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扰我中华的“异族”外敌——匈奴篇

古代华夏族大多建都在黄河南北,因为地处四方之中,所以称为“中华”,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是汉族最初兴起的地方,后代各朝疆土逐渐扩大,但凡汉族所统辖的地方,皆称“中华”。与之相对应的,便是被称为“蛮夷”的其他少数民族,因其所居之地地理环境较差,多以游猎畜牧为生,故部族大多擅长骑射。生产制度的差异导致北方少数民族物质生活匮乏,因此经常南下侵扰中原的财富,甚至一度夺取汉政权,建立统一的封建帝国(蒙元、满清),匈奴便是活跃在秦汉时期的“异族”部落之一。

那些年扰我中华的“异族”外敌——匈奴篇

起源

据《史记》记载,匈奴族和华夏族同源,匈奴的祖先是夏后氏的后代子孙,叫淳维(夏桀的一支后裔)。唐尧、虞舜以前就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住在北方蛮荒之地,随着畜牧活动而迁移。(“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獫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

历史

约前16世纪夏朝灭亡后,夏桀的一支后裔逃亡北方,逐渐吞并周边小的部族,成为匈奴族。畜牧文明下的北方少数民族强盛大概这么个套路:杰出领袖+统一本族各小部落+吞并周边部落。要知道,草原民族剽悍好斗,统一各部落并非易事,而且,往往杰出领袖一旦死去,各部族很快会陷入分裂内斗。因此,在漫长的历史中,北方少数民族强盛的时期并不长,强盛至能完全征服中原政权的时候更少,只有蒙元和满清两次。

匈奴国的全盛时期从公元前128年至公元前209年(称之为“国”实在是勉强)。依小便看来,战国时期中原各诸侯国混战不休,无暇也无力北顾,是其强盛起来的一个重要外部原因。

那些年扰我中华的“异族”外敌——匈奴篇

秦国统一六国,建立了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秦始皇马上就派了蒙恬率军三十万抗击匈奴,收复河套以南地,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建起了万里长城以御匈奴。但是,很不幸的,秦朝是个短命的王朝,匈奴得以趁着秦末中原大乱,继续发展。因此,也就有了后面的“白登之围”(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被匈奴围困于白登山的事件)

那些年扰我中华的“异族”外敌——匈奴篇

因长年战乱,国家初定,经济破败,汉朝采取和亲的对完政策,以求与匈奴暂时维持和平(中原王朝的耻辱)。

到了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西汉王朝的国力经过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已不同往日。汉朝开始用军事手段来彻底解决北方的匈奴的威胁,名将卫青、霍去病三次大规模出击匈奴,收河套地区,夺取河西走廊,将当时汉朝的北部疆域从长城沿线推至漠北,匈奴的势力得到了大大的削弱(《汉书•匈奴传》说“汉兵深入穷追二十余年,匈奴孕重惰殰,罢极苦之”)。

汉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王呼韩邪向汉求亲,王昭君出塞嫁与匈奴单于后,匈奴人已重新回到漠南,双方依汉元帝永光元年(公元前43年)的约定以长城为界。

东汉永元三年(91年),大将军窦宪、耿秉深入瀚海沙漠,出击鹿塞三千华里,大破匈奴,彻底解决汉朝历时三百年之久的匈奴之患。

那些年扰我中华的“异族”外敌——匈奴篇

去向

公元前60年左右,匈奴内部分裂,最后发展为呼韩邪单于和郅支单于。公元前53年,呼韩邪单于附汉,是为南匈奴。

公元前36年,西汉出使西域的将领陈汤假托朝廷命令(“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就是出自陈汤之口),远征北匈奴、斩杀郅支单于,消灭了北匈奴,由此南匈奴率部重归漠北,完成了匈奴的统一。

东汉初年,位于漠北的匈奴逐渐强盛起来,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匈奴内乱,再次分裂成南北二部,南部匈奴人依附东汉称臣(与汉族逐渐融合,到了南北朝时期,真正意义上的匈奴,已经看不到了),北部匈奴人留居漠北,称为北匈奴。公元91年,窦宪派耿夔、任尚兵出居延,深入五千余里,大破北匈奴,从此匈奴在和汉民族的长年战争中彻底失败,开始了始无前例的民族大迁移,逐渐消失在中华文明的视野中。

那些年扰我中华的“异族”外敌——匈奴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