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油食品店”酸楚的回憶

“糧油食品店”這兩張圖片拍攝於洛陽老城區的御路街,明朝皇家人走的路,福王府正華門的前街,唯一的臨街紅磚紅瓦房是五十多年前年掌控我們“飢飽”的要塞,他的“告示”如同神靈光顯,照耀著幾萬人的心靈,吸引著無數飢餓的眼神。

“二十六斤糧食、半斤油,定量供應家家愁....”身居老城的人家基本都在集體單位工作,與大國營企業的糧食定量有半數的差別,爹媽兒最擔心的是“半大小子,吃死老子”的我們,學生時代還不是26斤這個標準,也許是16、也許是18斤,這得看你的年齡,一週歲添加兩斤的窘態研磨著母親、奶奶的細微,三分之一的粗糧到了冬季可調換成紅薯,連續吃三個月紅薯的歲月能讓你吃的胃酸想吐。紅薯湯、紅薯饃,紅薯當菜也吃過。那年月,這裡需兩次排長隊購買這來自伊川、南郊、北邙的紅薯,誰家有架子車當天立刻成了紅人。

糧店的叔叔阿姨似乎都成了名人,與當今的明星無二差別,見面都要熱情的打個招呼,為的是混個面熟,月初買糧時不再排隊。糧店的大木箱也就四、五個,白麵、蜀黍面、紅薯面、小米在裡面刺激著人們的眼神,偶爾的供應大米,那些來自上海的“蠻子”伯伯和大娘能把這千斤大箱子躋錯位....

定量供應時代,她們如欽差放糧一般傲視蒼穹,現如今啊,落架的鳳凰不如雞啊....殘酷的現狀使她們下崗,賣糧食的沒飯吃啦....

早就挪用的糧店,如今已封閉,字跡依然可辨,被拆已定居,路過豈能錯過,心酸的回憶讓我更珍惜來自不易的生活,平安、吃飽還要吃好這不是福嗎,城裡人再也不會為鄉下親戚來而心驚膽顫啦,因為我們已經不差這點兒口糧啦

“糧油食品店”酸楚的回憶

“糧油食品店”酸楚的回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