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位院士的高考故事——丁仲礼、徐扬生、施一公、潘建伟、庄小威

五位院士的高考故事——丁仲礼、徐扬生、施一公、潘建伟、庄小威

有人保送上清华、有人科大少年班,少数人在恢复高考头几年,奋力一搏抓住了机会、改变了命运,更多的后来人凭借自身努力,通过高考来到梦想中的大学。

又是一年高考时,我们选择了五位院士的高考故事。

丁仲礼:

第二次高考“弃文从理”

五位院士的高考故事——丁仲礼、徐扬生、施一公、潘建伟、庄小威

1957年1月,丁仲礼出生于浙江嵊州甘霖镇。他的少年时代,农村尚处在比较艰苦的时期。

除正常的学校生活外,空余时间都要参加生产队播种、插秧、耘田、收割及农田基本建设的劳动。

正是那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繁重农活,练就了当时农村孩子那种不畏艰难困苦,不惧天寒地冻的优良品格,坚定了他的人生目标,培养了一种无畏的精神。

丁仲礼在甘霖中学读书时,一直是位文、理科皆优的好学生,他的作文常被老师刻印出来,作为其他班及低一级学生的参考范文。

高中毕业后,丁仲礼经历了两次高考,第一次是1977年,报了文科,体检没过。

1978年再考,喜欢文学的他读了作家徐迟写的《哥德巴赫猜想》,改报理科,结果被浙江大学录取,攻读地质系。

1982年考取中国科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是著名黄土专家刘东生。

黄土研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黄土是一种历史的沉积,是一种历史变化的载体,它能完整地反映出地球气候、地质变化的历史,该课题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同先生坐在一起穷聊,是我学生时代最美好的记忆之一”,丁仲礼曾如此回忆。刘东生师从李四光,李四光曾经常给他讲西南联大的故事。

从此,他走上了自己立志振兴中华,实现强国之梦的人生最重要的第一步。

2000年,43岁的丁仲礼担任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48岁当选院士,51岁出任中科院副院长。

2012年,中科院研究生院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2014年招收第一批本科生。

也是在这一年,年近六旬的丁仲礼执掌国科大。招收首批本科生时,丁仲礼率队做招生宣传,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和家长:国科大的本科肯定不会好“混”,要问问自己,是不是一个能静下心来的人。甚至在采访中“喊话”:如果想做生意、想学金融、想当公务员,就不要报考国科大。

徐扬生:

被预言“考不上”的考生中唯一一个考上的

五位院士的高考故事——丁仲礼、徐扬生、施一公、潘建伟、庄小威

徐扬生,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学士、硕士、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

1977年10月,当恢复高考的消息响彻全国时,徐扬生正在浙江绍兴乡下的一所小学里给学生们代课。

他在公社开证明的时候遇到波折,反复沟通才拿到证明。后来进考场的时候又遭到阻拦不让进。这时候一位监考老师路过,了解情况后说:“让他进去吧,这么多人来考试,估计没一个能考上的,都放他们进去吧。”

“考试每半天一次,三天共六次。每个人都考得很差,不少人交了白卷。到最后,一个考场也就二三十人在坚持,一半的人都没来。”谈及考试题目徐扬生仍记忆犹新,“数学很难,当时有三道被大家诉苦的难题,好在我都做出来了。不过大家考完之后大体感觉还是都一样,就是完全没抱希望,感觉就像是去玩儿似的。”

三个星期后,公社里通知,每个参加考试的人要去填写大学志愿。“当时大家也都不愿意填,觉得没有必要,能上大学就行,去哪都可以。”徐扬生也不是很想填,但还是按照要求拿了一份当时的报纸,随手把列表中排在前三位的学校专业依次填入了自己的第一、第二、第三志愿中。

比较戏剧的是,当时的农友看到徐扬生先填好了就都让他帮忙填,就这样,徐扬生也是云里雾里的帮着一些人填了志愿。

县里打电话通知他,说是被第一志愿浙江大学机械专业录取了。获得消息后的徐扬生第一反应不是高兴,而是想着填志愿还是有用的,那当时帮一群农友随意填的志愿怎么办,会不会影响到他们。

后来才得知,那批人中没有一个人分数达到报考志愿的要求,徐扬生也就安心了。

施一公:

凭借竞赛成绩保送上清华

五位院士的高考故事——丁仲礼、徐扬生、施一公、潘建伟、庄小威

施一公其实是没有参加高考。1984年,他以全国数学联赛河南省第一名的成绩保送了清华。

然而他却对高考印象深刻,这源于他特殊的家庭。哥哥姐姐们刻苦的学习、父亲悉心的辅导以及不错的高考成绩,确实让他记忆犹新。

施一公的父母亲都是名牌大学毕业,父亲是哈工大毕业,母亲是北京矿业学院(今中国矿业大学)毕业,家里还有两个姐姐、一个哥哥、一个表哥和一个表姐。

1977年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父亲开始给大姐、表哥和表姐定时讲解、辅导课程。但是第一年大家的成绩都不理想。又开始了第二年的复习

1978年参加高考后,表姐去了汝南师专,表哥被信阳中医学院录取,大姐考了328分,进入郑州工学院水利系读本科。

当时高考的录取比例非常低。施的表哥和表姐仅凭初小文化,最终考上大学,除了他们的苦读和毅力,主要原因还是父亲的心血教导。

施一公的哥哥1979年参加高考,考上了北京航空学院。他的二姐天资聪慧,可惜连续两年高考紧张、发挥严重失常,后来在1983年考取了郑州电力专科学校。

施一公从小受五位哥哥姐姐高考的影响,争强好胜。父亲辅导哥哥姐姐时他也跟着听,从小就喜欢上推演方程式的神奇,也对父亲佩服得五体投地。

他常常向往着学习更高深的数学、物理,以期超过哥哥姐姐。

在父亲的影响下,施一公在1977年开始自学五年级的功课,尝试跳级。小学升初中统一考试中,获得全镇第一名。

1985年夏天,凭借1984年全国数学联赛河南赛区第一名的成绩被保送进入清华大学生物系学习。

潘建伟:

竟有物理这样简单的学科!

五位院士的高考故事——丁仲礼、徐扬生、施一公、潘建伟、庄小威

潘建伟出生于浙江东阳的农村,自小成绩优秀。父母从不限制他,由他做感兴趣的事。

后来他家搬到了县城,到了初中他才发现,自己在农村小学的语文基础很差,英语根本就没有学过。

他不擅长拼音,分不清拼音里的平翘舌,写拼音对他来说是最磨人的事情;他不擅长作文,初中后第一次写作文《最难忘的一天》,仅用了5分钟就写完了。

“结果班主任老师只给了40分,当时我是班长,觉得很羞愧。但我有一种不怕输的精神,为了把英语学好,把同学约到家里来学,向老师请教,进步非常快。”

上帝关上一扇门的时候,也会打开一扇窗。对文科无感的潘建伟,遇上物理便如鱼得水。

他曾感叹道:“竟有物理这样简单的学科!”“只用一个公式,很多东西就可以推导出来。”

甚至,他在夜晚躺着看星星时,脑海中的物理书也能一页页翻开。

出于兴趣与热爱,潘建伟决定,要在物理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凭着不放弃、不服输的意志,潘建伟一路迎头追赶。

1987年,他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他对大学生活最深的印象是,同学间比着早起晚睡学习,拼命喝茶熬夜读书。

也是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潘建伟勤奋踏实,刻苦钻研,一点点在物理学领域留下自己的光芒。这一路走来,始终与量子“纠缠”。

庄小威:

科大少年班的科学天才

五位院士的高考故事——丁仲礼、徐扬生、施一公、潘建伟、庄小威

庄小威1972年出生于江苏省如皋市,她的父母都是中科大的教授,但5岁前,庄小威并没有与父母生活在一起,而是在江苏如皋跟随爷爷、奶奶生活。

她没有上过幼儿园,也没有正规地学过拼音识字,从如皋回到父母身边后,直接上了科大附小二年级。

庄小威上初中时,是班里年龄最小的一个,却是最聪颖的学生之一。

她曾获得全国中学生数理化竞赛第一名,后来被推荐到北京景山学校上了半年中国科大预备班,13岁转入离家较近的苏州中学科大预备班,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数学、物理常拿满分。

最终,庄小威以高考600多分的状元成绩考进了中科大少年班。

1991年,庄小威在中科大毕业后赴美,这一年,她仅仅19岁。经过6年在异域的潜心学习,她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拿到了物理学博士学位。

此后,她又在斯坦福大学师从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华裔科学家朱棣文做博士后研究。

2001年,不到30岁的庄小威被聘为哈佛大学助理教授。在哈佛大学工作以来,她一周七天,每天都从早上10时工作到半夜12时。

她说:“除了吃饭和睡觉,剩下的时间都在工作。做科研是一件十分辛苦的事,只有对自己的学问拥有长期的热情,才能拥有动力,而动力就是化解一切困难的秘诀。”

2006年庄小威被评为哈佛大学化学和物理双学科正教授,是哈佛物理系和化学系少有的双科教授。2012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