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国保档案(八)——壶关三嵕庙

长治国保档案(八)——壶关三嵕庙

长治国保档案(八)——壶关三嵕庙

三嵕庙位于壶关县南约15公里的黄山乡南阳护村。庙座北向南,一进院落布局,东西宽25.9米、南北长45.34米,占地面积1174平方米。创建年代已无从可考,现存正殿为金代遗构,献厅为明代遗构,余皆为清代遗构。据庙内碑刻记载,宋崇宁二年(1103)赐额,金大定十五(1175)重建,元代、明正德年间(1506-1521)、嘉靖三年(1524)及清代均有维修。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有庙门(新建)、献殿、正殿;两侧遗有钟、鼓楼,东、西廊房,东、西耳殿。正殿建于高0.60米的石砌台基之上,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悬山顶,梁架为四椽栿前乳栿通檐用三柱,前檐铺作为五铺作单抄单下昂计心造,后檐四铺作单抄计心造。明、次间各设四扇四抹头隔扇门。庙内存碑2通、碣2方。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书法家李才旺先生题字“三嵕庙”

长治国保档案(八)——壶关三嵕庙

国保保护标志

长治国保档案(八)——壶关三嵕庙

从其它地方收集的宋代经幢

长治国保档案(八)——壶关三嵕庙

山 门

长治国保档案(八)——壶关三嵕庙

献厅及正殿,因两座建筑离的较近,所以看起来顶是一体的,献厅卷棚顶较低在前,正殿悬山顶带脊在后。献厅(香亭),也称飨厅,是在祭祀时放置祭品和上香的地方。

长治国保档案(八)——壶关三嵕庙

院景,两边为廓房

长治国保档案(八)——壶关三嵕庙

廓房七间,前有廊

长治国保档案(八)——壶关三嵕庙

钟楼,与之对应的是鼓楼,建筑形制一模一样,只是方位和应放置的东西不一样,2014年修复。

长治国保档案(八)——壶关三嵕庙

山门背面

长治国保档案(八)——壶关三嵕庙

献厅梁架四架梁,柱子从下往上逐渐收窄。

长治国保档案(八)——壶关三嵕庙

献厅斗拱三踩单下昂,卷云耍头。

长治国保档案(八)——壶关三嵕庙

献厅柱顶石

长治国保档案(八)——壶关三嵕庙

明万历三年重修碑,碑头篆书“重修护国灵贶王庙记”

长治国保档案(八)——壶关三嵕庙

正殿砂石柱,柱顶普拍方和阑额头一样长

长治国保档案(八)——壶关三嵕庙长治国保档案(八)——壶关三嵕庙

柱子上方刻字“郝仪田明各人施柱一条”,晋东南地区金代庙宇柱子的典型特征,可见修庙要靠大家,不能光指望政府,要有正确的庙宇保护修缮观。

长治国保档案(八)——壶关三嵕庙

正殿斗拱,壶关县所有古建筑中,目前为止发现有宋金时期华头子做法的一共有两处,这是第一处,两瓣华头子,还有一处是辛村大禹庙。

长治国保档案(八)——壶关三嵕庙

图中所圈者就为华头子

长治国保档案(八)——壶关三嵕庙

正殿明间前檐部分

长治国保档案(八)——壶关三嵕庙

两个斜的长方形木头叫托角,早期建筑的一大特征

长治国保档案(八)——壶关三嵕庙

明间圆形菱花格扇门

长治国保档案(八)——壶关三嵕庙

次间方格眼格扇门

长治国保档案(八)——壶关三嵕庙

下坐红脸、黄袍、头戴堂帽者为三嵕爷,上坐头戴冕旒(liú)观,穿黄袍,白脸为李世民。这里的装束是当地百姓根据自己对于三嵕爷的尊崇,结合戏曲人物造型,自己设计出来的,也是很具地方特色。

长治国保档案(八)——壶关三嵕庙

康熙庚寅年(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建立软门碑记

长治国保档案(八)——壶关三嵕庙

正殿内梁架,最下为四椽栿

长治国保档案(八)——壶关三嵕庙

隔架驼峰和斗,大家数数驼峰有几瓣

长治国保档案(八)——壶关三嵕庙

后檐斗拱后尾,红色最长的是压跳

长治国保档案(八)——壶关三嵕庙

耳殿,面宽三间,板门,直棂窗。柱顶砍刹,有人说是明代典型做法。

长治国保档案(八)——壶关三嵕庙

清康熙乙酉年(1705),重修廊房香亭碣

长治国保档案(八)——壶关三嵕庙

为什么说保护文物人人有责,看看这上面的布施就能明白,保护文物的理念和办法老祖宗们早就有了,需要我们传承呀!

长治国保档案(八)——壶关三嵕庙

这个碑最有意思,大家找找看有什么玄机?

长治国保档案(八)——壶关三嵕庙

古建筑其实不神秘,只是我们所处的时代有所不同,只要我们多去体会,就能感受到古人在建筑发展史上的智慧,希望大家光临三嵕庙与我们一起共同体验穿越千年的文明与荣光

关注办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