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祭侄稿》如何應用?一在“法”,二在“情”

祭侄文稿如何應用?這個實在不太好深究,但是淺顯解釋一下還是可以的。

第一是學筆法

學《祭侄稿》如何應用?一在“法”,二在“情”

這是陳忠康臨祭侄稿,在筆法結構上極力模仿,其實陳忠康一直是中年二王帖學的代表書家之一,所以臨習時保持了用筆的圓潤厚重,以及自然的書寫狀態,以及自然的墨色變化。

其實談到運用的話,大多數人還是從開張的結構,已經用筆的變化,來表現“自然”“情緒”,只有一部分以顏為宗的人才在形上全取。

學《祭侄稿》如何應用?一在“法”,二在“情”

比如李雙陽的草書作品,其實大多筆法結構都自二王來,但是其中有很多自然的“重筆筆意”行筆時非常渾厚自然,點畫清晰減省,都是自祭侄稿中來。

臨帖從來不是必須得一模一樣,也不是學誰就必須的形一絲不差。

就如米芾,所有的字的右半部分,只要涉及到一些比較減省的用筆,幾乎都是顏字而來(未必是祭侄稿)。

學《祭侄稿》如何應用?一在“法”,二在“情”

祭侄稿是一本神奇的帖,他不用學的一模一樣,只要知曉法度,是可以套進二王的。

至於想怎麼用,起碼需要臨的對。

筆法對,章法對,外拓的結構對。

學《祭侄稿》如何應用?一在“法”,二在“情”

這種用筆時的厚重且輕盈,墨色的變化,連斷的變化,都是可以看出顏真卿當時的心態的,所以先體會用筆。

祭侄稿的用筆和爭座位不一樣。

學界一直有一種說法,學祭侄稿筆,取爭座位神。

這是有道理的。

這種外拓,厚重,輕盈的用鋒,雖本質上跟二王有區別,但是更符合“自然”書寫的狀態

這種書寫狀態絕不是一筆一筆臨的狀態,而是想想一個悲憤的人,寫到侄子時用筆的細膩,寫到外憂內患時用筆的粗狂,以及到結尾時不計工拙的表現力,守於法又使於性。

體會用筆,並不是死學筆法。

個人經驗,學祭侄稿,先學其文,通其文再學字,事半功倍。

感情不到,線條永遠不像。

體會到,學到,自然會運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