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兵團墾區地名縱橫談,我們腳下的歷史文化基因

為什麼我的眼睛總是飽含淚水,

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太深太深。

一一題記

地上原來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有了路;地上原來沒有名字,走的人多了也就了有了名字。地名記載了我們的歷史文化發展軌跡,迴響著遙遠的而又臨近的先祖先輩的足音,展示了各族人民共同創造新疆歷史的絢麗多彩的畫卷。細看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176個農牧團場,是176個紅點兒,分佈於“三山兩盆”和千里邊境線上。176個地名訴說著一個個生動有趣耐人尋味的故事……

生態變遷:水與綠洲的呼喚

新疆土地廣袤,山川壯麗,資源富集,是祖國西陲的得天獨厚的一塊寶地。但是,自古以來,新疆的生態環境嚴酷脆弱,河流改道,沙漠遷移,戰亂頻乃,古國湮滅,新城再起。古人的地名記載了滄海桑田的變遷,似乎萌發了蒙朧的生態環境意識。

塔克拉瑪干大沙漠是地球上僅次於撒哈拉的第二大流動沙漠。“塔克拉瑪干”維吾爾語“進去出不來”之意。相傳古時候,這裡有一座富麗堂皇的城堡,流水環繞,人煙輻輳。不知何年,風暴驟起,四十九天,城堡消失。但每逢夜晚,仍能聽到人喊馬嘶,雞鳴狗叫。如果有人進入這裡,會發現很多富麗的房舍和金銀珠寶。你若想拿走,城門會自動關閉。你放下手中的財物,城門又會自動開啟。

沙暴會毀掉人們美好的家園。於是,人們最看重的是水、草木、山川和綠洲。並把美好的憧憬寄託於腳下的地名。

環繞塔克拉瑪干沙漠的兵團墾區維吾爾語地名有:

阿克蘇墾區,“阿克蘇”意為“清水”;“阿拉爾”綠色的半島;3團“喀拉庫勒”黑色的海子;10團“科克庫勒”藍色的湖泊,其實是古代塔里木洪水留下的水泊。而14團“夏合勒克”是長滿駱駝刺的地方。

新疆兵團墾區地名縱橫談,我們腳下的歷史文化基因

(阿克蘇墾區)

庫爾勒墾區有西北最大的淡水湖博斯騰湖。“博斯騰”意為綠洲。這裡至今蘆葦如海,水藍如璧。29團地處重鹽鹼灘,得名“吾瓦”兔子不拉屎的地方。31團“英庫勒”新海子;34團“鐵幹裡克”鈴鐺刺叢生。

新疆兵團墾區地名縱橫談,我們腳下的歷史文化基因

(庫爾勒墾區)

圖木舒克墾區地名富於傳奇,豐富多彩。“圖木舒克”意為突出的一角。古代維吾爾人已經有了豐富的地理知識,這裡是伸向塔里木沙漠的突出的綠洲。小海子“硝格爾”是苦水之意。44團“精墩”有鬼的大沙包,今人改一字為“金墩”成為富貴地名。49團“蓋美里克”地窩子;50團“其蓋麥旦”野麻灘;52團“其乾喬勒”刺草荒野;53團“皮恰克松地”刀子折斷了,傳說古代有獵人與狼搏鬥,刀子斷了。民族英雄林則徐踏勘南疆在這裡“遇大風歇三日”,吟詩“但期繡壟成千頃,敢憚鋒車歷八城”。地處麥蓋提縣的43團“扎拉提”是墳場之意,上世紀八十年代王恩茂曾譽為“葉河岸邊的希望之花”。林公的“繡壟千頃”早已成現實。

新疆兵團墾區地名縱橫談,我們腳下的歷史文化基因

(圖木舒克墾區)

哈薩克是西域的古老的遊牧民族。他們逐水草而居,被譽為“馬背上的民族”。他們留下的地名富有自然生態特色。聞名遐邇的“伊力特曲”美酒之鄉第四師72團,地名“肖爾布拉克”即鹼水泉。79團“則庫”是窄窄的流水;73團“闊爾吉勒尕”荒涼的墓地;第十師185團“克孜勒烏英克”紅色柳樹;第九師165團“達因蘇”現成的水;167團“麥海因”紅色泉水。地名顯示出多麼生動的新疆地貌圖!

今天,兵團墾區環繞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和古爾班特古通大沙漠建起了一道道生機盎然的綠色屏障。回味古地名的悲涼、荒涼、淒涼,看今日林茂糧豐、鐵塔高聳、大道平坦、安居樂業的繁華景象,你會驚歎“戈壁驚開新世界,天山常湧大波濤!”

西征東歸:蒙古長調的豪邁悲壯

我們先把北疆墾區的蒙古語地名由西向東連成一條線:

地處伊吾縣的第十三師淖毛湖農場,地名“諾木託羅蓋”彎弓山;巴里坤“巴爾格勒”老虎爪子;“烏魯木齊”優美牧場;“奎屯”寒冷;第八師121團炮臺是“博克泰”的音譯,意為有鹿的地方;額敏又名“都魯布津”四方城;170團“莫合臺”水草地。184團在和布克賽爾縣,“查干屯格”芨芨草灘。伊犁墾區和的蒙古語地名更多:“霍爾果斯”放牧之地;75團“浩特浩爾”較低的地方。阿勒泰山下的北屯,原名“多爾布爾津”像氈子一樣平的地方;181團“巴里巴蓋”乳狀的山……

這些地名連成的線正是“一代天驕”成吉思汗西征路線,一個個地名就是紀錄震撼世界歷史的宏偉業績的豐碑。公元1211年,成吉思汗派遣大軍征討西遼,出兵西征。“會當彎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至其晚年,建立了橫跨亞歐兩大洲的宏大帝國。他將疆土分封宗室諸王,欽察汗國、察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伊兒汗國及蒙古本土。成吉思汗曾親臨額爾齊斯河。德仁山下傳說有他的西征誓師點將臺。蒙古民族為開發保衛西域作出了巨大歷史貢獻。有耐人尋味的是,第九師162團地名“葉爾蓋提”,史載清未光緒年間,關中回民白彥虎起義失敗西逃。阿勒泰參贊大臣錫倫率兵追趕到此,古樹蒼莽,野草茂密,迷失方向。派蒙古兵探路,晚歸報曰:“葉爾蓋提”彎而陡的河岸。從成吉思汗西征到離現在最近出現的“葉爾蓋提”,屈指600多年!上溯漢唐,兩千多年來中華民族對西域的開拓與經營從未停止過!

再把博樂到焉耆的蒙古語地名連成線,又是悲壯的英雄故事。

博樂墾區的第五師81團“霍熱”驛站;82團“夏日託熱”金色胡楊林;84團“托里”平如鏡面;85團“布恩混圖”有個蒙古廟;86團“青達拉”無水的草原;88團“博格達爾”神山背後……

新疆兵團墾區地名縱橫談,我們腳下的歷史文化基因

(博樂墾區)

焉耆墾區的第二師22團“才吾庫勒”蓬蒿多的地方;24團“夏爾特熱”梧桐窩子;“巴音布魯克”多泉草地天鵝湖……

新疆兵團墾區地名縱橫談,我們腳下的歷史文化基因

(焉耆墾區)

開都河畔的蒙古語地名,使人想起英雄渥巴錫,耳邊迴響起那氣壯山河的呼喚:“我們的子孫永世不當奴隸,向著太陽昇起的地方去!”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遊牧於伏爾加河流域的土爾扈特、和碩特、杜爾伯特、輝特四部的蒙古人,不堪忍受沙俄的殘酷壓迫和剝削,不願為沙俄的侵略戰爭當炮灰,他們在26歲的年輕臺吉渥巴錫的率領下,拔寨東行,冒風雪,趟冰河,渡沙漠,斬關奪隘,浴血奮戰,歷時半年,終於東歸祖國。這支萬里東歸的英雄隊伍付出了重大犧牲,啟程時17萬多人,到達伊犁清軍卡倫時僅餘7萬多人。響徹這支隊伍的口號“不當奴隸,誓死東歸”“向著啟明星、向著太陽走”。吐爾扈特東歸的壯舉寫下了中華民族近代史上光輝一頁。乾隆帝在避暑山莊接見渥巴錫並賜於很高爵位。甘陝寧青的漢族人民萬里送糧,新疆阿克蘇、喀什、和田的維吾爾族人民送來牛羊衣物,東歸英雄受到熱烈歡迎。乾隆時代曾被貶戍新疆的大學者紀昀,賦長詩高度讚揚了土爾扈特東歸壯舉《御試土爾扈特全部歸順詩》,最後兩句“銘功蔥嶺石,萬古峙崢嶸。”

東歸部落被安置在天山南北五處放牧。北疆的博樂是其中一支,渥巴錫親率部眾越天山,放牧於開都河畔。今天,每當我們讀到博樂墾區和焉耆墾區的蒙古語地名,對東歸英雄的敬意油然而生。渥巴錫走過的地名,我們也在走而且將千秋萬代走下去……。

屯墾戍邊:唱徹邊關的古韻長歌

屯墾戍邊是兩千多年迴盪在西域的古韻長歌,是中華民族古代的偉大治國智慧。西域屯墾發韌於西漢,輝煌於漢唐清。古代屯墾留下的每一個地名,都展示著一個可歌可泣的悲壯故事。

公元前60年,西域歷史發生重大轉折,西域都護府像一座山嶽般的里程碑橫空出世,天山南北從此歸於西漢大一統。隨之,西漢政府大力推行屯田,亦兵亦農。軍屯遍及天山南北。第六師奇台農場“四十里腰站”,就是古絲綢之路的驛站;土墩子農場所在的“土墩子”即漢代烽火臺遺址。第十三師火箭農場地名“尖尖墩”就是唐代烽火臺遺址。庫爾勒墾區、阿克蘇墾區都有漢唐屯田遺址。可惜,由於河流改道,戰亂頻乃,人去名湮,漢唐史書上的許多屯墾地名難以找到原址了。一個新的民族的到來,往往會給土地重新起名,像給自已的孩子起名字。

離我們最近最多的屯墾地名源自清朝。公元1759年,清朝平定了大小和卓叛亂,統一了天山南北。1762年設伊犁將軍,實行軍府制度,大力推行屯田。第六師軍戶農場所在地“二畦”,乾隆年間清軍在此屯墾,修土渠三道,渠間之地為“畦”。該地處二三渠之間得名。乾隆二十七年(1762),在烏西築城堡安置移民屯田。今天第十二師的三坪農場“上四工”、五一農場“下四工”,均為清朝民屯點。地處吉木薩爾縣的紅旗農場,“四廠湖”即為清軍馬場。地處昌吉州的第六師五家渠市,“五家渠”解放前楊、馮、杜等五戶人家引老龍河水在此開墾。

更為彪炳青史的是錫伯人西遷。1764年,清朝從盛京抽調錫伯族官兵及家屬共3000多人到伊犁河南察布查爾屯田駐防。於是,在祖國版圖的西大門出現了錫伯語的地名。第四師67團“斐新哈莎”密佈的木圍欄;68團“佛尕善”老村。其地為1767年錫伯營編為八旗八牛錄,築城而居。百年後因地溼房塌,遂南遷,留遺址。

石河子第八師也分佈有清朝的軍屯和民屯點。134團“下野地”,清未為籌軍糧號召百姓開荒。財主從甘肅接農民來此開荒,按水渠上下游分為上野地、中野地、下野地。122團地處其東而得名“東野”。141團在其北而得名“北野”。清光緒十年(1884年)由迪化(烏魯木齊)至承化(阿勒泰)設12個驛站,石河子即為其一。而135團是進入沙漠的頭道驛站,得名“沙門子”。可以想象這些地名展示當時的情景:軍屯民屯,星羅棋佈;驛站相望,驛馬流星,大好河山,軍民共守。林則徐詩:“中外總期無曠土,兵農何必有名分。迢迢一片龍沙地,待聽扶犁叱犢聲”。

新疆兵團墾區地名縱橫談,我們腳下的歷史文化基因

(石河子市夜景)

清朝推行屯墾戍邊對維護祖國統一、抵禦外敵入侵起了重大作用。1864年,南疆爆發農民起義。第二年中亞浩罕國軍官阿古柏入侵。阿古柏打著“聖戰”旗號,殘酷殺害各族人民。1870年,阿古柏北越天山侵佔烏魯木齊等地。新疆大好河山,危若累卵。各族人民性命,危在旦夕。不願作奴隸的老百姓自發組織起來,保家衛國。

瑪納斯縣的農民為抵抗侵略軍,築起城堡,名為鎮西營堡。現為148團所在地“西營”。呼圖壁縣漢民為抵抗阿古柏侵略軍的民族仇殺,在鎮番戶“四豪強”高四、李頭、徐大旗、何世海率領下,跨河築城,木橋相連,僅容一人一騎通行,得名“馬橋”,現為第六師106團所在地。而高四等“四豪強”的先輩是1795年甘肅民勤縣進疆屯墾的農民,其民屯名為“鎮番戶”,即今天農六師芳草湖農場所在地“正繁戶”。

1876年,左宗棠大義凜然,扶棺西征,收復新疆。哈密市第十三師師部“大營房”即為西征大軍指揮部。北疆東疆的軍屯民屯,包括老百姓自衛組織,或策應清軍,或支援糧草,或配合作戰,為保證戰爭勝利起了重要作用。“西營”“馬橋”“大營房”不僅是地名,而且是不畏強暴、敢於反抗、永不屈服的象徵。

新疆兵團墾區地名縱橫談,我們腳下的歷史文化基因

(哈密墾區夜景)

花園北屯:地圖上新標的紅圓點兒

1949年冬,人民解放軍西出玉關,實現了新疆和平解放。隨後,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新中國的屯墾戍邊事業拉開了序幕。五十多年過去,彈指一揮間。要了解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屯墾戍邊的偉大貢獻,最簡單最直觀也是最生動的辦法,就是拿五十年代的新疆地圖與現在最新版的地圖比較一下,增加了多少個紅圓點兒。

一位老軍墾曾深情地說,我們這一代人為國家為民族做出的最大貢獻,是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增加了一些紅圓點兒。我們一輩子就做了這一件事情。

一個人有了孩子,第一件事就是起名字。從此,孩子的生命與名字永不分離;一個人開拓了一片荒無人煙的土地,第一件事就是起地名。從此,地名的命運就與國土永不分離。兵團人是拓荒者,是新地名的創造者。一個個紅圓點兒,一個個新地名,就是兵團人奉獻給共和國的一顆顆忠心。

1958年9月,朱德委員長視察石河子。參觀了機械化農場後欣然命名“花園農場”。今天,第八師143團得名“花園”。

1958年4月,兵團副政委、曾任八路軍三五九旅719團團長的張仲瀚踏勘額爾齊斯河。“江山空半壁,何忍國土荒”。他登上山包,舉起望遠鏡。地勢平坦,草木豐茂,河水蜿蜒,緲無人煙。他高興地說,我們要在這裡建一座城市。兵團肩負屯墾戍邊使命,這裡地處新疆最北部,就叫“北屯”!1966年在新版中國地圖上出了一個紅圓點兒:“北屯”。今天,這裡是第十師北屯市所在地,是一座風景優美的北國之城。張仲瀚還為182團所在地起名“頂山”,其地河北岸有座尖頂山,故名之。

在塔里木河流域,有一連串的小紅圓點兒。八路軍三五九旅的老部隊開挖了著名的勝利渠,開墾了一塊塊綠洲,出現了一連串的新地名。1團“金銀川”,水稻為金,棉花為銀。8團“塔門”,進塔里木之門戶。11團“花橋”;12團“南口”;13團“幸福城”;15團“紅橋”,都是拓荒者所命名的土地。上世紀六十年代,曾任農一師師長的老紅軍林海清,在開墾16團荒地時,為團部命名“新開嶺”,意為新開的土地。

在庫爾勒墾區,1950年二軍六師十七團到開都河畔開荒,乾脆起名“開來”,今天21團團部叫“開來鎮”。二十二兵團九軍二十七師七十九團在博湖開荒,蘆葦無涯,水色映天,今25團得名“湖光”。30團地名“雙豐”,兆示著年年糧棉雙豐收。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今天,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屯墾戍邊事業面臨大好發展機遇。面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版圖,兵團人的使命是,現有的紅圓點兒要做大做強還要做亮,還要在空白處不斷增加新的紅圓點兒。在“萬方樂奏有于闐”的和田,在墨玉至皮山的一望無際的荒灘上,一個新的城市“崑玉市”迅速崛起,又一個紅圓點兒誕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