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說“大柵欄”

簡說“大柵欄”

“大柵欄”是北京著名商業街,許多土生土長的北京人對“大柵欄”都是感到很親切的。

明朝時稱為“廊房四條”。

簡說“大柵欄”

為防止盜賊,那時很多街巷口安上木柵欄,天黑關閉,是謂“宵禁”。據清《欽定令典事例》,雍正和乾隆年間又新建很多柵欄。廊房四條東西口豎起了兩座特別高大的柵欄,巷名漸變成“大柵欄”。在《乾隆京城全圖》上也出現了“大柵欄”地名。

簡說“大柵欄”

到了清末,這裡已是北京的商業中心,可謂“凡金銀珠寶以及食貨如山積,酒榭歌樓,歡呼酣飲,恆日暮不休。”然而這滿目的繁華,卻幾乎被庚子年的一場大火焚燒殆盡。

“庚子大火”是由義和團點燃的。在鬧拳之時,京城市井商鋪無不噤若寒蟬,前門大街,鮮魚口、大柵欄等一帶賣洋藥、洋蠟、洋布、洋襪子、洋手巾、洋胰子等一類洋貨的店鋪大都關上了門,“洋貨鋪”改為“雜貨鋪”。大柵欄裡中間偏西、路北一家專賣洋藥的“老德記洋藥房”,雖然把“洋藥房”改成“大藥房”,但店中的大批洋藥並沒有銷燬,尚存在店中,引起義和團的憤怒。

1900年6月16日(農曆庚子年五月二十日),大柵欄壇的大師兄率領團民手持刀、槍圍住了老德記大藥房。店外拳匪大師兄在老德記大藥房的門上劃了個“十”字,並口中念著咒語,店內有個團民拿出事先準備好的引火物點燃了店堂。當時的店鋪房屋都是磚木結構的,一會兒工夫,大火就著上了屋頂。火起之後,團民又“不許人救”。據仲芳氏《庚子記事》載:“先是義和團在老德記大藥房將火點起,令四鄰焚香叩首,不可驚亂。及至延及旁處,團民不許撲救,仍令各家焚香,可保無虞,切勿自生慌擾。既至火勢大發,不可挽救,而放火之團民,已趁亂逃遁矣。是以各鋪戶搬移不及,束手待焚,僅將賬目搶護而已。”一時之間,烈焰飛騰,加上那天正颳風,霎時,全街都著起了大火,火勢向煤市街、觀音寺、廊房三、二、頭條、珠寶市、前門大街、西河沿及東、西荷包巷蔓延。前門箭樓和城樓也起了火。

簡說“大柵欄”

簡說“大柵欄”

大火過後,滿目瘡痍的“大柵欄”

簡說“大柵欄”

這張照片是1899年在北京開設照相館的日本攝影師山本贊七郎從前門大街東側的一家店鋪房頂向北拍攝的,展現了庚子年大火之前,前門大街車水馬龍熱鬧非凡的景象。

我們喜歡歷史、喜歡古玩的,不光是那些珠寶金玉,那些文化的傳承更是應當我們珍惜的。以史為鑑,不能讓災難重演,是我輩歷史文化愛好者的使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