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又美又有錢,為什麼還是不自信?

你又美又有錢,為什麼還是不自信?

按常理說,一個人的自信程度,是和他的能力正相關的。能力越強的人,得到承認越多,相對也就越自信。

可是,我遇到很多來訪者,她們美麗、經濟獨立、社會地位不錯。

卻說自己很自卑,感覺自己一無是處!

有位銀行客戶經理,30歲,女性,說自己非常羨慕那些剛入職的大學畢業小女生,她們有相愛的男友,自己卻屢屢相親失敗。

雖然有人誇她漂亮,但這讓她更多了一些擔憂:有人和她接近,是不是就因為她美?

她覺得他們和自己熟悉了之後,會發現她除了長得不錯,沒什麼其他優點,就會離開她。

你又美又有錢,為什麼還是不自信?

這位女性的同事,32歲,已婚。看起來個性開朗、經濟獨立,收入比老公還高,可是老公出軌後,拼命想挽回的人卻是她。這並不因為她多愛他,她只是擔心,離婚了帶個孩子,也找不到什麼好的人了,比如就這樣將就著過吧。

這些優秀的女性,為什麼不能看到自己的優勢,偏偏要抓住自認為的劣勢不放,如此的不自信呢?

家長對她要求過高,或者過於保守

有的家長對孩子要求很高,孩子考了99分,家長不鼓勵,反而會追問為什麼考不到100!

孩子在長期沒有鼓勵的環境中長大,自信難以建立。

還有一些家長和老師,從小教育孩子,尤其是女孩子:“不要關心穿衣打扮,學習才是正經事。穿得花裡胡哨,一看就是不好好學習的。”

於是相當多的女生在潛移默化中,認為長得好看,不是優勢反而是劣勢。追求美、有個性,都是令人不齒的。

然而,她們在接觸到現實社會後,發現自己,無非是從過去在學校裡學習努力成績好,變成了現在工作勤勉業績不錯。

感情、生活各方面都不太如意,現實的打擊,讓她們頗感自卑。

你又美又有錢,為什麼還是不自信?

父母對他們一直是“有條件的愛”

有的父母愛是“有條件”的。比如,孩子成績好的話,父母會表揚,考差了卻是一頓胖揍。

有的父母在孩子迷茫的時候冷漠,成功的時候說要謙虛,失意的時候冷嘲熱諷。

表揚和批評其實與愛沒有絕對關係,但在孩子心裡,會把這些簡單理解成愛或者不愛,會理解成自己要足夠好,才能得到父母的愛。

於是,她們認為自己不被愛,是因為自己不夠優秀,於是拼命讓自己更優秀,而從來不知道,自己已經足夠好。

家庭的溫暖本應該是最不需要理由的,知道身後有家人的愛和鼓勵會給人無窮的力量,可是如果一個人覺得自己連親人的理解關愛都得不到,很容易陷入痛苦的自我懷疑和否定中。

長大以後,也會沿襲這樣的思維,我足夠優秀,才有人愛我,不然,我就是一個不值得被愛的人。

一個人自信不自信很大程度上就是這樣被決定的。

你又美又有錢,為什麼還是不自信?

眼界狹窄

很多女性害怕成為剩女,害怕離婚。總是反省是不是自己不夠好,所以“沒人要”。

她們越自省,越自卑。

沒有見識過海浪洶湧的人,覺得江河奔流已足夠兇險;沒有經歷過大事,生活裡一點挫折就能改變一個人的三觀;沒有了解世界的多元,深信不疑自己遇到的事非黑即白。

眼界狹窄,對自己的生活和社交缺乏掌控能力。即使經濟獨立,還是不敢面對生活中超乎常規的一點狀況。

美國當代著名心理學家班杜拉,曾經提出過“自我效能感”的理論。指人們對自身能否利用所擁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項工作行為的自信程度。

你又美又有錢,為什麼還是不自信?

按照他的觀點,影響個體自我效能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五個:

①個人自身行為的成敗經驗(direct experiences)。這個效能信息源對自我效能感的影響最大。一般來說,成功經驗會提高效能期望,反覆的失敗會降低效能期望。

但事情並不這麼簡單,成功經驗對效能期望的影響還要受個體歸因方式的左右,如果歸因於外部機遇等不可控的因素就不會增強效能感,把失敗歸因於自我能力等內部的可控的因素就不一定會降低效能感。

因此,歸因方式直接影響自我效能感的形成。

就像我們前面所說的幾位優秀女性,把任何失敗都歸因於自我不足,造成不自信。

③言語勸說(verbal persuasion)。比如鼓勵、支持的話語。

④情緒喚醒(emotion arise)。當人們處於一種被激發的情緒狀態下,可能是憤怒、興奮、喜悅等等,更容易採取實際行動。如果人在較低的喚醒水平狀態下,如悲傷、平靜、滿足等,可能就不會有太多行為產生。

⑤情境條件。有安全感的環境,更利於行為產生。

通過這些因素分析,我們可以看出,要去除錯誤認知,建立起自信,除了讓自己更優秀,還要接納自己,對失敗正確歸因,積極預期。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