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又美又有钱,为什么还是不自信?

你又美又有钱,为什么还是不自信?

按常理说,一个人的自信程度,是和他的能力正相关的。能力越强的人,得到承认越多,相对也就越自信。

可是,我遇到很多来访者,她们美丽、经济独立、社会地位不错。

却说自己很自卑,感觉自己一无是处!

有位银行客户经理,30岁,女性,说自己非常羡慕那些刚入职的大学毕业小女生,她们有相爱的男友,自己却屡屡相亲失败。

虽然有人夸她漂亮,但这让她更多了一些担忧:有人和她接近,是不是就因为她美?

她觉得他们和自己熟悉了之后,会发现她除了长得不错,没什么其他优点,就会离开她。

你又美又有钱,为什么还是不自信?

这位女性的同事,32岁,已婚。看起来个性开朗、经济独立,收入比老公还高,可是老公出轨后,拼命想挽回的人却是她。这并不因为她多爱他,她只是担心,离婚了带个孩子,也找不到什么好的人了,比如就这样将就着过吧。

这些优秀的女性,为什么不能看到自己的优势,偏偏要抓住自认为的劣势不放,如此的不自信呢?

家长对她要求过高,或者过于保守

有的家长对孩子要求很高,孩子考了99分,家长不鼓励,反而会追问为什么考不到100!

孩子在长期没有鼓励的环境中长大,自信难以建立。

还有一些家长和老师,从小教育孩子,尤其是女孩子:“不要关心穿衣打扮,学习才是正经事。穿得花里胡哨,一看就是不好好学习的。”

于是相当多的女生在潜移默化中,认为长得好看,不是优势反而是劣势。追求美、有个性,都是令人不齿的。

然而,她们在接触到现实社会后,发现自己,无非是从过去在学校里学习努力成绩好,变成了现在工作勤勉业绩不错。

感情、生活各方面都不太如意,现实的打击,让她们颇感自卑。

你又美又有钱,为什么还是不自信?

父母对他们一直是“有条件的爱”

有的父母爱是“有条件”的。比如,孩子成绩好的话,父母会表扬,考差了却是一顿胖揍。

有的父母在孩子迷茫的时候冷漠,成功的时候说要谦虚,失意的时候冷嘲热讽。

表扬和批评其实与爱没有绝对关系,但在孩子心里,会把这些简单理解成爱或者不爱,会理解成自己要足够好,才能得到父母的爱。

于是,她们认为自己不被爱,是因为自己不够优秀,于是拼命让自己更优秀,而从来不知道,自己已经足够好。

家庭的温暖本应该是最不需要理由的,知道身后有家人的爱和鼓励会给人无穷的力量,可是如果一个人觉得自己连亲人的理解关爱都得不到,很容易陷入痛苦的自我怀疑和否定中。

长大以后,也会沿袭这样的思维,我足够优秀,才有人爱我,不然,我就是一个不值得被爱的人。

一个人自信不自信很大程度上就是这样被决定的。

你又美又有钱,为什么还是不自信?

眼界狭窄

很多女性害怕成为剩女,害怕离婚。总是反省是不是自己不够好,所以“没人要”。

她们越自省,越自卑。

没有见识过海浪汹涌的人,觉得江河奔流已足够凶险;没有经历过大事,生活里一点挫折就能改变一个人的三观;没有了解世界的多元,深信不疑自己遇到的事非黑即白。

眼界狭窄,对自己的生活和社交缺乏掌控能力。即使经济独立,还是不敢面对生活中超乎常规的一点状况。

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曾经提出过“自我效能感”的理论。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

你又美又有钱,为什么还是不自信?

按照他的观点,影响个体自我效能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五个:

①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direct experiences)。这个效能信息源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最大。一般来说,成功经验会提高效能期望,反复的失败会降低效能期望。

但事情并不这么简单,成功经验对效能期望的影响还要受个体归因方式的左右,如果归因于外部机遇等不可控的因素就不会增强效能感,把失败归因于自我能力等内部的可控的因素就不一定会降低效能感。

因此,归因方式直接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形成。

就像我们前面所说的几位优秀女性,把任何失败都归因于自我不足,造成不自信。

③言语劝说(verbal persuasion)。比如鼓励、支持的话语。

④情绪唤醒(emotion arise)。当人们处于一种被激发的情绪状态下,可能是愤怒、兴奋、喜悦等等,更容易采取实际行动。如果人在较低的唤醒水平状态下,如悲伤、平静、满足等,可能就不会有太多行为产生。

⑤情境条件。有安全感的环境,更利于行为产生。

通过这些因素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要去除错误认知,建立起自信,除了让自己更优秀,还要接纳自己,对失败正确归因,积极预期。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