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说“大栅栏”

简说“大栅栏”

“大栅栏”是北京著名商业街,许多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对“大栅栏”都是感到很亲切的。

明朝时称为“廊房四条”。

简说“大栅栏”

为防止盗贼,那时很多街巷口安上木栅栏,天黑关闭,是谓“宵禁”。据清《钦定令典事例》,雍正和乾隆年间又新建很多栅栏。廊房四条东西口竖起了两座特别高大的栅栏,巷名渐变成“大栅栏”。在《乾隆京城全图》上也出现了“大栅栏”地名。

简说“大栅栏”

到了清末,这里已是北京的商业中心,可谓“凡金银珠宝以及食货如山积,酒榭歌楼,欢呼酣饮,恒日暮不休。”然而这满目的繁华,却几乎被庚子年的一场大火焚烧殆尽。

“庚子大火”是由义和团点燃的。在闹拳之时,京城市井商铺无不噤若寒蝉,前门大街,鲜鱼口、大栅栏等一带卖洋药、洋蜡、洋布、洋袜子、洋手巾、洋胰子等一类洋货的店铺大都关上了门,“洋货铺”改为“杂货铺”。大栅栏里中间偏西、路北一家专卖洋药的“老德记洋药房”,虽然把“洋药房”改成“大药房”,但店中的大批洋药并没有销毁,尚存在店中,引起义和团的愤怒。

1900年6月16日(农历庚子年五月二十日),大栅栏坛的大师兄率领团民手持刀、枪围住了老德记大药房。店外拳匪大师兄在老德记大药房的门上划了个“十”字,并口中念着咒语,店内有个团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引火物点燃了店堂。当时的店铺房屋都是砖木结构的,一会儿工夫,大火就着上了屋顶。火起之后,团民又“不许人救”。据仲芳氏《庚子记事》载:“先是义和团在老德记大药房将火点起,令四邻焚香叩首,不可惊乱。及至延及旁处,团民不许扑救,仍令各家焚香,可保无虞,切勿自生慌扰。既至火势大发,不可挽救,而放火之团民,已趁乱逃遁矣。是以各铺户搬移不及,束手待焚,仅将账目抢护而已。”一时之间,烈焰飞腾,加上那天正刮风,霎时,全街都着起了大火,火势向煤市街、观音寺、廊房三、二、头条、珠宝市、前门大街、西河沿及东、西荷包巷蔓延。前门箭楼和城楼也起了火。

简说“大栅栏”

简说“大栅栏”

大火过后,满目疮痍的“大栅栏”

简说“大栅栏”

这张照片是1899年在北京开设照相馆的日本摄影师山本赞七郎从前门大街东侧的一家店铺房顶向北拍摄的,展现了庚子年大火之前,前门大街车水马龙热闹非凡的景象。

我们喜欢历史、喜欢古玩的,不光是那些珠宝金玉,那些文化的传承更是应当我们珍惜的。以史为鉴,不能让灾难重演,是我辈历史文化爱好者的使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