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攝這部影片,英國女王都無法參觀紫禁城,經典電影《末代皇帝》

溥儀的命運是生來註定的,而這個註定的命運對於他來說有太多不公平的地方。命運也從來沒有給他選擇的餘地,哪怕他邁入暮年的時候,也要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榜樣,成為做面子工程的招牌。這讓人不禁想起了南唐後主李煜,雖然李煜的帝國版圖與溥儀沒有什麼可比之處。但同是亡國之君,世事變遷,物是人非,只能空流淚。

拍攝這部影片,英國女王都無法參觀紫禁城,經典電影《末代皇帝》

回顧溥儀的一輩子忍不住思考人的一生其實是多麼的和氣渺小,帝王的命運在歷史洪流中也只不過是驚濤駭浪中的一夜扁舟。想想有人每每誇誇其談要如何幹一番驚天地的大事情,可是真實在歷史中經歷大事的人們,往往只是史海中的木偶。 劇中溥儀數次呼喚開門,但是人生的大門總是一次次緊閉,連條縫隙也沒能留給他。心愛的人更是一個個被一些不認識的人送走,幼時的奶媽、自己的妻子還有仰慕的老師,包括自己的靈魂在內彷彿都不見了,無論怎麼呼喊都回不來了。

這種無何奈何的感覺其實是從一開始就為他設定好了的。歷史並沒有如果,即使他最後剪下了自己的辮子;即使他熱愛西方文化,博覽群書;即使他積極向上,想要好好地生活。可是他來的太遲,他只是歷史開的一個玩笑。 就像他自己說的,戲都演完了,為什麼遲遲不落下帷幕?內憂外患的清王朝從他還牙牙學語時已經氣數已盡。不可能完成之任務。看過阿來的塵埃落定中那個土司的兒子一樣,他們站在了歷史的分界線。悲劇在開始就為他披上暗黑色的晚禮服。

拍攝這部影片,英國女王都無法參觀紫禁城,經典電影《末代皇帝》

真的很佩服伯納多·伯圖魯奇,他能夠在這麼短的時間內,用為數不多的幾個畫面,展示了可以說是中國近代最為神秘的人的整個人生。幼年時期的輕狂自信,少年時期的理性追逐,成年時期的無奈坎坷,晚年時期歷盡滄桑經歷各種曲折後的平淡寧靜。那個在緩和平靜對話中的溥儀總是讓你體會到一種無奈,而這種無奈中觀眾也在感悟自身,其實這就是人的共同性。雖然我們生而自由,生來平等,卻又被無處不在的枷鎖給束縛。溥儀的人生其實也是那個時代無數中國人的縮影、映射。皇帝如此,那個兵荒馬亂時代的國人又何嘗不是在烈火中煎熬? 最為憾人的一幕是在東北監獄裡改造溥儀的監獄長,被滿街的紅小兵揪鬥的場景的時候,溥儀不顧一切的衝上去,想要去證明這個人是有多麼的熱愛革命,他怎麼可能會是反革命的呢?接著鏡頭就切到了他和監獄長四目相對,但又默默無言的畫面,紅小兵問他說,你是誰?他默然回答道我只是一個花匠。最後他被無情地推到,剩了一句話,"要革命,跟我走;不革命,滾他媽的蛋!"荒唐的年代,荒唐的人。滿是紅色的翻滾,誰也想不到,映襯在偉大領袖畫像下的,倒在泥淖中的竟是一個帝王。

拍攝這部影片,英國女王都無法參觀紫禁城,經典電影《末代皇帝》

而皇帝還是在的。最後的那隻蟈蟈,也許能證明他曾是一個皇帝的蟈蟈,從一開始就在,很人性的東西,也許只有那些看來不經意的,才最後能證明我們的存在。片子可貴在於,我們活著的人,也許更趨向與一個外國人,看待我們中國人該去抓住些什麼。溥儀從幼年的無知,到少年在無助中彷徨,從溥傑口中他知道自己大勢已去,孩子的好勝心,讓他無法接受這個殘酷的現實,一切都是紫禁城這個自己所處的地方,只不過一般人,在上演著中國那個時代最後的一場大戲。而矇在鼓裡的就是他自己。青年時代的他為了失去的皇位、愛妃、最重要的是一個男人的尊嚴痛苦,希望通過一切努力拿回屬於自己的東西。可是歷史是,那些在他出生時本就不再屬於他了。他只是一群不願意接受現實的阿西里(亂世佳人中斯嘉麗一直愛的那位美國南方沒落後不願意接受現實的奴隸主)推舉出來的主角。

一切都結束在了慈禧這個清王朝最後的實權派的改革失敗中了。這些個人慾折磨著年青的溥儀,他無法自拔,就像我們這個物慾橫流的世界,多少人為了金錢、女色、汽車、洋房無法得到而每天在痛苦中哀嚎?然而成就這一切就必然帶來幸福麼? 最後他的皇后被折磨的不成人樣的時候,他哭了,淚水緩緩的留下他疲憊的眼眶,這時他是那麼絕望。曾經聽過百家講壇說李煜悽慘的後半生,趙光義多次當著李煜的面姦淫他最愛的一個妃子,並要求一群畫師現場繪畫。讓我想起了看人與自然的過程。對於失權者的迫害是人們使勁全力握有權力的動力。這也是西方國家與中國本質的區別,一個美國官員謝幕後不用過多擔心政治迫害,這也使他不會在臺上總想著如何剷除異己。這也是人權的理念。

拍攝這部影片,英國女王都無法參觀紫禁城,經典電影《末代皇帝》

看末代皇帝中時時刻刻體現出導演的人文情懷,紅色歷史中激動的東西被淡化,卻又不是的被激盪起來,審訊溥儀中突然的嚎叫、批鬥中眾紅衛兵的踢打辱罵,激動的口號舞蹈,這一切好像離我們很遙遠了,可是,這一切就在昨天。明天呢,我們是否能建立一個實質意義上的法治國家,保護甚至包括溥儀在內的所有人,不要有恐怖和無奈,真實的平等。其實劇中的溥儀已經是一個灌輸無數西方理念的溥儀了。

最後那個類似老頑童的人出現在曾經決定中國命運的地方,面對一個孩子的提問,用一隻幻化的蟋蟀說明了自己的一整個人生。人生就是那籠中的蟋蟀,返璞歸真這就是境界。那蟲兒不在是當初那隻,但是他卻還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