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王攘夷”的思想,远比你想象的要早得多

看了五帝本纪,才明白“尊王攘夷”不是春秋时候才开始的,五帝的时候已经有了,轩辕黄帝就是通过“尊王攘夷”最后被推举为天子的,中国文字记载的历史也是从“尊王攘夷”开始的。黄帝的“尊王攘夷”和春秋时代的“尊王攘夷”不同之处在于,黄帝不是通过主动施加武力胁迫诸侯承认自己的“霸主”地位的,而是在“尊王攘夷”的战争中,战胜炎帝、蚩尤这两大诸侯势力后,经众诸侯一致推举,从而取代神农氏后人成为新的天子。这里面广施德政起了很大的作用,天子、诸侯寡德而黄帝施德,自然人心所向。黄帝做了天子后的第一件事情是戡乱,统一各诸侯,看来“天下一统”的思想也是中华民族有史以来的传统。黄帝给我印象:尊王攘夷,德威并举,天下一统,劳心劳力。黄帝去世后,是他二儿子的儿子颛顼继位,颛顼之后是黄帝大儿子的孙子帝喾继位,帝喾之后是他的大儿子帝挚继位,帝挚在位期间政治衰弱,后被二儿子帝尧取代,这几个时代天子继承没有“嫡长子为嗣”的规定,也没有说必须禅让给德才兼备的人,但有基本共同点是:天子之位基本是在黄帝嫡系子孙内传承。

“尊王攘夷”的思想,远比你想象的要早得多

帝尧开创了天子之位非嫡系子孙传承的先河,尧传舜时,舜是民间盲人的儿子,舜以孝闻名而得到大家的推荐,从而引起尧的注意。尧帝洞悉人性,有自己的主见但又不刚愎自用,以品德优先来考量继承人,甚至大义灭亲,曾有人举荐他的儿子都被他否决了。尧对继承人的考察是非常谨慎和全面的,品格只是第一关。尧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舜来观察舜的品德,在得到肯定后,就谨慎地让舜从事五常教化的工作,随后让舜广泛参与各方面的管理事务,接着又让舜在四方之门迎接来朝的诸侯君臣(也就相当于把舜正式介绍给各大诸侯,让舜与他们相互熟悉),最后又把舜派到山林川泽,以考验舜的危机处置能力、智力、毅力、勇气和吃苦耐劳的能力,最终各方面都得到肯定才把帝位传给舜,让舜代行天子事务,自己告老还乡。尧帝唯贤能者是用的思想,也许是吸收了他父亲把帝位传给他哥哥帝挚的失败教训,所以他提醒大臣们,不要把目光都放在贵族后人的身上,要多挖掘隐藏在民间的贤能之人。帝尧在自己还健在的时候就开始安排后事继位的事情,足见继位之事在他心目的分量,这样做可以是避免发生像自己哥哥继位那样的情况,因为有足够的时间来考察和辅助继承人,让继承人有更多的锻炼。舜代行天子之事后,尧随即告老还乡,一方面是对舜的信任,有让舜放手大干的意思,同时也是一种完全的考察。尧帝对帝位的释然,充分说明他也不贪恋权力,在他心目中国家臣民为大,为后世帝王树立了一个光辉的典型,我想这也是他能位列五帝的一个原因吧。帝尧这种唯贤能是用、民间取才、充分谨慎的考察继承人、国家人民为大、对权力的释然都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尊王攘夷”的思想,远比你想象的要早得多

舜继位后因才施用,规范各种礼制和规则制度,国内一片繁荣之象。舜的后人都不堪胜任帝位,而禹因治水功劳卓着,所以舜提前举荐禹为继承人,禹德才出众,众望所归。

从皇帝到大禹,这几个帝王在仁、礼、德、能方面都非常出众,堪称表率。正是由于他们的贤能和奖罚分明的制度,才能使下面的大臣人尽其才,各施其职,恪尽职守。帝不徇私、爱民而励精图治,所以能在群臣中树立威信,帝威则群臣服,群臣服则人心齐,人心齐则国家兴。

“尊王攘夷”的思想,远比你想象的要早得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