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为什么从献公到秦始皇几乎没出现过昏君?

小况511

这很难界定,我们评价秦国没出昏君是因为这秦国从秦献公开始到秦始皇,他们历经数代努力将秦国带上了巅峰,整体而言他们都算明君,但其实从惠文王开始或多或少都昏过,只是对大局无碍。为什么能对大局无碍?

君权增强

秦国在秦孝公以前私斗严重成风,在秦献公以前公室内部争斗不断,各自拉拢大臣夺位,君位有几个庶长就能决定花落谁家,君弱臣强,凡不能解决此问题者,都不算明君。

秦国经历四世之乱后经历了短暂的稳定,但秦献公之父秦灵公去世以后,君位被秦灵公之叔夺走,秦献公流亡魏国,二十九年后才回国夺位。秦献公复位也是靠的贵族支持,可见当时君权受制于贵族。

秦献公即位后,一方面连年发动对魏战争,试图夺回被魏国侵占的河西之地,但屡次无功而返;另一方面则实行新法,极大地削弱了臣子的权力,加强君权,为秦孝公改革奠定基础。

变法制度。

秦孝公展开了全方位的商鞅新法,剥夺旧贵族特权,扶植起地主阶级,秦国国力大增,终于跻身七雄之列。秦惠文王继位后,继续实施变法制度,旧贵族基本消亡。

正是因为法制的制约,国家强弱并不安全依靠与国君的英明与否,所以少出昏君是大概率事件。

征战扩张

对外扩张一向是转移国内矛盾的最佳方法,从秦献公时代,即便国力孱弱,但是国内矛盾尖锐,秦献公只能通过连年征战来转移矛盾,结果越打越穷,越穷越大,陷入了死循环。

秦孝公的变法增强了秦国国力,对外征战不再徒劳无功,反而是越打越强,越强越大,秦国势力越来越大。对外胜利的同时,国内矛盾也趋于缓和,整个国家空前团结。

运气很好

虽然秦国的制度出一个昏君是小概率事件,但不是不可能事件,在这方面,秦国运气的确太好。如秦武王,酷爱力士、不喜文治,很有穷兵黩武的苗头,结果在位四年挂了。如秦孝文王,生活很安逸,有点享乐的苗头,结果被老爹耗尽了生命力,在位三天,挂了。


平沙趣说历史

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执敲朴而鞭笞天下,履至尊而制六合,可见嬴政之前的六世七君皆非泛泛之辈,都为秦国的统一华夏作出了贡献。秦国从献公嬴师熹到始皇帝嬴政无一昏君,其原因如下!

其一、卫鞅为万民立法,为万世立制,秦以法治国,虽有平凡之君,却没有出现昏君。秦国从商鞅变法后,事无巨细,皆有法式!从上至下皆守法而治,故平凡之君亦可建功立业。



其二、大争之世,优胜略汰。能当秦王的人都是人精,就算资质平庸,也能守法而治;外部压力大,他们也不会自甘沉论,骄奢淫逸。胡亥是唯一的一个例外。


其三、天下贤能之士辅秦有功。秦国从孝公求贤之后,立代国君都求贤敬贤,因此国君虽弱,但是有良臣辅佐,国势也不会颓废。秦孝文王嬴柱、秦昭襄王嬴异人两代秦王都是弱主平凡之君,但是有蔡泽、吕不韦等良相辅助,所以秦国没有衰弱!


大秦铁鹰剑士



当然,这个说法也似乎有些绝对。目测秦孝文王极有可能是一个昏君,但由于他老子活的太长,把他也熬成了一个老头子,所以在位三天便挂了,历史并没有给他瞎搞胡闹的机会。

至于秦武王,我认为他绝对不是昏君,比同时期山东六国的君主强的不是一星半点,只不过死的有点奇葩而已。他在位期间平蜀乱、拔宜阳、平三川,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年,但功不可没。尤其是夺取了军事重镇宜阳,使日后的秦军可以畅通无阻的兵出函谷关,为秦国一统天下提供了军事上的必要条件。

我认为,秦国后期之所以代代出明君,除了得益于优良的遗传基因和运气之外,还有这么几点不容忽视的原因。

一、商鞅变法

这个首当其冲,要谈秦国崛起,商鞅变法是永远绕不开的话题。简言之,商鞅变法不仅加强了君主集权,削弱了贵族阶级的特权,还使得秦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与日俱增,使秦国一跃成为傲视群雄的西方大国。



毫不夸张的说,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成功,最为彻底的变法。到秦昭襄王时期,秦国的国力达到巅峰,制度统一完善,说难听点,即使出现一两个昏君,只要不是太过于胡闹,对秦国来说也无伤大雅。

二、对外扩张

秦国的霸权主义与商鞅的法家思想严丝合缝,堪称黄金搭档。早在秦献公时期,秦国就萌生了霸权主义的苗头,秦献公几度试图从魏国手中夺取河西地区,无奈实力不济,屡屡失败。



此后秦国的每一位国君,都坚持走霸权主义的路线,不断蚕食鲸吞山东六国的土地。可以说,每一位君主几乎都很好的完成了历史赋予他们的使命,责任感很强,整天谋划着怎么称霸中原,哪有闲工夫不务正业。

三、重视人才

这八位君王,几乎每一位都求贤若渴,重视人才,他们不问出身,不看国籍,只要是人才,在秦国都有大显身手的舞台。秦孝公时期的商鞅、秦惠文王时期的张仪、秦武王时期的甘茂、秦昭襄王时期的范雎、秦庄襄王时期的吕不韦、秦始皇时期的李斯,都是身怀经天纬地之才的谋臣能士,而且没有一个是土生土长的秦国人。



山东六国的人才流失,恰恰为秦国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有这些济世之才辅佐,秦国的君主即使能力平平,只要虚心纳谏,何愁大业不成?

心若顽石,带刀修行;无材补天,落魄江湖。我是西岳顽石,码字不易,请关注我。


西岳顽石

谢谢回忆般记忆提问!关于秦自献公至秦始皇期间无昏君问题,主要原因有三点:

一、内部争斗遂渐平息,国君权威得到保障。《史记》评献公前"秦以往者数易君,君臣乖乱,故晋复强,夺秦河西地。"说明秦献公之前君臣互斗,君权受制于贵族,相互争斗,国势削弱,屡受晋国侵夺。秦惠公13年亡,立2岁出子为君,被左庶长杀死沈潭。另立秦灵公之子赢师隰为献公。秦献公被拥立后,迁都再战晋国,斩首6万。周天子贺以黼黻。

二、变法强国。秦献公奠定基础后,其子秦孝公二年实施商鞅新法,剥夺旧贵族特权,奖励耕战等新法实施后充分调动农耕、作战积极性,国力大增。12年城咸阳,並乡成县,19年周天子封秦为伯。与山东六国形成七大强国。惠文王继位后,旧贵族势力再度反扑,赢驷杀商鞅平息贵族,但商鞅之法继续实施。自此商鞅新法在秦国扎下根,秦国始与六国为小侯之尊。

三、积极扩张。弥和了国内矛盾。自献公以来,秦国各代君王无一不是依靠国力而变法而富强的优势,积极向外扩张,领土渐大,势力渐强。同时国内空前团结,君臣、君民一体,再也没有发生杀君夺位乱象。昭襄王在位57年,与齐东西並称帝,将九鼎纳入西土。为后来秦始皇统一中国打下坚实基础。



左说春秋

战国时期,秦国还是一个非常弱小的国家,后来商鞅来到了秦国,他在秦国力行变法,希望用法律来治理国家,而且是严苛的法律,有过则罚,有功则赏,这样一来,增加秦国军民的积极性。

那么回到我们这个问题,秦国从献公到秦始皇几乎没出过昏君?其实是有的,只是在商鞅制定的法律之下,秦国一直是蒸蒸日上,所以别人都会认为秦国的国君都是明君,其实不然,昏君只是在商鞅变法的光芒下,被掩盖了起来。

不过不可否认的是,秦国的的确确大部分都是明君,起码他们有雄心壮志,有一统天下的决心,他们是真正的雄才霸主,他们为秦始皇统一天下打下了坚固的基础。


游琼179

简单来说,要感谢卫鞅,因为有纯粹的法制系统存在,主君昏不昏庸 关系不会太大,反观魏齐楚之类的诸侯国,都是局部的法制,主体的人制,遇明则强、遇昏则亡,如齐桓公的一人兴邦、齐闵王的一人丧邦都是这样。

国家体系如同一台机器,君权、军权、相权、氏族等等都有条条框框的束缚,绝对服从与统一的法制,一方受损,其余照样能按部就班的运转,只是效率多少的问题,这点 有点共和国体、三权分立的雏形影子了。

而秦一统天下后,法制系统没有及时更新升级,管一个省的套路系统,用来治一个好几十倍体量的国,这才是灭亡根本,赵高、胡亥啥的 不过是神助攻而已。


一舟记

商鞅变法说的很清楚:即使出现昏君,由于律法的存在,昏也昏不到哪儿去,因为臣下会辅佐君王,而君王也会认真对待儿子,因为国家有法,君王怎么做,是有法可依的,包括教育子女,王师怎么做,也是有法可依的。还有一个就是秦一直受六国压制,丝毫不敢有懈怠,再加上所以君臣一心,自然不会有昏君。那为何秦二世灭国了呢?一是大患去除,二是国家法度遭到破坏,三是小隐小患不断,所以秦二世而亡。


阿里山94157140

关于这个问题,秦国从献公到秦始皇几乎没出现过昏君,我发现还真的是,秦国自从献公之后的每一位国君,都是兢兢业业的人,他们都是雄才霸主。也正是因为他们的努力,秦国才有了后面逐步统一天下,才有了秦国的千秋霸业,不过好景也不长,没过几年,就败在胡亥手里了。

秦献公到秦始皇之间,都是明君,他们一心为秦国,丝毫不敢偷懒,他们渴望壮大秦国,秦国能够统一天下的心愿在他们所有人的心中。


用户401956902617

这个问题应该分两个时期。两个时期都并非没有昏君。商鞅之前是一个时期,之后是一个时期。之前依靠贵族互相制衡。之后依靠君臣合力。也依靠君主对臣子的绝对管控。而君臣之所以能够合力,在于他们有可供掠夺的外敌。


丫头他爹爹

关于这个问题,秦国从献公再到秦始皇几乎都没出现过昏君,我的观点是肯定是有的,只不过秦国有商鞅,才能改变这一切。我们知道秦国从前很贫弱,但是自从有了商鞅,逐步开始变强,商鞅实行变法,用严苛的法律来治理国家,谁也不能违反法律,就连秦王也不能,所以国家都是按照商鞅的法律来运行,自然就没出过什么差错,也就是我们认为献公到秦始皇都没有昏君,其实不然,昏君是有的,而且不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