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高考时,让很多学子头疼的英语,前人们都是怎么学的?

又是一年高考,相信有许多连语文都学不好的朋友们,最近有没有回忆起当初被英语单词和语法支配的恐惧?

又是一年高考时,让很多学子头疼的英语,前人们都是怎么学的?

要知道我们现在从小学开始就系统接受英语教育了,尚且觉得掌握好一门外语十分困难。那么没有外语课堂的前人们,都是怎么学习英语并且出现这么多英语大神的呢?

一、丝绸之路,传来异邦之音

汉唐的丝绸之路上,西域各国、中国、印度的商人是怎么交流的?通用语言是一种粟特语,因为粟特人是活跃在丝绸之路上善于经商的民族,而且正好处在印度和中国之间。这种语言也就混杂了很多汉语和梵语的成分,这给丝绸之路两端的中国人和印度人带来了学习的便利。

又是一年高考时,让很多学子头疼的英语,前人们都是怎么学的?

二、清朝,系统化英语学习的开端

说到清朝,我们常常认为那是一个愚昧、闭塞、麻木的时代。其实那个年代的中国,从皇帝到下臣,都已经意识到外语的重要性。他们愿意去尝试新鲜事物,融入世界,了解异国文化。

康熙、雍正:创办英语教学,编写外文教材

康熙在与俄国进行《尼布楚条约》的谈判中,意识到俄语和拉丁语的重要性。回京后,于1708年设立“内阁俄罗斯文馆”, 让八旗子弟“专习俄罗斯文字,以备翻译”。

又是一年高考时,让很多学子头疼的英语,前人们都是怎么学的?

雍正年间,从四译馆中分出“西洋馆”,招满洲青年专修拉丁文,以《华夷译语·拉氐诺话》作为教材。

又是一年高考时,让很多学子头疼的英语,前人们都是怎么学的?

同治:实施语法翻译教学

同治年间,由恭亲王奕、李鸿章、曾国藩设立京师同文馆。在英语教学上,直接移植当时在欧洲盛行的“语法翻译教学法”,即让学生通过大量的中英互译来学习和掌握英语。

低年级课程:浅解辞句、练习句法、翻译条子;

高年级课程:翻译选编、翻译公文、练习译文。同时,学生还得不断地翻译西方书籍,成绩显著者可以得到不菲的奖励。

又是一年高考时,让很多学子头疼的英语,前人们都是怎么学的?

被语法支配的恐惧,原来从清朝就开始了!

溥仪:专业外教,成就流利口语

宣统年间,李鸿章之子李经迈适时向朝廷推荐苏格兰人庄士敦担任帝师,教授溥仪英语。

庄士敦会把日常用语、童话、成语故事和很多儒家经典名言翻译成英文,融入到日常的教学中。这使得溥仪对英语学习也抱有极大的兴趣,语水平进步很快,最后能用英语翻译《四书五经》。幼年时的英文学习,给溥仪打下了良好的英文基础。

又是一年高考时,让很多学子头疼的英语,前人们都是怎么学的?

(溥仪的英文书法)

又是一年高考时,让很多学子头疼的英语,前人们都是怎么学的?

林则徐:汉字注音,最好用的学习套路

林则徐作为大清维新思想的先驱,很早就意识到大清在科技上的落后,为了获得关于西方的第一手资料,1840年已经55岁的林则徐,还能下决心自学英语。

当年没有音标,林则徐只能靠死记硬背。十二个月、专有名词、数词、外币单位及英美等国驻粤官员的姓名都在林则徐的背诵范围内。

又是一年高考时,让很多学子头疼的英语,前人们都是怎么学的?

为了便于记忆,他利用汉字给英文单词注音:China=“柴诺”,doctor=“道克拓”,trade=“吐烈德”,不知道多少小伙伴一开始学英语也是用这种“笨”方法呢?

又是一年高考时,让很多学子头疼的英语,前人们都是怎么学的?

三、民国吹来“西方风”

民国是一个大师辈出的时代,那个时候出过许多魅力非凡的文人学者。中国紧闭的大门被西方打开,洋式教育与西方文化渗透进来,许多名门贵族或是有志之士纷纷东学西渐,期盼兴国。

“留学派”女子天团:林徽因、张爱玲、宋美龄

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早年留学日本,是个新派人物。林徽因16岁的时候就跟着父亲林长民游历欧洲了。对女儿很是宠爱的林长民虽然工作繁忙,也丝毫不落下孩子的教育,找私教给林徽因补习英语,后来还让她入读伦敦圣玛丽女校学习纯正伦敦腔。

又是一年高考时,让很多学子头疼的英语,前人们都是怎么学的?

20岁的时候,林徽因又留学美国,23岁的时候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学习舞台美术设计。这种学历背景,放到现在也是让人望尘莫及。

张爱玲学习英语,靠不断地中英互译,并尽量避免重复的词句。反反复复,英语水平就会大有提高。

又是一年高考时,让很多学子头疼的英语,前人们都是怎么学的?

张爱玲在港大的求学岁月里,将这种翻译学习法发挥到了淋漓尽致。为了让英文写得地道纯熟,她狠狠心三年没用中文写东西,甚至通信用的也是英文。

又是一年高考时,让很多学子头疼的英语,前人们都是怎么学的?

提到民国英语演讲,宋美龄是一定要说的。宋美龄幼年便在家学英文。1910年,宋美龄跟随赴美留学的二姐宋庆龄到了美国,后就读于马萨诸塞州韦尔斯利女子大学。此时,宋美龄在思想、举止和谈吐上已全盘西化。

又是一年高考时,让很多学子头疼的英语,前人们都是怎么学的?

“学霸担当”:林语堂、丰子恺、

林语堂是人尽皆知的语言大师,13岁时候,入厦门寻源书院,以英文为主要书面和口语学习课程。

林语堂不满足自己英语好,1928至1929年,林语堂编写了三本适合中学生学习的教材,因为是上海开明书社初版,所以称为《开明英文读本》,并且请来了丰子恺配画。

又是一年高考时,让很多学子头疼的英语,前人们都是怎么学的?

聊到丰子恺学外语,那画风相当清奇。当初他刚到东京没多久,就在一所初级英语学校报了名,不过他本意并非那里学英语,那时他已具备一定英语基础,过去是想听日本老师如何用日语讲解英语。没想到这招真的灵验,不久后丰子恺的日语便有了很大长进。

又是一年高考时,让很多学子头疼的英语,前人们都是怎么学的?

在他的散文《我的苦学经历》里,丰子恺提到那段兼修日文和英语的方法,把生字一个个写在纸上,放到盒子中,每天晚上抽背。靠着这股学习劲儿,他把双语都攻克了下来。

“学霸”的背后果然是孜孜不倦的努力学习啊!

“学渣”:商人们

自《五口通商章程》签订后,中国东部沿海及长江沿线各港口陆续开放,许多外商来到中国做生意。然而,由于精通商贸英语的外事人才紧缺,也为了能顺利跻身上流社会,商人们不得不硬着头皮自己学起了英语。

在与外商交谈时,连估带猜、中英夹杂,再融入些当地方言口音,就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混合语。因为当时上海的商业机构多聚集在英法租借的界河洋泾浜的两岸,于是人们把这种“四不像”似的语言称为“洋泾浜英语”。

又是一年高考时,让很多学子头疼的英语,前人们都是怎么学的?

为满足中外贸易需求,还有一些中国人自己编写的学习教材——洋泾浜英语课本。这些课本都是用汉语为英语注音,方便中国人学习。

又是一年高考时,让很多学子头疼的英语,前人们都是怎么学的?

看完这么多,顿时觉得在这个英文学习教材垂手可得、上网就能听到英语、出门就能搭讪老外的年代,要是学不好英语,真的说不过去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