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国将,沙龙——带领犹太军队打得阿拉伯人找不着牙的战神

以色列建国后,国土狭小,周围都是一帮虎视眈眈的伊斯兰国家,为求得生存空间,20世纪中,以色列以一国之力一共和周围的阿拉伯国家打了5次大规模战争。

史称中东战争。

以色列之王,沙龙,这位传奇战神,横空出世,带领弱势的以色列一方,大战四方。逐渐令以色列势力稳固,被阿拉伯国家所承认。

1948年以前,巴勒斯坦地区由英国人控制,二战结束后,犹太人在苏联和美国的支持下,经过联合国投票表决协议,在此地建国,巴勒斯坦地区被分裂为犹太国和阿拉伯国两个国家。

表决时,阿拉伯人只有4票,无力回天,加之协议分割土地的不公平,阿拉伯人拒不承认此协议。此后在犹太人回迁“应许之地”时,不断发生了流血冲突。这便成了日后大战的导火索。

沙龙出身于犹太军事组织“哈加纳”,17岁成为其中的教官,后来哈加纳发展成为以色列国防军。

在战争中沙龙历任步兵团连长,戈兰旅指挥官,装甲师师长和军区司令等。

以色列国将,沙龙——带领犹太军队打得阿拉伯人找不着牙的战神

军人沙龙

第一次中东战争,1948年,以色列刚建国,以埃及为首的阿拉伯圣战七国,纠集4万军队进逼以色列。

此时以色列人口总数才60万,勉强才凑够了3万人的军队仓促应战。

战争初期以色列处于下风,在苏美两国干预下阿以双方达成停火协议,后期以色列在美国援助下取得了胜利。

此时沙龙已是一个步兵连的连长,才20岁。在战争中多次独立率部完成作战任务,开始因为作战勇敢而闻名于军中。

此时的沙龙便已体现了其灵活机动的作战风格,不循规蹈矩,充满进攻精神,开始崭露头角。

在担任戈兰高地旅的营长时,沙龙以严于纪律,善于带兵闻名,曾在寒夜紧急集合士兵,用车把迟到的士兵拉到10英里以外让他们跑步归营,而自己穿着短裤衬衫等候。

这让士兵们心服口服,也让沙龙获得了上级的赏识。

以色列国将,沙龙——带领犹太军队打得阿拉伯人找不着牙的战神

以色列

第二次中东战争,发生于1956年,此战为以色列联合英法两国主动发动的针对埃及,意图夺取苏伊士运河控制权的战争。所以又被称为苏伊士运河战争。

沙龙率领部队侵入阿拉伯国土,展开一系列大规模攻击,诸如,火山行动,橄榄叶行动,格列佛行动等,造成数千名阿拉伯士兵阵亡。

这一系列攻击遭到国际谴责。

沙龙在这场战争中曾担任伞兵旅旅长,执行一个向埃及西奈地区的米特拉山口突击的任务。此次任务违抗上级命令,以战死38人,杀敌260人的代价占领了阵地。

事后沙龙遭受谴责被解职。

让沙龙成就“以色列之王”传奇的,是第三次及以后的中东战争。

1967年,第三次中东之战爆发,以色列出动空军主力主动出击,先发制人,闪电般的在六日之后结束了战斗,制服了埃及,约旦,叙利亚三国。故又称六日战争。

战争中沙龙率领其装甲师部下,发动闪电攻势,兵分三路,用侧翼迂回战式,长驱直入埃及境内的西奈半岛,越过埃军防线,堵住了埃军退路,全歼埃及5个师四千余人,以仅仅3天时间占领西奈半岛全境。

而以军只损失了40人。

以军一直杀到苏伊士运河边,大有以苏伊士运河为界与埃及划河而治之势,埃方大震,封锁了苏伊士运河,严阵以待。

第四次中东战争,历时20日,又称赎罪日战争。

1973年,埃及总统萨达特与叙利亚为了收复六日战争中被以色列侵占的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借犹太人的赎罪日为掩护,发动了战争。

赎罪日这一天,以色列全国包括士兵都会放假,交通停止,通讯中断。

战争中,埃及经过了周密准备,参考以色列在六日战争中的先声制人,强渡苏伊士运河。登陆西奈后,多兵种协同作战,以军全线崩溃,连连战败。

此时以色列国内人心沮丧,士气低落,女总理甚至发出了“以色列将要亡国”的悲呼。全世界的犹太人都充满了压迫感,各种支援物资由世界各地运抵以色列。

然而,此时埃及又犯了前几次阿以对战时不乘胜追击的错误,给以色列缓了一口气。

正在享受退休生活的沙龙得知国难,临危受命,重新挂帅出征。沙龙豪言:我们将穿过苏伊士运河,战争将在对岸结束!

这一豪言后成为现实,流传为沙龙的名言之一。

战中沙龙再次违抗上级的激烈异议,运用了我国古代著名的“围魏救赵”战式。沙龙先以部分军队牵制埃敌人,再以仅仅200人的装甲师乔装成埃军,横穿埃军中部防线,将之一分为二,悬军深入,冒险杀进敌军大后方,抢渡苏伊士运河。

沙龙装甲部队抵达对岸,直逼埃及首都开罗,切断了埃军各支部队的联系,迫使前线埃军回军救国。为以色列赢得松一口气的时间,进而一举扭转了局势。

这一战事行动大胆出色,既孤勇又极为正确,既以奇兵制势,又抓住了战局关键点,奇正相生,以最为经济的方式赢得了战争,被评为“军事史上最为大胆的行动之一”。

犹太战神啊!

沙龙因此被士兵们称为“以色列之王”。

第五次中东战争,又称黎巴嫩战争。

彼时,以国驻英大使被巴勒斯坦解放武装暗杀。

1982年,以色列主动发动了侵入当时处于内战的黎巴嫩的大规模战争。以期打击盘踞在黎境内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下简称巴解)和叙利亚军队。

巴解组织致力于建立巴勒斯坦人的国家,基地主要在一些阿拉伯国家庇护下,在黎巴嫩内战中控制了其南部地区。

沙龙亲自挂帅,照例以“闪电战术”先发制人,巴解试图以游击战术制胜,机智的沙龙马上破解,攻而不占,深入控制,分割围歼,重点打击,在数天之内就占领了黎巴嫩半壁江山。把首都贝鲁特收入囊中。

沙龙这一征战为以色列消灭了最后一个威胁。

几次战争,以色列不仅没有被打弱,还被越打越大,越打越稳固,把当初规定的巴勒斯坦国都纳入了治下。

战后,沙龙凭借战争中积累的声望当上了以色列总理,还成立了自己的政党前进党。

以色列国将,沙龙——带领犹太军队打得阿拉伯人找不着牙的战神

总理沙龙

毁誉参半的评价:

对于沙龙,其实很难评价,可以说是毁誉参半。他有着负面的一面,在战争中,脾气暴躁,好战,残忍,血腥,甚至被称为“屠夫”。

为了报复,可以炸死包括妇女儿童在内的平民。为了引发战斗,可以杀死无辜的约旦普通妇女吸引约旦炮击,从而借机予以回击。甚至,在第五次中东战争时,轰炸黎巴嫩首都贝鲁特,纵容了贝鲁特大屠杀的发生,向上千的巴勒斯坦难民挥起了屠刀。

但同时他又是保卫自己祖国自己人民的战斗英雄,护己之民,理所当然。历史上犹太人饱经磨难,被屠杀,被迫流落四方,熟悉苦难史的沙龙因而急功近战。

那时新生的以色列政权在周围的阿拉伯人包围下,孤单势弱,不用强力震慑不以立身。否则,以后的争斗,恐怖袭击等只会无穷无尽。如果战争中得胜的是人数众多的阿拉伯方面呢?也难保不会屠杀以色列人。

战后也许意识到了自己的罪过,步入政坛的沙龙组建了温和派的前进党,不断组织各种和谈,甚至不惜顶住国人的责骂和政党压力,单边撤离了加沙地带的以色列聚居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