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日本軍人吃的“牛肉罐頭”,為何被日軍稱自己伙食為豬食?

coco賈鴻超

二戰時期日本軍人的飲食供給標準,比國軍不知強了很多倍,如果說他們吃的是“豬食”,那眾多的抗日將士吃的又算是什麼?

早在日本內戰時期的西南戰爭時,日本陸軍開始大量配備罐頭肉製品,當時有兩種採購渠道——國產和美國進口,雖然美國進口的牛肉罐頭成色比較足,一直進口到日俄戰爭時期,但總的說來,日本陸軍士兵並不喜歡美國口味,後期改為以國產為主。

日本國產牛肉罐頭的烹飪方式是“大和煮”,調料味道很重,主要調料是食糖、醬油和姜,除了牛肉之外,有時還混有土豆、胡蘿蔔等蔬菜,每個牛肉罐頭的重量是150克,恰好是一名單兵一天的肉製品攝入量。

抗戰時期一名普通日本陸軍士兵每天的飲食標準是:主食870克(主要是精米、配少量麵粉),肉製品210克,蔬菜600克。戰鬥時期的特殊標準為:主食810克,肉製品150克,幹蔬菜120克。

為了保障這種飲食標準,日軍在鮮肉和蔬菜的供應方面,主要是靠在交戰地區搶劫,在日據地區變相搶劫(用不值錢的軍票“購買”,實與搶劫無異),搶劫不到的情況下,自然只好動用自己的罐頭食品儲備。

很多日本士兵入伍前是普通農家子弟,平時的飯食無非是糙米飯就蘿蔔乾,參軍後面對如此豐盛的伙食,當然是喜出望外,同時也心甘情願地為虎作倀,支持日本侵略中國的“

國策”,充當了禍害中國百姓的馬前卒。

二戰後期,由於盟軍對日本本土實行封鎖,包括軍糧在內的各種戰略物資供應不足,此時的日本已經是窮途末路,無法滿足前線士兵的軍糧供給,無奈之下實行“以戰養戰”,但由於已經佔領了中國廣大地區,從東北的“偽滿洲國”到汪氏的“偽政府”,還是能夠滿足侵華日軍的基本口糧供應的。單說被美軍封鎖在小島上的孤立軍隊,很明顯,“豬食”對他們也是奢侈品。


歷來現實

電視連續劇《我的兄弟叫順溜》不知有多少答友認真看過,新四軍六分區司令陳大雷(張國強)的部隊在小黃莊擊敗日軍坂田中隊,用繳獲的日軍牛肉罐頭款待前來解圍的老戰友,結果發現罐頭聞起來很香,吃到嘴裡想吐,原來裡面是雜糧拌的牛血。

連艱苦卓絕的新四軍官兵都難以下嚥的食物,一向供給良好的日本兵當然罵為“豬食”,這也是資源匱乏的日本二戰後期的窘境,也難怪軍統的經濟學家鄧葆光通過對日本經濟狀況的深入研究,提前一年就論斷日本撐不過1945年年底。



侵華戰爭初期日軍的物資供應和士兵伙食還是非常不錯的,單兵口糧有罐頭、糖、“味增”等多種營養豐富的食品,隨著戰爭和軍隊規模的不斷擴大,尤其是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後,國力的不足造成日軍軍事供應能力直線下降,到1943年以後日軍大本營命令中國派遣軍所推行的“以戰養戰”策略,說白了就是本土已經沒有能力負擔龐大軍隊的給養,自籌。

電影電視裡日本鬼子進村就抓雞吃也不完全是杜撰的,鬼子也是倆肩膀抗一個腦袋,餓吶。



牛肉罐頭變難吃的另外一個原因,是日美自1941 年後已處於戰爭狀態,由於日本國土狹小畜牧業並不發達,早期的軍用牛肉罐頭是從美國進口的,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這一來源被切斷,日本人要麼替換成魚肉罐頭,要麼只能摻假製成名義上的“牛肉”罐頭。即便如此,這些罐頭也是日軍的緊急作戰口糧,也就是說平時也吃不上的,普通士兵日常口糧是“糙米糰子”。

《亮劍》裡獨立團分兵後,為攻打平安格勒再聚首,張大彪在那吹牛:“天天小酒喝著,日本牛肉罐頭伺候著”,哎,不知道怎麼下嚥的。


度度狼gg

日本在二戰侵略中國的前期所吃的牛肉罐頭,大都是美國生產的。到美國和日本開戰,當然就不可能再賣給日本人牛肉或者牛肉罐頭了。日本當時的養牛業也一定很匱乏。到了1945年前的幾年,日本經濟和國庫以是接近虧空。

為了保證原有的牛肉風味,就用牛油代替牛肉。裡面沒有牛肉,只是食物。在戰爭年代或者平時的三餐中缺少了蔬菜,靠魚肉罐頭和牛油食品的罐頭來當主食。當然這種伙食日本官兵是受不了的,所言牛肉罐頭是豬食是沒錯的,不是因為很難吃稱為豬食。而是天天吃這種食物,人的排洩很乾,人受不了才稱為豬食的。如果當菜吃,還有其它菜罐頭和主食,應該還是不錯的。


日本一開始全面侵略中國,就實行的是以戰養戰,殺光,搶光,燒光三光軍事政策。其目地是要滅中國。仗越打越難打,日本過長的戰線和不斷被削耗的軍力,讓日本人真正的嚐到了人民戰爭的苦頭和力量。一個只有軍事強大,而國力不足的日本陷入了不能自拔的戰爭泥潭。

沒有美國和蘇聯參戰,日本也將在中國戰場消耗殆盡。這是歷史的必然。

強大的蘇軍在東北戰場,這時打以是後勤給養跟不上的日軍,和以落敗相的日軍,無論是日本官兵士氣還是與蘇軍的先進軍事裝備的懸殊對比。都如同快刀切瓜,非常的輕鬆容易就戰勝消滅了日軍。

報了1904到1905年,日俄在東北戰爭,日本特工明石元二郎挑動沙俄國內動亂而僥倖取勝的一劍之仇。而日本在炸美國珍珠港後,國力和日軍士氣還很逍狂,所以美軍和日軍交戰打的很殘酷。沒有蘇軍輕鬆容易就收拾了日軍在中國東北的所有軍事勢力。

實際上日軍無論軍事再強大,國小力薄這是日本底氣不足必然失敗的根本原因。

日本的戰術和軍事裝備在二戰時也算現代化的一流部隊,但日本的軍事戰略確完全是錯誤的。日本人想滅中國,從而統治中國,這是天意難為的。

按日本的大和民族,和中國56個民族比差的太遠。現在是一個民族,將來日本這個族群是不存在的。將融化在人類各族的血脈裡。


張大河創意富有源泉

當年要不是美國扔了倆原子彈!讓日本有了投降的藉口!日本不用美國打!再過不到一個月全國就斷糧!到時候餓死的人不計其數!知道美國人登陸日本人不但不反抗,反而熱烈歡迎並主動奉承的原因嗎?就是因為美國調集了大批糧食! 那時的蘇聯已經集結完畢,準備東下日本 為了阻止蘇聯人,就必須讓日本趕快投降 美蘇的大佬已經為戰後世界開始佈局了。

以前看過關於日本二戰時候的紀錄片,二戰的時候日軍失敗,有一個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日本的陸軍和海軍矛盾非常大,互不信任,相互敵視。這裡邊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日本陸軍對軍費的分配嚴重不滿,日本陸軍認為他們從1937年一直打到1941年,我國戰場戰場局面基本已經控制下來,每年從我們這兒掠奪的物資資源也越來越多。按道理來說,日本陸軍應該日子越過越好,但恰恰相反,日子比之前更緊巴了,原因很簡單,因為日本當時在打造日本的遠洋海軍,而遠洋海軍實在是太費錢,太費錢了。嚴重的擠佔了陸軍的軍費分配,日本陸軍看著日本海軍的裝備,一茬一茬的換,而自己還是那老三樣。不滿的情緒已經完全公開化了。所以日本陸軍伙食標準下降早期的原因並不是日本國力衰退。甚至到1945年,日本本土的經濟已經全部崩潰的情況下,日本在華陸軍的伙食仍然能保證供應。因為當時日本在華陸軍的軍費來源並不依賴於日本本土。


笑搞

這個問題明顯有歧義,牛肉罐頭怎麼會被稱為“豬食”。

我們在很多影視劇中都能看到,繳獲了日軍的罐頭都被當做美食來改善生活。

明治維新以後,日本軍隊向現代化軍隊邁進,其口糧也得到了比較大的改善,到了日俄戰爭期間,日軍口糧已經比較多種多樣,除了標配的米飯之外,還有各種補充能量的餅乾,

肉類罐頭蔬菜等。

1938年日本陸軍發佈了《軍人戰時給予規則細則改正》對日軍的伙食有了明確的要求,精米660克、精麥210克、鮮肉210克、蔬菜600克、味增75克、鹽5克等等,可以看出日軍伙食還是非常不錯的。

但是隨著戰爭的深入,日軍各方面補給面臨嚴重的短缺,別說肉類供應,即便是飯糰也有變質過期的情況,很多時候恐怕連豬食都不如,尤其是在太平洋戰場,由於供給被切斷,很多日本士兵被餓死。


一點點歷史

二戰時,日本帝國的軍國主義橫行世界,妄想以蛇吞象,先後發動侵朝侵華戰爭,進而東南亞和太平洋戰爭,以小國佔世界使日本國力不支,後勤資源嚴重短缺,只能以次充好,牛肉罐頭內全是裝的雜糧,所以後期日本士兵稱之比豬食還不如。這就是發生的燒光殺光搶光政策掠奪戰爭資源的由來,從而禍害人類罪行滔天的獸行行為,那時日本有‘大米控制法’,敵佔區日本人規定,中國人未經批准,不充許吃米飯,違者處死,可見當時日本對生活物質的控制與不足,這些作為中國人應該牢記歷史,日本人在中國殺害了多少無故老百姓,甚至說是建東亞共榮,現在極少數青年人對日本人彬彬有禮讚嘆不已,豈知這個民族的兩面性是人類最歹毒的人,這筆帳是記在那裡的。


感悟77741162

在目前的抗日劇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場景:一旦八路軍或新四軍軍需供應不足的時候,就會去端個炮樓,繳獲日偽軍的物資,其中提到最多的就是“牛肉罐頭”。難道日軍平時吃的都是牛肉罐頭嗎?

這裡涉及的是二戰時日軍的軍需供應問題

二戰前,日軍的伙食主要以米飯糰和鹹菜為主。侵華戰爭開始後,日軍為了實現其“三個月征服中國”妄言,積極改善軍隊伙食來提高軍隊的戰鬥力,牛肉罐頭也就是這時應運而生。

但是隨著戰爭時間的延長,持久戰對日本國內的消耗很大,大規模地為軍隊提供牛肉罐頭明顯已是力不從心,漸漸地日軍的伙食又降到了米飯糰子,而且米飯糰子一次發幾個,放久了就餿了,可是又不得不吃,所以才被稱為豬食。

所以影視作品中日軍進村後總是先去抓雞,然後將雞掛在槍上,也反應出日軍軍需供應的窘迫。


一個人的曠野10

就地取材

二戰剛開始的日本軍隊伙食還是不錯的,根據1938年4月5日日本陸軍制定的《軍人戰時給予規則細則改正》裡的日軍伙食標準,當時定下的基本伙食為:精米660克、精麥210克、鮮肉210克、蔬菜600克、澤庵(醃蘿蔔)60克、醬油0.08升、味增75克、鹽5克、砂糖20克、茶葉3克、清酒0.4升或者甜食120克、香菸20支,這是駐屯時在軍營內的伙食,要是進行作戰那麼不可避免的要用到罐頭了。牛肉罐頭是當時常見的日軍隨軍食物,一般產自本土或進口於美國,戰爭初期這些罐頭還算是滿足了日軍需求。

物資堆

但是自從日本開始進攻中南半島的南亞東南亞國家開始,美國便開始進行了物資禁運,再加上國內由於戰爭生產能力跟不上,在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牛肉罐頭內的牛肉就越來越少了,到最後只剩下牛油裹著的雜糧了,這相比於剛開始的飲食標準下降太厲害,被日本軍人吐槽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做飯日軍

這種現象不僅僅存在於牛肉罐頭,還體現在日軍補給方式的改變。日本深知由於國家太小所造成的物資短缺不可避免,所以採取的是以戰養戰的策略,在當地掠奪食物也是常見現象,當然也在當地開設食品加工廠,甚至是士兵自己動手參與生產,並且派遣所謂的開墾團到當時的滿洲等地,不過在侵略軍的佔領地,大多是以強賣強賣的方式,用軍票買物資或就直接搶,另外利用傀儡政權進行徵糧也是其常用手段。不過這些仍然不能滿足其軍事擴張的需求,在一些被包圍的戰場,日軍食人肉的記載到處都有,不僅是屍體連傷兵都會殺了吃肉,不得不說是慘絕人寰。

澤庵


軍情解析

我想你說的極有可能是二戰後期,《亮劍》裡一營營長張大彪曾經吹過~每天小酒喝著,日本的牛肉罐頭吃著,我都快走不動道了(獨立團集結攻打平安縣城前)。可想而知當時的日本軍隊的伙食,但由於日本本身是個島國,戰略物資有限。因此,隨著戰爭的進行,日本的戰略物資慢慢的捉肩見肘,與此同時,隨著軍隊的擴大,日本不得不在有限的資源下來養數量龐大的軍隊,因此,它們的“牛肉罐頭”質量變差也是在所難免的。


縱橫捭闔2011

二戰日軍就海軍陸航伙食主要靠政府供給,人數最多的靠知己搶啥吃啥,由於快一億人口,國內養不活快崩潰,天皇給你一套衣服武器讓你去國外靠搶劫養活知己養活家人,死在外國也剛好減少國內人口,無論如何,天皇都滿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