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一向都會聽張良的建議,為何劉邦要殺韓信時張良卻沒有阻止?

韓聖希

首先說一說張良其人

張良,字子房,河南潁川城父(今河南寶豐)人,與韓信、蕭何並稱“漢初三傑”,張良出身貴族世家,祖父張開地任過韓國三任宰相、父親張平任過韓國兩任宰相。後來,韓國被秦國滅國,張良國破家亡,所以對秦國是恨到極點,一生的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反秦之中,曾在博浪沙指揮大力士用120斤的大鐵錘刺殺秦始皇的座駕,雖然失敗,但博浪沙張良刺秦讓他聞名天下。

張良是非常傑出的謀士,曾經幫助劉邦在鴻門宴上安然脫身,並協助劉邦獲得楚漢戰爭的勝利,還協助呂后扶持她的兒子劉盈登上太子之位。著名的約法三章就是他的注意,劉邦佔領後封存秦宮、財寶等待項羽也是聽從了張良的建議。後來的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也是張良的大作。可見張良不但有計謀,還非常有遠見,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

張良之所以能夠善終,主要是張良對劉邦、呂后忠心耿耿,深受劉邦信任,其次是張良的終極目標是滅掉秦國,為韓國報仇,為家族雪恥,他對名利並不看重,他精通黃老之道,不貪戀權位,晚年跟隨赤松子雲遊,去世後,諡為文成侯。

再說說劉邦為什麼要殺韓信?

如果說韓信是整個楚漢戰爭期間無人能比的大將軍,相信反對的人不多。如果武沒有韓信,文沒有張良,十個劉邦也不可能建立漢政權。有人說,劉邦生性多疑,韓信只不過是他屠殺大臣之中比較有名的一個而已,那你就錯了,劉邦想殺韓信,不是一天兩天了,之所以沒有動手,是因為韓信對他還有用。

一是陰死酈食其。漢三年(公元前204年),劉邦謀士酈食其憑藉三寸不爛之舌說降了齊王,韓信聽從謀士蒯徹的建議,唯恐酈食其僅僅靠一張嘴拿下齊國,功勞打過自己,就繼續攻城,直接導致酈食其被齊王用大鍋煮了,讓劉邦格外惱火。

二是邀功請賞。漢四年(前203年),在楚漢戰爭最激烈的時候,劉邦處處捱揍,請韓信支援,韓信乘機討價還價,要求劉邦封自己為假齊王,藉口是便於管理秦國,劉邦聽後破口大罵,張良及時用腳踢他,劉邦機靈,知道這時候不能開罪韓信,直接封韓信為真齊王,還讓張良親自去冊封,這個時候,殺韓信的種子就在劉邦心中種下了。

三是乘人之危。漢五年(前202年),劉邦約韓信和彭越會師,與項羽決戰,韓信遲遲不出兵,後來,劉邦聽從張良建議,把陳(今河南淮陽)以東至海廣大地區作為韓信的封地,韓信聽說後,立馬出兵。

四是懷璧其罪。韓信的本事大家都知道,劉邦稱帝之時,已經54歲了,韓信這時候才29歲,劉邦已經暮年,韓信卻正當壯年,且多人曾勸說韓信脫離漢朝稱帝, 所以,劉邦死後,誰都駕馭不了韓信,這是劉邦最不能容忍的,所以,韓信必死。

最後說一說為什麼張良不阻止劉邦殺韓信。

第一,張良屬於劉邦一黨,忠心耿耿。張良很早就跟隨劉邦,他知道劉邦能力不突出,但是劉邦有一個非常好的優點,就是善於納諫,對張良基本上是言聽計從,所以,張良的治世之道能夠在劉邦的身上得到實現,所以,他對劉邦非常忠心。

第二,張良也阻止不了。劉邦生性多疑,登上帝位以後,看誰都像謀反的人,對誰都不放心,所以大肆屠殺當年隨他一起征戰的人,張良這時候也是岌岌可危,時刻要為自身身家性命考慮,不會為了韓信,而開罪劉邦,引火燒身,再說,劉邦死後,韓信如果造反,沒有人能制住他,張良也不希望自己畢生精力建立的漢朝改朝換代。

第三,韓信有必殺的理由。韓信不像其他大將,例如樊噲,韓信當年可是做了很多讓劉邦恨極的事情,而且,韓信不但本領大,在軍中極有威信,一旦造反,極難平定。況且當年韓信多次趁機要挾劉邦,做事不夠光彩,死也是咎由自取。

第四,韓信缺乏危機感。他看不到劉邦的生性多疑,由齊王變為楚王,再降為淮陰侯,居然還看不到自己的危機已經來了。一次在京城偶遇樊噲,樊噲行跪拜禮恭迎恭送,並說“大王竟肯光臨臣下家門,真是臣下的光耀”,韓信出門口,笑道“我這輩子居然同樊噲等同列”,可見這種優越感深入到韓信的骨子裡。

所以,劉邦和呂后殺韓信,張良既阻止不了,也不想阻止。

漢十年(前197年),韓信被蕭何誘進長樂宮的鐘室內,被殺了,並被誅三族。想想當年蕭何月下追韓信,所以,韓信一輩子成也蕭何敗蕭何。


葛大小姐

要說起來,中國歷史上開國皇帝誅殺功臣的風氣就是從劉邦開始的~但劉邦殺功臣這個事的真實性到底有多少還是個問題,據看來,劉邦所殺的功臣都有其不得不死的理由。但我知道必定有人會以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理由來為被殺的功臣辯白,如果真是這樣,那麼這個問題根本沒有討論的價值~但要解答劉邦為什麼殺韓信的問題,還是要立足於現有的史料~

一:看看韓信都做了些什麼

漢二年(前205年)韓信攻下趙國,聽從廣武君建議,請求劉邦冊立張耳為趙王,劉邦答應

漢三年(前204年)韓信聽從謀士蒯徹的建議,攻佔已經被劉邦謀士酈食其說降的齊國。導致酈食其被烹殺

漢四年(前203年)在楚漢相持最為激烈的時期,韓信提出冊立自己為假齊王,劉邦不得不答應,並立他為真齊王

同年,項羽派武涉遊說韓信反漢聯楚,三分天下,韓信做齊王,韓信拒絕,沒有將此事告知劉邦

之後,帳下謀士蒯徹以“功高震主者身危”為藉口勸諫韓信自立,韓信被說動,之後又猶疑不定,沒有背叛~

漢五年(前202年)劉邦約韓信和彭越會師,和項羽進行最後的決戰。韓信、彭越遲遲不動,後來,劉邦聽從張良的建議,劃陳(河南淮陽)以東至海廣大地區為齊王韓信封地。韓信聞召,馬上起兵而來。

漢六年(前201年)韓信藏納楚國逃亡將軍鍾離昧,劉邦藉口巡遊雲夢澤,乘機抓住韓信,鍾離昧自殺,韓信被降為淮陰侯

同年,在京的韓信坦然接受樊噲的跪拜,感嘆自己竟然和周勃、灌嬰、樊噲等人同列,深以為恥

同年,陳豨被任命為鉅鹿太守,向韓信告辭,韓信拉著他的手囑咐“你管轄的地區,是天下精兵聚集的地方;而你又是陛下信任寵幸的臣子。如果有人告發說你反叛,陛下一定不會相信;再次告發,陛下就懷疑了;三次告發,陛下必然大怒而親自率兵前來圍剿。那是我為您在京城做內應,這樣就可以取得天下了。”陳豨應諾而去。

漢十年(前197年)陳豨造反,劉邦親征,韓信稱病在京,暗中託人聯繫陳豨,準備在京城起兵響應,事情洩露,被呂后騙到長樂宮殺死,誅三族。

根據以上事件,可以看出韓信是一個很沒自知之明的人,不僅沒有自知之明,更沒有任何政治覺悟,盲目自信卻又優柔寡斷。善於剖析項羽的過失和不足,卻不知自己的毛病比項羽更加嚴重。口無遮攔,盲目自大,面對君王不僅沒有絲毫避嫌的意思,反而大言不慚的說自己帶兵是“多多益善”,卻不知劉邦本就對自己不放心,現在劉邦年事已高,而韓信卻是正當壯年,試問哪個皇帝放心把這樣一個始終遊離在自己權利中樞意外的軍事人才留給自己並不算剛強英明的子孫後代?這種定時炸彈,自然是越早剷除越好,但很明顯的在韓信窩藏逃犯的時候,劉邦還是顧念舊情,不願殺韓信的,但也已對他很不放心了,所以將他留在身邊。誰知道韓信本人卻還是不安分,擅自結交諸侯,意圖謀反,這不是自己找死是什麼?試問,假如你是一國之君,你能對韓信放心嗎?

二:再看看建國後的張良做了什麼

漢六年(前201年)劉邦大封功臣,張良推辭三萬戶的封賞,甘心就位留侯

同年,為劉邦謀劃“冊封雍齒以安眾心”的計策,被採納

同年,建議劉邦定都關中,被採納

還是這一年,張良因為體弱多病,施行道引之術,不食五穀,閉門不出一年多

漢七年(前200年)為呂太后出謀劃策請出商山四皓,保住漢惠帝劉盈的太子之位

漢十一年(前196年)劉邦親征黥布,張良在關中輔佐太子,此時張良已經患病

漢十二年(前195年)劉邦戰勝回京,準備廢黜太子,張良勸諫,不被採納,從此不再理事

總的來說,建國後的張良露面的次數非常少,重要的基本就這麼幾次:而從他所做的事情中,我們可以明顯的感覺到,建國後的張良開始有意識的淡出政治中心,不願意過多的接觸朝廷政事,這其實是張良想要功成身退的一種表現。

三:張良不可能救韓

張良出生貴族,為了替已經滅亡的韓國報仇,他可以毀家紓難,在博浪沙孤注一擲。從這點上看,張良非常重情義也非常愛國。而韓信所做的事情,一樁樁一件件都與國家利益背道而馳,所以說張良絕對不可能營救韓信,這是第一點。張良是屬於較早就追隨劉邦的人,對劉邦的能力和為人還是十分了解的。所以他在與劉邦交流時都非常注意分寸,這是臣子侍奉君王時才有的禮儀。可以說兩人之間是相得甚深的,相反的,張良和韓信並沒有什麼直接的交往,更無從談有何深厚的交情了,這是從個人情感來說的,是為第二點。張良是個頗為文弱,不願意與人正面抗衡的人,漢十二年的事情就足以證明,但韓信則是一個極為自信自負的人,性格迥異的兩個人,雖然同樣功高蓋世,但其結局則是早已註定的,劉邦想殺韓信也不是一天兩天了,只是不願意揹負殺功臣的罵名才一忍再忍,這一點張良豈能不知?


狐筆春秋

張良和韓信本就不是一路人。

先看張良為人處世。

1.有勇有謀。以書生綿薄之力,找江湖義士大鐵錘,刺殺秦始皇。失敗被追殺,卻能全身而退。

2.善於識人。作為貴族,沒有看不起在路邊丟鞋的老人,而是看出黃石公的不俗,得到破解戰爭的奇書。對於看似流氓無賴的劉邦,卻看出他超人的悟性與胸懷,終輔佐劉邦建立大漢帝國。

3.智慧超然。不貪戀功名利祿,功成而身退,只做一個邊緣人。他明白鳥盡弓藏的道理。不給劉邦添麻煩,也不讓自己處於危險境界。

再看韓信做人做事。

1.越位。請求劉邦冊立張耳為趙王。這本是皇帝的抉擇。看上去是請求,實際上是要挾。

2.不仁。酈食其已經說服齊國投降。韓信為了巨大的功勞,仍然發起進攻,導致酈食其被烹殺。

3.貪名。攻下齊國之後,以方便治理為名,要求封為假齊王。第二次要挾劉邦。

4.無忠。私藏楚國逃將鍾離昧,置國家法令於不顧。看上去忠肝義膽,實際上毫無政治頭腦。這是實打實的與皇帝對抗。

5.高傲。在眾臣面前,聲稱恥於灌嬰、樊噲為伍。喪失了良好的群眾基礎。

6.自閉。被貶為淮陰侯後,明明大勢已去,還要策應陳豨造反。終被呂后設計除殺。

張良韓信對比。

張良順天道看大勢,不以個人好惡做事。對自己定位始終很準:輔佐,謀劃,功成,身退。

韓信有能力有本事,但愛名好利。一生都被自己的私慾左右。又想成為大王,被人尊重。又不想失去道義,被人辱罵。左右搖擺隨波逐流。從來沒有看清過大勢。

總結一句話:no zuo no die。韓信的路是自己走的,即使張良勸阻也沒有用。這一點張良看得清楚。所以沒有出手。


Fandy

韓信,太史公將其與蕭何、張良並稱“西漢三傑”,是劉邦的第一開國功臣。楚漢相爭的幾次關鍵戰役,都是韓信幫助劉邦打下來的,比方說大家耳熟能詳的暗度陳倉,井徑之戰等,最為經典的是,在垓下之戰中韓信逼迫史上第一武將項羽自刎而死。劉邦都曾說: "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扶百姓、給饋響、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克,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因此,韓信功高,莫可比也。

劉邦也曾經對韓信許諾:“天不殺韓信,君不殺韓信,鐵不殺韓信”。意思就是說任何情況下他都不會殺韓信。可嘆的是,劉邦並沒有兌現諾言!韓信最終還是被殺了。不過,劉邦並沒有直接出手,殺死韓信的是呂雉,用的是竹劍。劉邦在得知韓信被殺以後的反應是“且喜且憐之”( 司馬遷記載),說明對於韓信的死,劉邦不但沒有一絲傷心和愧疚,反而滿心歡喜。

(韓信劇照)

那麼,劉邦為什麼一定要殺韓信呢?

其一,韓信不是“自己人”。

韓信曾經是項羽的手下,在陳勝、吳廣起義後, 韓信投奔了項梁,但默默無聞。項梁敗死後,又歸屬項羽,項羽讓他做郎中。劉邦入蜀後,經蕭何極力引薦,韓信離楚歸漢,被劉邦授上將軍印。因此,劉邦對韓信始終心存芥蒂,擔心他終有一天會謀反。

其二,韓信在楚漢爭霸中犯下三罪。

一是滎陽事件。漢高祖五年(前204),劉邦被楚軍圍困於滎陽,日夜望韓信率軍來援,但韓信卻致書劉邦,請封假齊王,這就是赤裸裸的要挾。劉邦強壓心頭怒火,給了他一個正宗齊王的頭銜。韓信方才出兵救援。

(劉邦劇照)

二是酈食其事件。劉邦在攻打齊國時,派出酈食其出使齊國,勸齊王投降。在軍事外交的雙重壓力之下,齊王決定歸順劉邦,雙方談好條件,只等劉邦接收土地和軍隊。但韓信卻置若罔聞,繼續攻打齊國,導致齊王以為自己受騙,勃然大怒,殺了酈食其,打亂了劉邦的戰略部署。

三是鍾離昧事件。在韓信被劉邦分封到楚國後,他居然收留了劉邦通緝的要犯鍾離昧。須知劉邦曾數次被鍾離昧擊敗,恨之入骨。在劉邦多次要求韓信交出鍾離昧後,韓信才猶豫再三地讓鍾離昧自盡,這次事件徹底激怒了劉邦,公元前201年,終將其拿下,貶為淮陰侯,扣留在都城洛陽。

其三,功高震主。

韓信的功勞大家都知道,他被譽為劉邦武將中的第一功臣。對於這樣有威望的大將,劉邦非常害怕他會謀反。韓信的軍事才能卓越,如果劉邦死了之後,誰能駕馭得了,為劉氏江山計,也為自己的子孫後代計,韓信必然成為劉邦“家天下”的犧牲品。

那麼,張良為何不阻止呢?

其一,張良沒法阻止。劉邦殺韓信之心由來已久,非張良的三寸不爛之舌所能阻止的。做為劉邦的心腹謀士,張良知道韓信的死是必然的,只不過是時間而已。且自己本身是韓國貴族的後裔,幫助劉邦的目的是為了推翻暴秦,目的實現了,自然再也不去招惹是非。

其二,張良也不想阻止。劉邦平定天下以後,大封功臣。但只有張良,只接受封地更小、封戶更少的留侯。他曾多次對劉邦說:“願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遊耳”。像他這樣一個連封賞都推辭、只想離開朝廷這一是非之地的人,自然不會去蹚韓信的這趟渾水而引火燒身的。”

由此,韓信功高於世,卻落個如此下場,只留下“兔死狗烹、鳥盡弓藏”之語以警醒後人。


張生全精彩歷史

劉邦殺功臣在歷史上,並不是首創。春秋時越王勾踐,多虧文種和范蠡二大夫將滅王的國家重新復國,功莫大焉。最終越王勾踐對忠臣文種下一道旨意,讓文種為寡人滅夫差於地下,文種嘆日悔不聽範大夫之言,敵國破謀臣亡,狡兔死走狗烹。范蠡早己隱遁於江湖之中,倖免於難。至於劉邦只殺韓信,因為韓信功高震主,現在天下已經太平。如果韓信造反,無人可治。況且韓信收藏了項羽的,大將鍾離昧。因此假手於呂后之手,將韓信殺。當時張良已經在功成名就之後不理,朝中之事了。張良何許人也,能看不出劉邦的心思嗎?會早早退出政壇,專心研究赤松子個個長生不老之方。斬殺韓信之事張良不見的知道,即使知道了,張良在此時為了自己避難,也未見得勸說劉邦。因為張良與韓信他們不是朋友。即使是蕭何推薦的韓信,作為劉邦的大將,不是有蕭何月下追韓信嗎,但最終韓信還是死在蕭何定計,親捉到了韓信,不是有這麼句話嗎,叫做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用戶中國布衣

這就要從劉邦用人上來說了,劉邦用蕭何是大用,小疑。韓信是,大用,大疑。張良是,大用,不疑。從後面蕭何自汙求全,可以看出劉邦對蕭何存有警戒懷疑之心,畢竟有人才能比你強,還在給你賣命,劉邦逃命的時候連親生子女都踹下車,更何況是個能力超凡,管理自己後方的能人,當時蕭何的權力非常大。蕭何還是誓死追隨的沛縣老部下了,依然被劉邦懷疑。韓信就不用說了,他雖沒犯大錯,不過能力強,又不是老部下,背地裡還有自己的小算盤(不一定是要謀反)關鍵是韓信掌握的力量太強,強到幾乎可以把劉邦從龍椅上扯下來。張良的才能主要是謀略方面,而不是治國之才,而且他身體虛弱,時不時生個病,劉邦對他很放心,更何況,張良幾乎就沒有自己培植的嫡系勢力,有能力,對自己又沒威脅,誰不會好好疼著。韓信被弄的原因我上面說過,現在開始說,張良為什麼不阻止,不敢啊他!關一個韓信就不能讓劉邦好好吃飯了,張良要是給韓信求情,第一,張良是不是和韓信有勾結。第二,這是皇帝的決定,你說是錯的,而且你能力這麼強,損壞皇帝權威。第三張良後期學習黃老學說避禍(他是儒家的學生),表明了,他不想捲入朝堂之爭。


辰平日久

首先說一下,雖然劉邦也容不下韓信,但是最終殺掉韓信的是呂后。張良雖然和韓信、蕭何被譽為漢初三傑,但是張良和韓信的交集並沒有多少,也就是說張良和韓信沒有多少交情。

韓信是蕭何力薦給劉邦的,最終韓信竟然被蕭何誆騙至呂后處,最終被處死。



張良對劉邦和呂后非常忠心

張良為人非常忠於劉邦和呂后,在漢朝創立之前,張良的每次謀略都是以劉邦為出發點。而劉邦也是深知張良的忠心,所以劉邦對待張良能夠態度謙和尊敬。

張良對待呂后更是如此,曾經多次協助呂后,尤其是太子之爭時,完全是因為張良請來了商山四皓的協助,避免了劉邦改立戚夫人的兒子為太子。



韓信必死無疑,沒有救的希望

《史記》記載,韓信是因為勾結陳豨謀反,才被殺的,這個事情雖然有爭論,但是我認為是真的,畢竟太史公秉筆還是很公正的。

在垓下之圍時,遲遲不出兵,導致了劉邦被項羽圍困,直到劉邦加封了韓信的封地後,韓信才出兵援救的。



平定天下後,韓信被囚禁到了劉邦的都城,降為淮陰侯。這時候看到了樊噲,竟然恥於和樊噲同級,關鍵還說了出來。想來,韓信如此作風,人緣應該不是很好。

再有就是韓信的軍事才能過於出眾,劉邦也深知一旦自己死了,估計沒有人能夠駕馭韓信,而忠心於漢室的大臣也無法和韓信相比。

有鑑於此,韓信已經是必死之人,救無可救。



張良沒有勸諫能力,也不願意惹火上身

張良雖然被譽為漢初三傑,但是劉邦和呂后認定的事情,張良根本就沒有能力改變。

在一個就是前面說的,韓信身陷必死之局,救無可救,倘若張良前去勸諫,那麼依照劉邦和呂后的性格,張良估計也必死無疑。


我是越關

劉邦為什麼對張良言聽計從?信任?不是!是依賴!依賴於張良的謀略和決斷。我不明白!問張良為什麼不救韓信!試問!張良又為什麼要救韓信!!!韓信曾做過韓將,在張良的手下做過事!張良在送劉邦去漢中的途中,投奔了漢王!試問以張良的精明會不察覺?顯然是默許了!甚至還有可能是他授意的!那麼又為什麼這樣呢?韓信善用兵,劉邦那的確需要他!可以賣劉邦一個人情,同時,也給韓信一個施展的機會!更重要的是!在漢中,又埋下了一枚棋子!要知道,這個時候的韓王成,可還沒死呢!😏不妨試想一下!如果那時候韓王成沒有莫名其妙的死在項羽那裡!而是被機敏的張良找到機會帶回了韓國的封地!那麼在之後的群王四起楚漢紛爭中如果劉邦在沒有張良的謀劃幫助下又能否成功翻盤?那麼他們兩虎相爭之後!最後最有可能漁翁得利的,又會是誰?😏可惜歷史沒有如果!項羽莫名其妙的殺死了韓王成,讓張良復韓的最後希望也破滅了!張良也被徹底的惹怒了!開啟了他第二次的復仇之行!👿他先是果斷的放棄了兵權,棲身在了劉邦最近的耳邊,用自己準備為韓國復國用的棋子,拿來為主子復仇!於是有了破釜沉舟,暗度陳倉,有了策反九江王,有了四面楚歌,兵圍垓下!…但一切結束後!在張良的心裡也就結束了!之後的漢王怎樣,漢朝怎樣已經與他無關了!因為那終究不是他的韓國!後來劉邦試探性的封王封相!張良的婉拒與遠離就已經說明了一切!所以無論是後來的韓信的作死,還是劉邦的殺驢!他都已經不關心了!……








月心水映1

劉邦手下有兩大集團,一是豐沛集團,二是諸侯王集團。張良原本並不是劉邦集團的人,他是韓國貴族公子,祖上五代為相。秦國滅亡了韓國以後,他致力於刺殺秦王,不過並未成功。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以後,他便追隨韓王恢復韓地。不過後來韓王為項羽所殺,他復國無望,才無奈之中跟隨了劉邦。

劉邦能夠奪取天下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團結了諸侯王集團。不過說到底,劉邦和諸侯王不過是短暫的合作關係。到最後,劉邦還是將那些異姓諸侯王各個擊破了。所以張良即使投靠了劉邦,為劉邦立下了很多功勞,他其實還是不可能與劉邦豐沛集團的那些人相比的。劉邦到了晚年,甚至連蕭何這樣德高望重,處處謹慎的人都只是表明信任的。據說蕭何自偷偷弄壞自己的名聲,大量強買田地,才讓劉邦心安。

至於張良,其實他和韓信是差不多性質的。不過張良還是會明哲保身,很早就功成身退了。韓信則不然,他一直是以國士對待劉邦,但是時代已經變了,劉邦還是對他不放心。畢竟以韓信的能力,如果真的起兵,劉邦多半是很難打過的。至於說張良阻止劉邦殺韓信,我只能說張良本身就很危險了,他與韓信沒瓜沒葛,又怎麼會這蹚渾水?


歷史是什麼

首先,這個提問就有些不高明,但凡熟悉楚漢之爭的人,都不會考慮這個問題,因為實在沒多少意思。換作一個問法,或許大家就非常樂意答了。比如可以問:同為漢室三傑,“一代帝師”和“一代兵仙”結局會如此迥異?

張良在中國知識分子地位相當高,在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中,善始善終並且能稱作帝師的就此一人,這非常難得,為什麼呢?地痞流氓出身劉邦非常看不起讀書人,但對張良出奇的尊敬,這一點,從劉邦對漢室三傑的評價就可以看出來,不僅把張良排第一,而且不直呼其名,而是稱呼他的字。

為什麼有這麼高的待遇呢?這跟張良的貴族氣質有關,可以說,張良幫助劉邦,根本不是衝著榮華富貴,而是為了推翻暴秦,興復韓國去的。張良可以做到急流勇退,但是窮苦人家出身的韓信卻絕對不可能,因為他窮怕了,也落魄怕了。兩者之間的格調,一個在天上,一個在地下。

千百年來,大家都非常同情韓信,他為漢朝打下了三分之二的江山,結局卻是誅滅三族,說冤嗎?冤,但能完全怪劉邦或者呂后麼?其實主要還是怪韓信自己,如若不是逼封齊王,後來又間接害死了酈食其,劉邦就不會骨子裡面痛恨他。

第一次從楚王降為淮陰侯,韓信的確是被冤枉了,因為韓信根本沒有反心,而劉邦也沒殺他,多多少少保留了幾分感情。第二次就沒有那麼好的運氣了,直接誅滅三族,因為他的的確確想造反,想找回被劉邦奪走的江山。

一句話,張良不迷戀權貴,所以善始善終,韓信放棄不了權貴,所以兔死狗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