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草船借箭”這事到底是不是諸葛亮乾的?

揭秘:“草船借箭”這事到底是不是諸葛亮乾的?

赤壁

“草船借箭”屬於歷史典故,出自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

講述的是:蜀國軍師諸葛亮運用計謀從曹操處騙得十萬支弓箭,讓心胸狹窄的周瑜想殺害自己陰謀落空。表現了諸葛亮有膽有識,才智過人。

那麼,“草船借箭”這事到底是不是諸葛亮乾的呢?

據史料記載,“草船借箭”的真實情況是這樣的: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孫權與曹操兩軍相持一個多月沒分勝負。一天,為了觀察曹軍動靜,“權乘大船來觀軍,公(曹操)使弓弩亂髮,箭著其船,船偏重將覆,權因回船,復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還。”孫權起初料不到船身會中這麼多箭,弄得船要傾覆,他只是急中生智,設法讓船身得到平衡。

羅貫中把“草船借箭”這件事從孫權移到諸葛亮身上,目的是為了突出諸葛亮的智謀而已。自從有了《三國演義》之後,人們就以它作為衡量、品評三國人物的標準,而且平民百姓家只知有《三國演義》而不知有《三國志》,是故“草船借箭”的主角便成了諸葛亮。

揭秘:“草船借箭”這事到底是不是諸葛亮乾的?

草船借箭

那麼,曹操為什麼採用萬箭齊發呢?

對曹操來講,的確很難想到對手是來“借箭”。敵人借大霧來犯,只有兩種可能:一是偷襲,二是引蛇出洞。而不管是哪個,在自己沒有充分準備的情況下貿然出兵都是不可取的。所以,用弓箭拒敵是非常合乎情理的選擇。

至於為什麼曹操不用火箭:我想原因不外以下幾點:

第一,“用裹上油布並點燃的火箭”從未見曹操用過,敵軍突然出現,現裹油布來得及嗎?能有多少現成的?就算有一些並且能射到草人身上,把它拔掉扔到水裡就是了;

第二,“火箭”成本高,不宜大量使用;

第三,“火箭”加重了箭的負載,所以影響射程。敵人離得遠,“火箭”射不著;離近了,又擔心敵人一擁而入,阻攔不住;

第四,霧天不是黑夜,一般光亮對增加視線沒有太大幫助,這是一般的生活常識,想必曹操也是知道的——君不見現代生活中,汽車上裝有專門的霧燈而不是隻用照明燈代替。換言之,用“火箭”對看清敵情幫助不大;

第五,大霧中並非如黑夜一點也看不見,而是朦朦朧朧若隱若現,這也是一般的生活常識,所以用普通的箭也可以做到“有的放矢”——至少在曹操看來就可以了,因為他根本沒想到來的是“稻草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