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大難”成了“風景線”

“老大难”成了“风景线”

“老大难”成了“风景线”
“老大难”成了“风景线”“老大难”成了“风景线”
“老大难”成了“风景线”

閱讀提示

6月13日,早5點。當大多數人還在睡夢中的時候,環衛工人韓克峰已經神情專注地開著洗掃車行走在神火大道上,開始了一天的工作。而負責歸德路與團結路交叉口南側路西公廁的管理員王其中,也已早早起床,認認真真地擦洗著公廁的每一個角落……正是有了他們默默無聞的付出,市區的一條條街道,洗得底色畢現,潔淨靚麗;一座座公廁,擦得一塵不染,無味如家,把原來的“老大難”變成了現在的“風景線”。近年來,我市高度重視城市的環衛工作,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實處落腳,取得了看得見、摸得著、可享受的成績,使城市的魅力指數、幸福指數不斷提升!

“顏值”高了 “功能”全了 方便之處成了靜止的風景

如廁難,曾是我市的“難言之隱”,也是存在多年的“老大難”問題。據統計,2014年前,我市水衝公廁僅有100座,旱廁也只有近百處,群眾方便確實不便。

小公廁連著大民生。公廁建設既是民生服務,也體現著文明進步的尺度。近年來,市城管局及環衛處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決策部署,克服選址難題,採取區建市補的模式,每年都新建、改造一批公廁。至今已新建、改造公廁280座,使市中心城區水衝公廁達到381座,每平方公里達到3座。值得一提的是,在公廁的外觀設計上,注重與周邊環境、建築風格相協調,真正形成一廁一品,一廁一景,不僅豐富了公廁設置地點的建築環境和文化內涵,也成了城市環境中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同時,對這些公廁保潔也提出很高的要求:衛生無死角、可見處隨髒隨掃、保潔工具不離手等,一改人們以往對公廁髒亂差的傳統印象。所以,無論從“顏值”還是“功能”上,都真正做到了看著舒心、保潔細心、服務貼心。去年年底,為了最大限度地方便市民如廁,市區100座公廁開始免費提供手紙。

採訪中,市城管局局長付紹玉說,公廁建設關乎民生,今後在強力推進公廁建設的同時,還要進一步提升管理水平,為市民提供優雅舒適的如廁環境,要在市區重點部位、重要節點新建高標準公廁30座,具備如廁、休息、第三衛生間、母嬰間、WiFi、電視、書報、充電等功能,真正讓群眾享受到城市發展的成果。

科技含量高了 機器設備全了道路清掃成了流動的風景

在以往人們的印象中,環衛工作靠的就是“大小掃把兩條腿、簸箕鐵鍬手推車”,也是城市工作中的“老大難”之一。如今,在我市中心城區,市民常會看到這樣的景象:一輛掃地機緩緩開過,路面上的垃圾雜物都被清掃乾淨,灑水車隨後而來,呈噴霧狀灑水作業。平時,在街上我們還會經常看到:車行道灑水降塵、路沿石清掃、人行道和空坪穴地清洗、交通護欄清洗等,幾乎成了機器的天下。機械化的環衛作業,在極大地提高城區環衛工作效率的同時,也成了城市一道流動的風景線。但是,這些“風景線”也會讓人看得眼花繚亂:有時看到中型的環衛車輛清洗護欄,有時看到小型的環衛車輛清掃路沿,還有天天清掃車行道的大車輛……親,你知道這些來來回回穿梭在大街小巷的環衛車輛是怎麼輪流作業的嗎?

據市環衛處處長宋新勝介紹,在道路清掃管理方面,看似車輛亂跑,其實是有章可循的:機械作業堅持每天3次聯合作業,全天5次灑水降塵,快車道路面全幅洗掃,慢車道半幅洗掃,人行道和另半幅慢車道堅持每週一次沖洗,重點部位隨髒隨洗;垃圾收集桶、轉運箱、轉運車、運輸車堅持每日沖洗,做到乾淨整潔無塵土、無汙物、無帶泥上路,車輛密封運輸,無漏撒;堅持護欄花箱和公交站亭逢雙清洗,以及花壇和道路綠化帶週五巡檢機制,實現了清掃保潔作業常態化。看了這些車輛出車的規則,你還覺得亂嗎?這些規定動作,都是我市環衛人員經過長時間實地操作總結出來的,其效果大家有目共睹,不僅使我市城區環衛作業質量發生了質的飛躍,同時還得到省住建廳和同行的認可。去年6月,省住建廳安排省環衛協會有關專家赴商深度調研,經充分討論和論證,將商丘環衛作業模式融入到了河南省環衛作業操作規程,並於當年7月份在全省印發推廣。我市的環衛經驗能在全省推廣,牛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