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争夺东北王张作霖的军火市场,德国与日本激烈竞争,结果惨烈

“东北王”张作霖的奉军,兵力最多时达35万人,是北洋时期全国最大的军阀集团。要武装这支庞大的军队,除了奉张自设的沈阳兵工厂,还必须从国外购买大量军火。张作霖极为重视与外国军火商打交道,为此通过各种渠道,与日本、丹麦、法国、英国、挪威、德国、意大利、白俄都有军火生意往来。人们从前总是关注张作霖如何接受日本武器,而很少发现德国军火在奉系中同样占有一席之地。

为争夺东北王张作霖的军火市场,德国与日本激烈竞争,结果惨烈

(张大帅深谋远虑,清楚军火不能只靠小日本)

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经济遭受重创,但军事技术、生产设备的优势仍在。其先进的技术、装备对中国各地的军阀们有极大的吸引力。德国工业界也不会放过中国这一军火市场。凡尔赛条约规定,德国不准制造武器,也不准将武器运进输出。但是德国人可以利用邻国的港口,避开这些限制。德国人又宣称,运往中国的军火并非最近生产,而是根据条约裁撤的德国军队上缴的军火。例如军火在瑞典港口装货,然后由德国货船运往中国。

德国同张作霖进行军火贸易的主要供应商,正是军火工业巨头克虏伯。克虏伯公司在一战中大发战争财,但一战结束德国战败,克虏伯公司失去了国家定货,生产极度萎缩,急于寻求国外市场。由于中国不是主要的军火市场,该公司并不直接和中国进行贸易,而是通过军火商或掮客进行。大军火商或掮客把军火运入中国后,直接与军阀的代表接洽,商讨具体的价格、交货或付款方式。张作霖做的是大生意,有时直接派代表到德国进行政府级的谈判。不过事情毕竟没法声张,张作霖同德国的军火贸易是秘密进行的。

为争夺东北王张作霖的军火市场,德国与日本激烈竞争,结果惨烈

(从德国人那里搞到不少东西,张大帅很高兴)

为争夺东北王张作霖的军火市场,德国与日本激烈竞争,结果惨烈

为争夺东北王张作霖的军火市场,德国与日本激烈竞争,结果惨烈

(奉军坦克部队,装备从军火商手里买来的法国雷诺坦克)

张作霖除了购买德国军火,还聘请德国的军事顾问。沈阳兵工厂就有不少德国技师。张作霖还设立化学兵工厂,试制化学武器,为此更要聘用德国化学技师。除了陆军,张作霖又竭力筹建空军,任命张学良兼任航空处总办。聘请德国教官,向德国、意大利购买飞机,更是必须。

为争夺东北王张作霖的军火市场,德国与日本激烈竞争,结果惨烈

(飞机坦克齐活,统一全国不过小菜一碟整两口,张大帅自感能轻松搞定)

众所周知,张作霖依靠日本的支持发展起来。但他不甘心受日本的摆布,所以大规模向包括德国在内的西方国家购买军火,用意便是与日本方面过分强大的势力取得平衡,减少对日本的依赖。德国等西方国家的军火合同不仅减轻了张作霖对日本的依赖程度,而且这类军火合同很少有政治附带条件,更为灵活。德国人没有政治附带条件,却比日本人更爱赚钱。西方军火商或掮客更是精于此道。张作霖虽然精明,却常因此吃亏。尽管如此,张作霖毫无办法。例如德国商人卖给张作霖的步枪,子弹数量经常不足。饶是张大帅跳脚大骂一口一个“妈了个巴子”,却也无计可施。

为争夺东北王张作霖的军火市场,德国与日本激烈竞争,结果惨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