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興事件徹底暴露了中國的軟肋

中興事件相信大家全都瞭解了,正是因為這個“芯”使得美國得以掐住中興的命門,使這樣一個大企業瞬間處於滅亡的邊緣。

中興事件徹底暴露了中國的軟肋

而中國芯與外國芯的差距,到底有多大?

第一財經日報稿件《“芯”痛之下,中國如何破局》一文中提及,中國芯片產業的落後是“全方位、系統性”的,即使是國內的龍頭企業,和國際主流水平都有一定的差距,更不用說國際最先進水平。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在全球分析師大會上說有些事情放下了反而輕鬆,真的會輕鬆嗎?要知道在中美貿易戰中華為也隨時會成為其犧牲品,壓力可想而知。

那我國芯差的原因都有哪些呢?

  1. 國產芯起步晚。相較於部分發達國家,我國芯片產業發展存在著起步晚,中高端競爭力不強等問題,中國芯片產業要想在國際市場上站穩腳跟還得做足功夫。

  2. 研發成本高,投入不足。看似一個不起眼的芯片其研發成本不得不說高的嚇人,僅僅憑藉一家企業而沒有國家支持的話,誰又會舍近而求遠,就算研究出來了,也根本不可能和成熟的高通相比。在市場中也終會成為犧牲品。

  3. 市場消費者的普遍選擇。因為國產芯無法和國外的相比,根據優勝劣汰的法則,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選擇國外芯,國產芯在夾縫中艱難的生存,越來越多的人還會投入到國產芯的研究上嗎?這些研究者可能連當炮灰的機會都沒有了。

  4. 一直在努力,但還是有差距。不得不說中興一直在努力,只不過我們看到的是結果,而並沒有看到其奮鬥的過程。在美國通信領域能夠站住腳跟的也只有中興,華為和聯想。在改革開放和全球化的道路上,中興一直在不斷探索和開闢一條全新的道路,但註定是坎坷的。這不是中興的第一次挑戰當然也不是最後一次。畢竟我們只動動嘴皮子,真正要研製中國芯還是需要他們的不懈努力。

    真正在該領域有所突破的還是華為的海思麒麟了,其投入的成本還是非常多的,但麒麟的定位註定只是備胎,因為它並不成熟甚至不能夠對外出售。

  5. 競爭與內耗。我們看美國企業,他們之間競爭激烈,但在國際市場,尤其是政府公關方面,他們抱團之緊密令人讚歎。當年,華為在美國遭遇各種刁難,中興採取的主要策略是撇清關係,認為自己和華為是不一樣的,希望美國政府區分對待。而這一次,華為對中興事件肯定也是樂於袖手旁觀的。如果每個企業單打獨鬥,甚至彼此拆臺和內耗,那麼,我們可以預見,中國高科技在美國市場根本形不成真正的產業競爭力。

這次事件使我們清醒的認識到任何國際間的往來在政治面前都是那麼脆弱甚至淪為一種政治工具。最近幾年總是宣傳中國如何強大,卻忘記了一個不爭的事實,那就是中國和美國還存在一定的差距,中國的發展至少比美國落後20年,我們所要走的路任重而道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