮卑,一則忙於消化領土,二是懾於漢軍兵鋒,一直不敢南下劫掠。憑藉前人餘蔭,曹操可以毫無顧慮的東征西討,不用被北方勢力牽制。

  

至於南匈奴,已經完全喪膽,可以隨意拿捏。平袁紹時,幷州高幹有勾結南匈奴的跡象。在戰事結束後,曹操立刻將南匈奴劃分成五部、分別委派貴族治理。


董卓之亂後,才女蔡文姬流落匈奴,被左賢王納為妾侍。曹操聽說後,派一個使者前去贖回。左賢王迫於曹操威勢,乖乖放人。

  

涼州地區羌漢雜居,“羌亂”一直時有發生,東漢政府一直在此駐紮重兵。

  

董卓能力不行,但是善長察言觀色、結交豪傑。他在涼州刺史任上剿撫並用,不僅平定“羌亂”,還藉機打造出一支忠於自己的私兵。

  

董卓之後,馬騰接任涼州刺史。因馬騰是漢羌混血,所以深得羌人之心。不但能保證涼州安定,還能騰出手去和曹操爭奪關中。其子馬超武藝出眾,被羌人視為神人,幾十年後依然威名赫赫、不敢與之爭鋒。



  

烏桓是中國東北的少數民族,以騎射見長、遊牧在幽州北部。東漢建立後,一直在漢朝、鮮卑之間搖擺不定。

  

黃巾之亂後,幽州地區陷入混亂,烏桓稱火打劫,刺史劉虞不能控制局面。公孫瓚督幽州軍事後,以“白馬義從”兩千大破烏桓諸部,重新穩定幽州局勢。

  

袁紹死後,其子袁尚、袁熙投奔盤踞遼西的蹋頓。蹋頓是烏桓諸部共主,自恃實力強勁、有天險可以依託,不把曹操放在眼裡。在郭嘉的建議下,曹操力排眾議、抄小路繞到蹋頓背後。一戰下來,烏桓舉族二十萬人投降。日後,曹操組建威震天下的“虎豹騎”,就是以投降的烏桓人為兵源。

  

漢武帝時期重新打通前往雲貴的道路。但是,因為南中窮山惡水、煙瘴密佈,所以遷徙過去的都是目無法紀、膽大包天的豪強。

  

夷陵之戰後,劉備病死、蜀漢動盪,南中漢族豪強乘機與土著大姓聯手叛亂。國內局勢穩定後,諸葛亮率兵親征。在殲滅叛軍主力後,諸葛亮沒有窮追不捨,而是轉為招撫。諸葛亮的大度使得南中群豪心悅誠服、再沒叛亂。



占城是中南半島東部的古老民族,建國後即以漢朝交州為擴張對象。被痛打後立刻稱臣納貢,一旦實力恢復就馬上北侵。

  

漢末,中央政府無暇顧及南疆,交州刺史士燮以重視文教而出名。占城以為機會到了,立刻派兵北上。不曾想,士燮文武雙全,不僅痛擊佔軍、還追殺數十里。士燮這一反擊讓占城人老老實實了幾十年。

  

國恆以弱喪,漢獨以強亡。王夫之的這句話是對漢朝強盛最好點評。只可惜,東漢建立後一直面臨著門閥士族與宦官太監的惡鬥。如果沒有這些內耗,漢朝至少還有百年的國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